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游日记篇一:徐霞客游记读后感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
在本学期应老师要求读了徐霞客游记,读了《徐霞客游记》这本书后,
很受启发。知道了徐霞客一生共出游了二十四次,经历了种种磨难,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知道了只要有坚忍不拔,敢于奋斗,知难而上的精神就没有过不去的路。有时我又有些不相信,在那样一个交通闭塞的年代,靠骑马,一个半百的汉子,居然走遍了华夏的山山水水,漫游了半壁江山,还有时间坐下来,写了如此生动的游记。而且,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记,它记述了当地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考证了许多的历史谜题,事务由来。这是一本集历史学、文学、地理学和考证学为一体的重要著作,其学术价值,历久弥重。中华书局的书当然是善本,但不足之处是毫无注释,让许多欠缺古文功底的读者难以享用这经典大餐??“他是一个用双脚丈量土地的人,穷其一生在祟山峻岭中跋涉。他一路风雨一路泼墨,笔锋里夹杂着奔放的自由。他一生只有一本书,却把大地山河之间蕴藏的巨大奥秘揭露得令人那样叹服。隔着四百年的的时光,我们依然能够听到他进行的脚步声。”央视的这一席说辞我觉得挺精彩的。现在有一词叫做“旅游考察”,可是现代人只知道旅游还还懂什么考察啊?就算是旅游他们也都是只知道拍个照,摆几个姿势,挤出几个生硬的笑容.这哪里是看风景啊,完全是煞风景!徐霞客的游记中令人振憾的不是他对湖光山色的描写而是他身体力行的探索过程。论文笔,古来的流传下来的游记名篇哪一篇不比他写
的好!但就是这样一个连举人都没考上的人写出日记体游的游记却是赢得了累世称赞。《徐霞客游记》以它那平实质朴,富有柴米气息的文字。深深着吸引着我们。看来旅游也还是得“背包”游才能体会到独特的感觉??
首先,我介绍一下这本书。《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主要述徐霞客明末1613~1639年30多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徐霞客游记》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均卓有成就。
《徐霞客游记》在地理学上的重要成就有: (1)喀斯特地区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间的差异,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他是中国和世界广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驱。 (2)纠正了文献记载的关于中国水道源流的一些错误。
(3)观察记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态品种,明确提出了地形、气温、风速对植物分布和开花早晚的各种影响。 (4)调查了云南腾冲打鹰山的火山遗迹,科学地记录与解释了火山喷发出来的红色浮石的质地及成因;对地热现象的详细描述
《徐霞客游记》 在文学上的主要特点是: (1)写景记事,悉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 (2)写景状物,力求精细,常
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 (3)词汇丰富,敏于创制;绝不因袭套语,落入窠臼; (4)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 (5)通过丰富的描绘手段,使游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
此外,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事情,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同时,《 徐霞客游记 》 也是伟大旅行家徐霞客给我们留下的旅游实录,是他一生进行旅游活动的丰碑。它为千百万热心的旅行者提供了一部选胜登临的绝好的导游手册,带领人们有游览了中国各地的美丽景色,促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国的文化和奇特的景观。
下面,就是徐霞客的个人的一些介绍了。徐霞客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地理学家之一,也是有名的旅游家徐霞客名弘祖,字振声,霞客是他的号,明万历十四年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毅然放弃仕途,寄情山水,他决心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地理考察事业。他喜欢读地理、历史和游历探险方面的书,向往着“问奇于名山大川”的生活。徐霞客埋头专心攻读和研究前人的地理学著作,但是,他并不是把前人的著述当作一成不变的经典盲目地相信,而是在吸取前人知识的同时,进行独立思考。为了搞清祖国河山的真实面貌,徐霞客决定亲身进行实地考察。从22岁起,徐霞客开始了游历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间,他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
遍及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律、上海等19个省、市、自治区,是我国古代专业的旅行家。在三四百年前,徐霞客游历了如此广阔的地区,靠的完全是自己的两条腿。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赞叹不已了,便何况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滩呵。不难想象,他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随时有丧生的危险。徐霞客的考察探险活动,持续进行到公元1640年他55岁的时候。当时,他正在云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阴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说,徐霞客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地理考察事业。
