龚育之同志走了,走得有些突然。6月12日早上8点30分,我在出差途中听到龚老病危并将不治的消息时,甚至还有些不敢相信,在此前几次病危,他都化险为夷,坚持过来了,而且有信心好转起来。直到9点15分传来龚老已过世的消息。我这才意识到,龚育之同志真的走了。我们党失去了一位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理论战线失去了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共党史学家,教育界失去了一位教育家、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开拓者,党校人失去了一个受人爱戴的老同志、老领导。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可以这样说,龚育之同志的逝世,对于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对于面临大好发展机遇的党校事业和党校人,对于中国的自然辩证法学科,同样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龚育之同志逝世后,社会各界都有较大反响。唁电唁函纷至沓来,慰问吊唁者络绎不绝,从中央领导同志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从德高望重的老一辈革命家到年轻有为的后生学子,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哀悼缅怀之情。一个人的离去,为什么令如此多的人痛惜不已,哀思长留,久久怀念。我认为,这与龚育之同志生前表现出的崇高情操、学识人品、出众才华,以及他对理论、学术事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我们今天追思龚育之同志,最重要的是认真思考、深刻铭记和努力学习他的优秀品质。
龚育之同志心存高远,把科学与革命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他曾说过:“人生要有追求。我追求科学,追求革命。科学是革命的力量,革命要根据于科学。”这既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人生的真实写照。人,不同于其它物质和生命,是自觉的能动的存在,总是要有点追求的,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和方向。人生追求的境界也不尽相同。我认为,只有那种在科学地把握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个人的追求与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的追求,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我价值,并以个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追求,才称得上是高远的人生追求。龚育之同志在青少年时代,就有着浓厚的求知欲望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执着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热情投身进步学生运动,积极参加党领导的政治活动。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他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作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共产主义世界观最完整的理论形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倡导革命,因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正因为此,龚育之同志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去,走上了一条科学和革命相结合的人生道路,毅然决然地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战士。
龚育之同志品德高尚,展现出一个理论大家的思想修养和人格魅力。科学的道路和革命的征途,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龚育之同志立场坚定,对党、对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限忠诚。“文化大革命”中,龚育之同志受到错误批判和冲击,被下放到宁夏劳动。他依然坚定革命信念,刻苦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面对国内政治风波和苏东剧变,他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原则,严守纪律,在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工作勤奋,任劳任怨,在理论创新和政策制定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治学严谨,淡泊名利,敢于直面学术研究领域中的不良倾向和突出问题。他好学勤思、知识渊博,努力促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交融。他乐观豁达,忘我奉献,多年来一直带病坚持工作。2006年,龚育之同志因病住院治疗,几次生命垂危,经抢救脱险稍有好转后,仍在病榻上口述文章,坚持工作到生命的终结。根据他生前的意愿,家属捐献了他的角膜和遗体。他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了他挚爱的党、祖国和人民。龚育之同志不愧为我们党校人的骄傲,不愧为我们党校人的楷模。
龚育之同志的生平启示我们,人生的追求只有与时代的需要、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统一起来,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6月25日,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阐述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全党同志特别是党校人,务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
龚育之同志的生平启示我们,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是共产党员实现人生价值的坚实基础。2001年,龚育之同志曾经送给于光远同志八个字:“不背初衷,与时俱进”。按照他的解释,就是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不管经历了多少复杂和曲折,都不背离最初的理想、追求和信念;
同时,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是在历史的实践中不断反思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开拓未来中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者。我觉得,这充分体现了龚育之同志的坚定信念和精神境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无数共产党人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活动出发,通过艰辛探索获得的理论结晶,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永远指引我们不断前进的指导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日益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无论经济社会怎么发展变化,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绝不能搞多元化,这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内在要求。党校人思想上要始终清醒,立场上始终坚定,牢记职责,不辱使命,做马克思主义理论宣教战线上的忠诚战士。
龚育之同志的生平还启示我们,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懈努力,做出应有的贡献,是理论工作者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是最具革命性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来说,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持续的永恒的工作。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上,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中央党校都曾经为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不懈努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是党校人安身立命之根本。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取得的重要成果,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必须始终同发展着的党的指导思想保持一致,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教学的中心内容,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学员头脑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龚育之同志安息!
(编者略有删节,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