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民青:国国庆阅兵过后国际舆论较量不可避免

  

  在万众瞩目下,新中国国庆60周年阅兵精锐先后从地面和空中,通过天安门广场,同时,也进入新中国阅兵历史,进入世界阅兵历史。此次受阅部队要素之全,武器装备之精,方队数量之多,精神风貌之新,筹划指挥之细,组织纪律之严,蕴含意义之深,受国际关注度之高,都创下了新中国阅兵史上之最。

  这次新世纪大阅兵,是一次提高国家威望的阅兵,一次振奋民族精神的阅兵,一次凝聚人心的阅兵,一次显示中国力量的阅兵,一次宣示和平的阅兵,一次民族复兴征程上的历史大阅兵。历史的经验证明,阅兵的结束,往往是舆论解读与争夺的开始。

  

  阅兵的教育、激励、威慑功能

  

  古今中外,阅兵早已有之。综观20世纪世界各国阅兵的历史,不难看出,阅兵具有以下三大功能,即: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威慑功能。现代社会阅兵的实质是,通过传统隆重的仪式,对民众进行生动、实际、直观的国防教育,激励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国家意志和军事力量,对敌对势力实施军事威慑,增强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

  从历史上看,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阅兵,以上三项功能兼而有之,有主有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1年,苏联为反击德国法西斯军队的侵略,保卫国家和人民,举行历史著名的莫斯科红场大阅兵,凝聚了苏联军民意志,震慑了德国法西斯。莫斯科红场大阅兵的威慑功能和激励功能十分突出,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军民一举扭转了战局。

  新中国之初的数次国庆阅兵,有效威慑了蒋介石集团和美帝国主义。阅兵中,受阅部队严格做好实战准备,其威慑功能、激励功能十分明显。

  物换星移。新中国1984年和1999年的国庆阅兵,是在国际局势趋向缓和下举行的,阅兵功能中的威慑成分自然降低,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突出显现。这两次国庆阅兵,成功地凝聚了民族精神,提升了国家士气。1984年阅兵显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风采,1999年阅兵体现了中国继往开来的历史走向,2009年的国庆阅兵,是中华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中新的里程碑,谱写了民族历史上的盛世华章。

  

  国际解读相差甚远

  

  早在一年前,当中国政府宣布,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举行隆重、庄严、节俭的国庆阅兵,立即引来国内外传播媒体和舆论受众的广泛关注。不同立场的群体和不同立场的人们,对此的反应和看法差距巨大,甚至针锋相对。

  国际友人对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阅兵,有较为客观的评价和良好的赞誉。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斯科夫教授在接受中国媒体记者采访时说:“盛大的阅兵式能向国民和世界传达明确信息,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彰显国威。”在莫斯科大学进修的韩国学者诸成勋说:“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10年搞一次大阅兵显得太少,太含蓄。”

  不过,在历史上,对一个国家的阅兵存在赞誉的同时,往往也有微词,甚至有歪曲、诋毁和攻击。一些对中国怀有历史偏见的海外人士,对新中国的国庆阅兵也有负面评价。

  美国华盛顿一位受访女士对中国媒体记者说,阅兵“这太不可思议了,太政治化,花费也太贵”。她说:“美国用不着搞阅兵,伊拉克战争已经显示了我们的实力。”

  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中国项目主任顾克冈说,阅兵会给持有“中国威胁论”观点的人攻击中国的机会,特别在奥巴马上任美国总统的初年,中国的大规模阅兵恐怕会给他不好的信号,不利于中美关系。

  众多类似以上的历史事实证明,围绕一个国家,特别是对国际影响较大的国家阅兵,对在非常时刻举行的阅兵,不同立场、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注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看法。这里既有客观的评价、善意的评点,也有历史的偏见,以及自我的炫耀,甚至有意的诋毁。

  

  舆论较量不可避免

  

  既然阅兵是国家实力、军队和先进武器装备展示,人们就不可能完全否认其中的军事威慑功能。即使,一个对历史和国际负责任的国家,在阅兵中十分谨慎地释放必要的威慑信息,怀有偏见的人们,特别是敌对势力,仍要一方面从中寻找和制造所谓“军事威胁论”;
一方面或无中生有,或夸大其词,对受阅部队、装备、风貌等竭力贬低。