徐霞客出于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以地理研究为己任,没有政治和宗教的目的,毕生从事旅行考察,他健于旅游,也善于旅游。他追求的是不问道理、不计行期的“万里遐征”,而不是一般人的“有方之游”。打听到哪里风景好,立即奔赴那里,他了解到几条路中哪条最陡最险,即决心选择最险的间道攀登,听说哪里豺虎出没,人迹罕至,越要循虎迹、追蟒踪,亲自去看看,他不知疲倦,从不满足,总是以求全的精神,力求“峰峰手摩足抉”,发现更多的胜景;在一组风景中,也力求游遍每个部分,这对地理学和文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对许多地方的描写都是十分细致的,游黄山日记中,写出了徐霞客游遍黄山的整个过程,把自己的对黄山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黄山的美景,让人如痴如醉,山的险,景的美,
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全文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都是黄山的“险”与“奇”,黄山独有的景象在徐霞客老先生笔下仿佛增添了几分生气与灵气,这样在无形中又让我们对黄山增进了解,让我们不得不对黄山的美向往。在描写庐山险峻的自然风景时,他还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为庐山的风景增添了人文魅力。文字间表现了对庐山山水的细致描摹,语言非常丰富,刻划各泉水、飞瀑的不同特点非常准确,特别对三叠泉瀑布的描写,非但张弛有致描写准确,更注重了石、水、潭、山势之间的联系,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徐霞客的游庐山日记文字简单易懂,着重于对庐山险峰和流水的描写。再加上作者的个人感受更是为文章增色不少。让人对庐山向往!
《徐霞客游记》这本书还充分反映了徐霞客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考察方法和追求真知的献身精神。徐霞客旅游的目的,就是要穷江河之渊源,山脉之经络,攀登地理科学的高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下定最大的决心,临行前,他嘱咐儿子说:“譬如吾将死,幸无以家累相牵矣。’在考察中,他不畏岩,不避死,他百折不挠地同大自然做斗争,“虽山精怪兽群而狎我,亦不足为俱。”另外,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徐霞客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爱憎分明,对当时政治腐败不满,不入仕途,决心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他关心百姓疾苦,“恤孤怜寡,拯弱救饥。” 总之,我们通过这本书可以学到徐霞客的许多优良品质。徐霞客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在科学事业上奋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后人永远学习的。他是我国古代学者的骄傲!
同学们,也许是在人生路上,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生下来第一
楚游日记篇二:学习的三个境界:从入门到精通
学习三境界:从入门到精通
学习从来都不是一步到位的事,但人类的认知规律并非无章可循。
如果你想学一门知识(技艺),起初,要记住大量概念或将要使用的工具的名称。此时,你的学习方式以机械记忆为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当你掌握了大量概念和相关的基础知识后,要想解决具体问题必需研究学科内容,定性分析,定量计算。经过实验、推理、证明后,你能解决部分具体的问题。此时,你的学习方式以逻辑推理为主。
当你积累了大量知识后,你就成为特定领域的专家。你无须逐个验证,只凭经验就能锁定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你可以节省时间,快速解决问题。此时,你的学习方式以直觉为主。
“机械记忆、逻辑推理、直觉”的关系图如下,T表示时间,Q表示学习能力。
由上图可见,个人的学习能力是以机械记忆为起始点,逻辑推理建立于机械记忆的基础上,而直觉是前两者进一步提升。
与三种学习的境界一一对应,通俗地称为“死记硬背,刨根问底,融会贯通”。 入门与机械记忆
“死记硬背”的读书方法屡遭置疑。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对“死记硬背”有深刻地研究。他发现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即人体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过程遵循的规律。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字母组合,即抽象符号,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等。经过对自己的测试,他得到了以下图表。
虽然,机械记忆的学习效率低,但它是入门阶段必由之路。
文字与逻辑推理
文字是人类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首次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人类的思想代代相传,不断积累。但文字毕竟是抽象的符号,要想完全读懂一篇文章,需要知道相关的背景或亲身的经历。仅凭文字信息很难完全理解事实,阅读是读者根据阅读的内容结合读者自己的认识展开想象,实现再创造的过程。如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随着纸的发明和印刷技术的进步,书本革命性地降低了教育成本。但书本仍有局限性。
就像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描述了五柳先生读书的态度与方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而大多数人断章取义,以“不求甚解”大做文章,甚至成为懒于学习者的托词。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读书难,写书更难。
