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说教育部把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引起很大争议。其实这件事并不坏,不像网上有人惊呼:样板戏又回来了。1970年代末,即刚粉碎“四人帮”的时候,从事戏曲研究的人士就一再呼吁,应该把传统艺术的欣赏列入国家教委的教学大纲。无数次的呼吁都没有下落,连个答复也没有。
三十年前,我们说传统文化面临着危机,是指它的问题多、困难多。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说传统文化面临着危机,则是指它的消亡、消失。何以至此?政府重视不重视、资金投入多少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是我们民族自信心的丧失。这与百年来、特别是后五十年对传统文化的持续批判和扫荡直接相关。批判扫荡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血脉断绝、人脉断绝。首先是人的断绝,即懂得它的、掌握它的、创造它的人没有了。梅兰芳没有了,看梅兰芳的人也没有了。现在把京剧列入中小学教学大纲,其意义恐怕不在于叫孩子们唱两段、哼几句。它意味深长,意味着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传统文化即将成为“零”,才想到要重新拾起,已经迟了、晚了。但重新开始总比不开始好。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实是把美育一脚踢开。不是觉得美育多余,便是认为它是属于封建的、资产阶级的。于是相声、小品、流行歌曲、露脐装,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孩子们的“美育”课。今天我们处在全球化语境下被大众文化所包围了的时代。大众文化的核心就两个:一是传媒文化,一是消费文化。什么都是消闲、消费、消遣。我管它叫“三消文化”。在这种文化语境下,美育就更加重要了。
我主张把中国戏曲、中国书法、中国园林、中国绘画、中国音乐、民间工艺以及手工劳作一起纳入美育课。如果教育部门能找一批专家,编出一系列的美育课教材,从幼稚园开始,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告诉孩子们什么是西皮二黄,为什么一根马鞭就能代表千军万马;
二胡的两根弦是怎么回事,《春江花月夜》是什么曲子,瞎子阿炳到底是个什么人;
中国舞蹈为什么和西方舞蹈的肢体语言不一样;
中国汉字是个什么结构,横竖撇捺怎么写。当初能这样做的话,如今政府就不至于费那么大的劲来推广“文明用语”了。因为美育的根本是使人能辨别精粗美恶,从情感到行为。
这次唱段的选择有一点偏颇。谁都知道,样板戏的思想内容是概念化、政治化,为“四人帮”服务的。但必须承认样板戏的音乐成就是空前的,此后的现代戏在音乐创作方面都没有超越它。选两段样板戏未尝不可。但这次数量如此之多,令人不解。显然,制定者还是从意识形态出发,目的是歌颂革命和革命者,歌颂党的光辉历史。艺术的欣赏和掌握就像学书法,应从横竖撇捺学起。所以,学京剧应该从最正宗的、最基础的传统剧目开始,从其经典唱段开始。而样板戏的唱腔都是经过创新的。
我听说这次选的曲目之所以侧重样板戏,是因为相关人士担心老戏超出了学生的历史知识范围和理解能力。难道“空城计”的故事,学生们不知道吗?易中天都可以讲《三国》了啊!教《空城计》,老师把唱词大致讲讲,介绍一下诸葛亮其人,就可以开始学唱了。比如欣赏《苏三起解》,说从前有个苦女子,受了冤情,在押解途中请求过往的行人能够把她的冤苦带给曾经爱过自己的男人。这不,三言两语就介绍完了。我们是在鉴赏艺术,不是上历史课。况且,很多戏曲故事恰恰是孩子们——像我们小的时候——接受历史启蒙的渠道。《三国》一本一本唱,就等于把《三国演义》看完了。
全国各地的孩子是不是都要学京剧?四川的孩子是否可以学川剧,上海的孩子是不是可以学沪剧、越剧,山西的孩子是否可以学学梆子,东北的孩子是不是可以学学二人转?戏曲是一种爱好,是一种群众性的审美活动。不能像让4岁的孩子弹钢琴一样,让4岁的孩子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全来。每回在CCTV看那么小的孩子反串这个反串那个,我就立刻关掉。而且,给我的感觉好像是各方面条件都不大好的人,才去学戏曲。上了台真的非常丑,甚至走了形,看着生理上就不舒服。这种形式主义的搞法,戏曲非亡不可。应该把它作为一种修养和爱好去普及,不要搞成竞技和选秀。
我小时候在香港读书,进得学堂,五线谱、小提琴、钢琴、礼仪全有。有人把你领到一个房间里,你喜欢什么乐器,就去摆弄。摸摸这个、看看那个,每件乐器发的是什么声音,那声音好不好听——老师不会怪你。然后大量的是欣赏。它是一种业余的、兴趣为重的、普及的,没有把孩子往专业途径带,没有非要出去凑一个晚会或让哪个孩子从这里头拔一个出来捧到电视台去。
以前,还不要说大户人家,小户人家也是叫自己的孩子练毛笔字、习古文、背诗词,父母还教你怎么坐、怎么站、怎么走路。见到客人要起身鞠躬,吃饭夹菜也只能夹你前面的。女孩儿一定要学点刺绣、针织,有条件的学唱京戏,男孩要拉拉吹吹。小学的时候把底子打好了,到中学学英文,条件更好点的一定送你去留洋。所以,你可以发现1949年之前的中国学者,包括学自然科学的,他们的字写得好,诗做得好,还会拍昆曲。我们常讲的“文化底蕴”,从何而来?那是血脉中带来的,也是历史在每个个体生命中的积淀。
1949年后,提倡革命文化和无产阶级艺术,其他的一律踩在脚下——或打倒、或取缔、或改造。传统文化被认为是最落后的,古文没有了,书法没有了,四合院也不好了,旗袍也不好了,女人都穿列宁服。如果谁家再摆个八仙桌,墙上挂两幅字画,那他定是财主加封建遗老。我们摈弃和改造了很多应该被保留的东西,而且持续了半个世纪。所以,现在的艺术都变得非常地粗糙,我甚至觉得人也粗糙。
京剧不是贵族艺术,它属于民族民间生成性质,只是在清末民初进入宫廷后获得提高,平添了许多优雅。从前的梅兰芳没为工农兵服务过,一张戏票,三块大洋;
一套行头,十万大洋。谁能比?这是京剧中的顶极。可是戏班子也有跑码头的,拉三轮儿的也看得起,平民百姓二两酒下肚,扯着嗓子就唱开了:“两国交锋龙虎斗……”梅兰芳的戏没有多少思想内容可言。他的戏是“纯形”艺术,给人以纯美感享受。《霸王别姬》内容十分简单,就是虞姬看着大势去矣,决定不给楚霸王留包袱,结束自己。戏就是写她生命结束前要为大王所尽的最后那么一点心意。细究起来,什么都没有,就是歌舞。那些歌舞非常美,美得哀怨。这属于美学范畴,而非政治思想内容。偏偏这样的戏能长久存留。
艺术的功能是通过审美来陶冶性情,提高素养。我想,传统艺术进入课堂的真正意义当从这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