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质疑,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学习效率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不敢或不善于质疑,导致了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而且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和赋予质疑教育以生命活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我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润物无声的氛围中强化质疑意识、在启发诱导的教学中激发质疑兴趣、在人文关怀的鼓励中培养质疑习惯。
  关键词:质疑;意识;兴趣;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在“学会质疑”这一目标中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第三学段要求学生能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心理学也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应,有了这种反应,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了。可见学会质疑,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之高效率地获取知识。然而,当我们聚焦课堂时,却发现现状不容乐观。
  镜头一
  课堂上,师问:“读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无一生质疑,师再问:“大家都读懂了吗?”有的学生说都懂了,有的学生则沉默不语,师问:“那我来考考大家,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读懂了。”教师的问题一提出,却没有几个学生是真正懂的。
  镜头二
  课堂上,常常有这样一些学生:举手发言最积极,然而提的问题常常与所学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
  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课堂上频繁出现,显然,这是由学生不会质疑引起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导致了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而且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怎样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呢?怎样赋予质疑教育以生命活力呢?
  一、在润物无声的氛围中强化质疑意识
  (一)富有情趣的文化氛围
  在教室的墙上,贴上关于质疑的名言。如“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让孩子们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每周评出几名“质疑小专家”,让小专家向大家介绍自己善于质疑的方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暗示、引导孩子善于质疑,化有限的空间为质疑的乐园。
  (二)平等相处的民主氛围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以及学生们对提问的同學发自内心的赞扬等。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才能打开头脑的思维大门,提出一个个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讲清主动质疑的好处,并善于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的表扬:“你提了一个非常棒的问题!”“你的问题真值得我们大家深思。”“你的问题太有研究价值了!”低年级的学生仿效意识强,往往受表扬的是一个,受益的是一大片。教师的这些评价就像兴奋剂,把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他们一个比一个善于提问。
  二、在启发诱导的教学中激发质疑兴趣
  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的状态,灵活而开阔。学生的好奇心会使自己的思维积极如泉涌,便会主动向老师质疑。
  (一)启发学生敢于质疑
  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敢问敢说的、积极活跃的总是那么一部分人,约占全班人数的40%,另外有40%的学生能做到光提问不思考,还有20%的学生既不提问也不回答,只做最“忠实”的听众。作为教师,对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如对学生态度温和,不管质疑的正确与否,都从不同角度给予适当的鼓励,让他感受到不会因说错而受到嘲笑,从而获得“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信心和力量。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他们对一篇课文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而这些疑问又往往是肤浅而杂乱无章的,有的甚至与课文内容毫无关系。这时,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机会。如在学习每篇课文时,我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思考,准备,动脑质疑。也鼓励学生在书上做旁注,和在便签上列问题条。
  (二)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当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思维积极如泉涌,便会敢字当头,热情地质疑,但质疑的水平并不高,往往停留在一些低层面上,可见只让学生敢于质疑还不够,还得让学生善于质疑。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更好地提出问题,学生有质量的问题会像金子埋在沙土中一样,需要师生共同去发现和挖掘。而一旦由学生的质疑引出有质量的问题,那这个问题在教学中便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本质。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1.围绕课题进行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在初学课文时,可以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围绕课题来提问题。如在教《画风》一课时,我抓住题眼——“风”,引导学生自己提问、思考:“老师,风不是看不见,也摸不着吗?风怎么能画呢?”学生的问题一提出,一石击起千尺浪,大家纷纷讨论,质疑。从课题入手,紧扣题眼就能激发学生思维,从而读懂课文。
  2.根据课后思考与练习质疑。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具体体现了文章的思路、训练重点、难点和个性特点,是围绕重点展开的基本功综合训练。教师要教给学生从这些地方找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便会通过这些问题掌握怎样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
  3.抓课文的矛盾处质疑。教材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要让学生从这些地方找问题、提问题。如《灰雀》一课中写道:“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在这里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而是去问一个不会说话也不懂得人话的鸟儿呢?列宁在想些什么呢?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这问题进行探究,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列宁见到灰雀后的惊喜和对孩子的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