书是传播知识和记载历史事件的工具,促进人类文明的进程。在交通明显落后于现在的条件下,徐霞客经30多年旅行,著有《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等,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去世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如今,用不了一年时间大概可以游历徐霞客一生走过的旅游景点。由此可见,古人写出好书,会付出难以估量的代价,足见书高档的消费品,甚至是珍宝。
对于古人,读书是既高雅又费神的学习方式。过去,书主要以文字记录信息,只有少量“图文并茂”。如下图,“梵高给弟弟提奥的书信”。
而读书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但不要以为一遍就能读通。有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只适用于非专业性的文章。反复阅读不应该是简单的重复
背诵,而是展开想象力,反复思考。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见多识广。
对于学习理科知识,不仅要阅读大量信息,而且要注重实验观察到得现象,应用。
楚游日记篇三:中国历史地理简介
中国历史地理(选修)
一、论述题
1、历史时期主要引进经济作物的历史变迁
答: 棉花: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宋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可见棉花的传入,至迟在南北朝时期,但是多在边疆种植。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当在宋末元初。关于棉花传入中国的记载是这么说的:“宋元之间始传其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从此可以了解,棉花的传入有海陆两路。泉州的棉花是从海路传入的,并很快在南方推广开来,至于全国棉花的推广则迟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推开的。 玉米:原产南美洲,明朝中期传入中国,至晚清普遍推广,成为我国民间的重要主食。
亚麻:我国是在公元前2 世纪由汉代特使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的亚麻种子,在内蒙古、山西等地开始种植,初始亚麻籽主要作药用, 直到16 世纪才用其种子榨油[,如今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也是我国华北、西北高寒地区种植的主要油料作物。
2、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详细:次数、流经处、怎么改道) 答: 自有文献记载以来,黄河决口泛滥和改道相当频繁。据195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统计,历史时期见于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总计有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在这26次较大的改道中,又有6次影响巨大的改道,所涉及的地区有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五省。 史书中有明确和详细记载的黄河
第一次大改道是在王莽新朝始建国三年(11年),黄河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决口,经过60多年的泛滥成灾后才形成一条新的河道。这条河道于今河南濮阳由西汉旧河道分出,经过今山东省聊城、禹城等县,在山东利津县附近入海。这条河道通行了几百年,一直没有大的变动。第二次改道是在宏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又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决口,河水泛滥后分为两脉:一脉北流合当时的永济渠至今天津市附近入海;另一脉东流在今山东省无棣县入海。直至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东流断绝,全河才都向北脉流去,形成了又一条新的河道。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宋人为了阻止金兵南下,在今河南省滑县西南决河,新河道经滑县南和濮阳、东明两县之间,再经山东省鄄城、巨鹿、嘉祥、金乡诸县汇入泗水,由泗入淮,夺淮入海。这是黄河第三次大改道,也是有史以来黄河第一次南流夺淮入海。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是在元代初期。这次改道相比前几次而言,历时较久,分支也多。金国行将灭亡时,蒙古军攻归德府(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在今商丘县西北决河,河水夺濉水入泗。稍后蒙古军又在今开封市北决河,河水夺涡水入淮。就在这次改道后不久的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黄河在今原阳、中牟、延津、开封、杞县、睢县、陈留、通许、太康等县15处决口。据推测,当时黄河在原阳县内分成三股:一股经陈留、杞县、睢县等县由徐州入泗水;一股在中牟县境内析西南流,经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县,由今安徽北部的颖水入淮;一股在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县由今安徽北部的涡水入淮。这是黄河第五次大改道,也是历史上河道迁徙最大的一次。河水共侵夺四条河流(颖、泗、涡、淮)的河道入海。泛滥的河水遍及今河南中部、安徽及江苏两省北部广大地区。黄河最近一次大改道是在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这一年黄河在今河南兰考县铜瓦厢决口,冲成一条新的河道。这就是现今地图上所见到的河道。
由上面所说的黄河改道来看,黄河入海的最北地方在现在的天津市附近,最南是和淮水一同入海。如果以现在的河南孟津县和现在的天津市以及淮水入海的地方为三个顶点作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内绝大部分的土地都留下了黄河流浪的足迹。
