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力建:司马南、余秋雨们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在奥威尔那本伟大的《1984》里,老大哥统治的秘诀之一,就是发明了一种“新话”。“新话”的奥妙在于,它不仅把历史删除了,而且把整个话语系统来了一个人为的改造,让那些“旧的”、会让人产生某种联想的、已经词化的观念和意识形态从人们的大脑里彻底消失掉。

  奥威尔的洞悉惊人地准确。在《1984》成书以后的数十年间,地球上有一半的人一度生活于各种各样的“新话”中,以至于当类似于“实事求是”、“市场”、“民主”、“自由”、“人权”、“私有财产”这些“旧词汇”重新被写入文件,或者重新被引入公共话语体系时,甚至成了伟大的改革成就或思想解放的标志。

  更具戏剧效果的是,这些旧词汇的复活,常常是以他的反对者奋力反击的形式出现的。就象伊拉克战争的反对者们,点燃了人权与主权孰轻孰重的论争;
又如美军虐囚的批评者们把囚犯的正当人权问题暴露给全世界来思考。

  发生在中国的一个最新案例是近期关于“普世价值”的论战。司马南和余秋雨对南方某些媒体的猛烈批判把“普世价值”这个典型的“旧词”摆在了世人面前,山东作协副主席王兆山则以填词作诗的文学形式为这个争论火上浇油。

  不论各路辩者站在论战的哪一方,也不论旁观者如何评价各方,一台大戏就此拉开帷幕,而这出大戏的主题就是“普世价值”。有人说“未经辩论的民意,不是真正的民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出戏能够出演,“普世价值”这个旧词能够重新回到公共话语体系中供人论争,就是一件好事、一种进步。

  所以,司马南、余秋雨和王兆山虽然是普世价值的反对者,但颇有“无心插柳柳成荫”之德。除此之外,我们也不能忽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贡献,比如在网民们的努力下,现代汉语文库在继“正龙拍虎”之后,又丰富了两个新鲜的成语:“秋雨含泪”、“兆山羡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