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力建:建立教育特区,实现教育兴国

  

  汪洋同志提出的新一轮思想大解放问题牵动全局。一方面各行各业、各个不同领域都需要解放思想,认识本部门的不足和存在问题,由此获得开拓进取的动力和继续前进的方向,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当中又必然存在有先有后、有重点和一般的区别,应当有一个突破口切入进去,进而推动和促进全局的工作。这也是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予以解决,其他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的工作方法。所以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突破口,我以为这个突破口应当选教育,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建立教育特区。

  三十年前,邓小平同志推动的中国改革攻坚战的突破口正是选在教育领域。1975年9月26 日,恢复工作后的邓小平与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同志进行了一次谈话,表达了对当时招生办法的忧虑,他说:“大学究竟起什么作用?培养什么人?有些大学只有中等技术学校水平,何必办成大学?科学院要把科技大学办好,选数理化好的高中毕业生入学,不照顾干部子弟。”“一点外语知识、数理化知识也没有,还攀什么高峰?中峰也不行,低峰都有问题。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 可不久之后,邓小平再次被打倒,他改革招生制度的想法没有实现。1977年5月的一天,再次恢复工作前的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 同年7月,邓小平复出,他自告奋勇主管教育科技的工作,8月4日,他提议召开了一个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并在会上当机立断:
“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在当时“两个凡是”仍有相当市场的形势下,邓小平同志排除阻力,力主招生克服唯成份论,扭转教育部召开的招生会议左倾形势,促成了高考的恢复。参加77届高考的考生,据统计一共有570多万,当时如何解决如许考生参考的试卷纸张,竟然成了一个叫人头疼的大问题。问题最终反映到邓小平那里,邓决定将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计划暂时搁置,调配相关纸张,先行印刷考生试卷。当年敢于作这种决定的,恐怕也只有邓小平。

  这一段历史很值得回味。邓小平同志将改革的突破口选在教育领域,恢复高考制度对中国后来三十年发展的作用举世共见,如果没有高考制度的恢复,中国教育科技的落后和发展的迟缓想来令人后怕。我们应当庆幸中国人在历史的重要关头有了邓小平同志的深刻洞见和大智大勇,而当时的教育之所以成为改革的突破口,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教育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火车头,二是因为教育的现状与现代化的要求极不适应。

  今天,我们已经站在全新的发展起点上。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如今的广东,我们看到,当年选教育为改革突破口的两大原因依旧存在,尽管其中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三十年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且比之当年表现更为尖锐,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矛盾、与人民群众期望的差距比之当年也更为突出。实际上,自77年恢复高考之后,教育的改革长期止步不前,以至邓小平同志在十年之后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十年改革最大的失误在教育”。教育的垄断地位造成了思想僵化和固步自封,造成了扼杀异端和一统天下,现实是,人们节衣缩食将多年积蓄供子女上学,却难以期待学校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有消息说,去年400多万大学毕业生中有140万找不到工作,与此同时,各类人才缺乏、特别是创新人才缺乏是全社会各行各业面临的共同问题,教育拖了广东发展的后腿。这不能怪社会不适应教育,更不是大学生太多,只能是教育不适应社会需求,教育没有为社会培养出合格产品。唯有从教育改革突破,才能让广东发展的火车头重新焕发生机充满活力。

  如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建立经济特区开辟窗口一样,广东教育的新一轮改革应当以敢闯敢试的勇气建立窗口特区,以树立世界性眼光,进行大胆探索,可以是民办教育特区、或引进国外先进办学模式和经验的特区、或直接引进国外名校来我省办学以及在县一级层次的自主办学等等,以实现教育给付的多样化,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应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在全国率先实现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的全面普及和适龄青年50%以上能够接受大学教育。而教育部门在管理制度上的改革关键在放权,所谓“放下即实地”,不妨先在特区放,然后普遍放,实现“软着陆”。总之,“一打纲领比不上一步行动”,而教育的改革与否关系全局。最担忧的可能性是,教育解放思想只有少数人“议论”,看不到行政部门的回应和具体举措,这是最令人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