  1984年中国国庆35周年阅兵时,西方媒体惊呼首次亮相的洲际导弹,对西方国家形成严重威胁。在1999年国庆阅兵期间,海内外的网民曾针对我阅兵细节热烈评点,相互之间甚至发生激烈争论和对撞。这年的国庆阅兵展示了中国第三代主战坦克,反映了国防科技工业的长足进步。然而,有些海外媒体虽然承认中国这种先进的主战武器,可与西方国家新型三代坦克相抗衡,但是,却又有意宣扬说,中国的这种先进坦克尚未批量生产,由于数量极为有限,甚至不足以组成独立车辆方阵,必须用其他老式坦克补齐。

  同时,一些指向分明和别有用心的国际解读,无视中国受阅部队指战员们高昂的政治热情、严明的组织纪律、坚强的战斗意志、崭新的精神风貌,有的故意忽略,有的竭力曲解,有的则冷嘲热讽。

  前不久,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宣称,中国越来越先进的武器装备系统,可能削弱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力量。他甚至认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航空母舰和空军基地,面临来自中国的威胁。不过,对此,连美国军事观察家也认为,盖茨的这一言论主要是为美军研制新型远程隐形轰炸机找借口。2009年4月,美国曾经停止一项价值150亿美元研制这种轰炸机的计划。现在,当美国要重启这项计划时,再次以莫须有的“中国威胁论”为口实,类似行为在美国已经习以为常。

  日本《选择》月刊9月号的一篇文章宣称,中国的国庆阅兵式体现了中国毫不掩饰地增强军备的野心和实现“军事大国化”、“军事世界第一”的目标。有人对于中国国防实力的增强一直耿耿于怀,而对真正梦想实现“政治大国”、“军事大国”的国家却有意回避。

  就在中国举行国庆阅兵之际,一些美国媒体发表文章,一方面承认中国军队现代化的进步,一方面又说,官兵新军装和新喷漆的装备并不能显示中国军队的实力。这就不难看出类似这些反应的自相矛盾之处。

  

  正确的解读来自理性分析

  

  综观中外阅兵,其激励功能中,既有感性的激励,也有理性的激励,而理性的激励,来自于对受阅部队、武器装备,以及国家实力、民众情绪、国际背景等因素的客观分析,只有如此,才能在纷繁复杂、或真或假、似是而非的国际解读中,得出正确结论。

  对国庆阅兵,有的仅仅关注阅兵队列整齐划一、先进武器装备,对受阅部队官兵表现出的政治热情、组织纪律、战斗意志有所忽略;
有的仅仅一睹先进武器为快,对人与武器的关系缺少深入的理性分析。新中国强调人民战争,强调战争正义性的决定因素,因此,以往的新中国国庆阅兵,从来都是正确的战争观教育,从来都是正确的理性激励,从来都不是武器制胜论的印证。

  当然,新中国从来没有忽视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60年来,14次国庆阅兵,清晰记录了新中国国防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清晰记录了人民军队武器装备的进步和发展。可以说,当年武器装备落后的状况,经过60年的努力,已经大为改观,中国与世界军事强国的差距,不断在缩小,在有些领域,特别是某些尖端武器装备,中国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庆 60周年阅兵展示出的52型新的武器装备,充分反映了这方面最新的成果。令人欣喜的是,此次阅兵中展示的主要武器装备,全部为自行研制和生产,其中,大部分是首次参阅,包括人们期待多年的预警机、歼-10战斗机、新一代战车、新型雷达、无人机和卫星通信等众多先进的信息化装备。

  同时,我们也事实求是地承认,这些武器装备是人民解放军中的先进部分,而目前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整体水平,与当今世界军事强国相比,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仍有一定差距,有些差距甚至比较明显。

  综观之,中国确实具备了诸如洲际战略导弹、先进核潜艇、先进空间保障等可以令现代化军事强敌生畏的“撒手锏”武器。同时,人们更应看到,在中国不断提升的军事实力的背后,有正在不断提升的国家整体硬实力和软实力,其中包括:国家经济力、战略决策力、国防科技力、国防动员力、民族凝聚力、部队战斗力、武器装备力、民众支持力、舆论环境力等。这些方面的整体进步和改善,既是中国的现实,也是未来的希望。

  正确认识国庆阅兵引发的国际解读,需要有科学的眼光和正确的分析,至少要从五个方面正确观看阅兵,一是要看阅兵部队,二是要看阅兵武器,三是要看官兵风貌,四是要看军队光荣战史,五是要看军队未来发展。

  仅仅关注武器装备,仅仅关注受阅部队队列水平,是远远不够的,真正激励国人的,恰恰是上面说的后三项内容。具有时代精神风貌的军队,具有光荣战史的部队,具有与时俱进向现代化领域进军的军队,才是永远克敌制胜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