3、 列举10部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解释说明)
答 : 《 山 海 经 》 :《 山 海 经 》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 尚 书 ? 禹 贡 》 :《尚书·禹贡》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贡》名篇。这是撰著这篇《禹贡》的人士设想在当时诸侯称雄的局面统一之后所提出的治理国家的方案。这是一个宏伟周密的方案,不与寻常相等,故托名大禹,企望能够得到实际的施行。这篇《禹贡》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区划。此外兼载山脉、河流、土壤、田地、物产、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无不详加论列。
《 汉 书 ? 地 理 志 》 :《汉书·地理志》《汉书》是汉代历历史学家班固的著作, “ 班固创立《地理志》以西汉时期的孤域政区为主,分录其山 川物产等内容。在地质方面它记录有关郡国的矿产,以及管理 矿产的铁官、铜官、金官、盐官所在的地方,对主要河流、湖海也 有较详细的记载。此书对于研究西汉的矿产资源的开发情况, 具有重要意义。
《 水 经 注 》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著作,全书三十多万字,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是中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华阳国志》 : 《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东晋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全书共12卷,约11万字。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记录了这些地方的出产和历史人物。
《 洛 阳 伽 蓝 记 》 :《洛阳伽蓝记》又称《伽蓝记》,为北魏人杨炫之所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历史和人物故实类笔记,成书于公元547年(东魏武定五年)。该书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又与《水注经》、《齐民要术》合称北魏三大奇书。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为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其中,包括玄奘游学五印,大破外道诸论的精彩片段,高潮迭起。
《括地志》 :《括地志》是中国唐朝时的一部大型地理著作,由唐初魏王李泰主编。全书正文550卷、序略5卷。全书按贞观十道排比358州,再以州为单位,分述辖境各县的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等。征引广博,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
《岛夷志略》 :《岛夷志略》,原作《岛夷志》,元代民间航海家汪大渊所著记述海外诸国见闻的著作。共一卷,一百余篇纪略,涉及东西两洋周边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研究古代亚非等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内容翔实,记述准确。对明清两代的历史地理著作产生巨大影响。后译为多国文字。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经历,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4、 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机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答: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和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儒家中的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等纲常伦理制度导致的等级观念及中庸思想,在建筑设计和布局土得以充分体现。因为在中国社会生活的组织关系中是以血缘为纵向,以家族关系为横向组织起的社会制度,进而体现在建筑布局、城市布局上的。在建筑布局设计上,中国的传统建筑以群体组织关系见长,体现出社会组织关系。在轴线设计上,以南北纵轴线为重要布局,以东西横轴线为辅助轴线。以中轴线为中心,按照轴线对称的方式进行,在不同座标点上的建筑,直接体现出主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及等级,轴线对称布局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等级观念及中庸思想物化的集中体现。故宫的设计就是典
型的儒家思想体现。
二、词语解释
1明清宇宙期
解:明清宇宙期指从1400年到1900年,这个时期又称为方志期或者明清小冰期,为低温多灾的时期
2走西口
解: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3南诏”
解:南诏国(738年-902年),是古代哀牢人在中国西南部的奴隶制政权,国境包括今日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越南、缅甸的部分土地。由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738年建立,902年权臣郑买嗣推翻蒙氏南诏,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长和”。
4土断
解:两晋、南朝时重要措施之一,即以土著为断。指以现居地为准,将人户著之于籍。其旨意、方法因时而有差异。
5都江堰
解: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6占城稻 解:占城稻出产于印支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
7西汉五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