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的经济体系与结构是相对独立、完整的多元化产业结构。由于各种生产集团的利益互相交织,所以其中某一产业直接获利可以刺激其他产业间接获利,形成了均衡稳定的经济结构。然而,单一产业发展虽有让经济快速振奋的功效,但在其支柱产业受挫时,地区经济发展所受到的影响会立竿见影。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治多县,位于我国西部,虽有109国道、青藏铁路穿腰而过但也逃不开因地理环境、产业发展单一等问题造成的基础建设缺失和深度贫困等问题。治多县委副书记、县长南阳日前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详细讲述了治多县的产业发展和扶贫攻坚历程。
严酷环境下如何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南阳:治多县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部分区域生态系统极其脆弱,自然环境极端恶劣,多数地区不适宜居住。国务院于2004年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后,基于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治多县党委政府和广大牧民群众紧跟国家步伐,陆续实施退牧还草、易地搬迁、生态移民等工程。虽然,在保护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统筹实施基础设施,尤其是乡镇村社方面出现了基础设施筹划不平衡,形成了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灾后重建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私帮助下,在青海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治多县克服各种内外压力,圆满完成重建任务和“十二五”规划蓝图,实现了恢复重建和跨越赶超的既定目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统计,灾后重建期间,完成县域投资11.51亿元,实施市政、交通、民生等领域重建项目16大类80项。但是,受地域环境的深刻影响,城乡建设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县城居民享受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同时,偏远乡镇及村社牧户依然游离在贫困边缘,水、电、路、讯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度不高,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保障水平较低。
如何用支柱产业刺激脱贫?
南阳:传统意义上看,治多县是一个的纯畜牧业县域。畜牧业是支撑县域长期稳定发展和群众稳固脱贫的根本依托。三江源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后,受虫草经济、生态移民、两基攻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弃牧进城成为常态,草原留居户日趋减少,畜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冲击。近年来,治多县坚定不移地发展生态畜牧业,引导牧民群众有序回归主业,全面实施畜牧振兴战略,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组织建设为抓手,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扶持发展生态畜牧业,积极推广实施政策性牲畜保险,持续加强畜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破除牲畜总数不大、畜种品质不高、畜群结构不优等问题。其次,依托三江源国家公园和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让生态与牧业互为依托、共同发展,让牧民“既吃上畜牧饭、又端上生态碗”。
2016年以来,治多县按照“要致富、靠畜牧,挖穷根、兴产业,可持续、抓生态,先育点、后连片,建公司、联牧户,拓市场、增收入”的工作方针,积极推动生态畜牧业全面发展。一是全面整顿规范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解决合作社“空壳”问题,确保合作社正常运营并实现效益稳中有增;二是积极扶持牧业合作组织发展,全县累计注册组建生态畜牧业经济合作社、扶贫专业合作社28个,发展巩固家庭牧场和养畜大户37个;三是县财政每年投入近千万元专项资金,专项扶持发展生态畜牧业建设,增强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四是持续实施政策性牲畜保险,增强抵御牧业发展这不可预见的灾害性损失。2017年,全县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合计分红384万元。县财政重点支持的县级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分红114.5万元。并且,2017年,全县实现牧业总产值3.85亿元,落实草原生态奖补金1.09亿元,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08元。
客观来讲,发展畜牧业的比较优势在于把生态和牧业有效结合了起来,先行先试,在草地生态畜牧业实验区建设方面积累经验。但是,当前在畜牧业发展方面依然面临五个问题:一是城镇化建设的加速推进,导致草原留居户数量日趋减少,畜牧主导产业后继乏人日益显现;二是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草原草山草场有所退化;三是基层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给牧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四是牧业合作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五是统筹实施生态保护与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还未健全,制约性因素仍然存在。
产业单一条件下,怎样实现多元产业发展?
南阳:治多县确实存在产业单一的问题。这既是地域环境所决定的,也是千百年来自然生存法则下优胜劣汰的必然选择。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和血脉。这几年,县政府结合地域实际,在第三产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深度挖掘“嘉洛文化、藏族民俗”等特色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嘎嘉洛文化艺术节等重大赛事节庆举办和嘉洛婚俗等民俗品牌推介为抓手,着力打造“五彩治多”、“十全福地”等地理名片。加快编制旅游景区景点详规,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万里长江第一湾、甘珠尔石刻城等景区景点,接续传承嘎嘉洛文化、格萨尔文化等民俗文化,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促进文化、旅游、商贸深度融合。目前,县政府于2016年筹资2037.86万元整体购置结古镇区德吉商业广场,作为政府资产对外租赁,租金收益全部用于贫困人口的扶持发展。德吉商业广场现已成功实现整体租赁,每年200万元的资产收益全部用于扶持贫困户。同时,投资1500万元的产业园区综合大楼项目正在有序实施,外部资金项目正在持续引入,园区连片效应正在逐步释放,尤其是旅游扶贫项目的竞争力愈發凸显,贫困群众脱贫的创业支撑日趋多元稳固。另外,立足治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藏系”牦牛羊生态有机的资源禀赋,加快地理坐标产品认证,依托北京新发地市场辐射全国的平台优势,积极探索“生态畜牧业+高端营销”的发展模式,积极培育生态畜牧业二次链条努力将优质的藏系牦牛羊和特色产品推向全国。
治多自然资源富集,地质水利条件独特,人文特征鲜明,宗教民俗文化悠久,生态自然人文多样性特点鲜明。下一步,将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和藏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试点,积极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治多的民俗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韵味,走出青海、面向全国只是时间问题。嘉洛婚俗巡演取得成功便是最好的例证。当文化走出去,展示的是长江源头的民俗风物风情,是长江水系源头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丰硕成果。但是,相较于其他地区,治多县文化旅游底子还很薄,批量地接纳和密集地宣传不是治多发展文化旅游的应有模式。治多县文化和旅游市场更多的在于介绍生态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种心灵与自然融合的身心体验。即便如此,2017年治多游客数量依然城增多趋势,全县接待游客6.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