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乡镇党委书记反思(1)

 一位乡镇党委书记反思 (1)

 1 位乡镇党委书记的反思 (1) 摘要:进入 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改革正转向 配套改革、整体推动的新的发展阶段。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1定要依照 “兼顾城乡经济社会调和发展” 和“多予、少取、 放活”的总方向,坚持农地制度、农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农村 行政管理体制 3 位 1 体,整体推动各项配套性综合改革。在 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可耕地的农民家庭私有制和农村非耕 地(包括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道路等) 的国家公有制,是下 1 步进行农地制度创新唯一的正确途径。

 分“3 步走”逐渐规范城乡居民的收益分配关系,建立和完 善与新的农地制度相配套的农民收入分配制度。加快乡镇机 构改革步伐,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农村行政管理新体制。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要 紧密地结合起来, 解决农村改革进程中常常出现的 “外部性” 问题,以尽可能减少或避免新旧体制转换所产生冲突和摩擦。

 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新时期所谓的“3 农” 问题。

 关键词:农村市场化改革;3 位 1 体;可耕地私 有化;非农用地国有化;3 步走;乡镇机构改革;管理体制 创新 我国农村改革已走过了 25 年光辉的历程,从总 体上看它作为国民经济中自然经济色采最浓、发展最薄弱的 环节,其运行机制已基本步入市场经济发展的轨道,初步形 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 ?

 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持,又适应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新体制。进入 21 世纪, 中国市场

 化改革正转向配套改革与整体推动相结合的新的 发展阶段。随着农村新的经济因素大量产生,我国社会经济 结构正由农村农业、城市工业的传统 2 元结构向城市、小城 镇、乡村多种产业组合和多样化生活方式并存的 3 元结构转 换,终究将构成城乡 1 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1] 。为了完全消 除农村长时间存在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加快农村 市场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现代化进程和步伐,继续深化农 村改革必须坚持“兼顾城乡经济社会调和发展”和“多予、 少取、放活”的改革方向,必须坚持农地制度、农民收入分 配制度和农村行政管理体制 3 位 1 体,整体推动综合性配套 改革,而决不能再弄零打碎敲式的农村改革 “修补工程” 了。

 1、坚持“3 位 1 体”的农村配套改革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生产关系 1 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要求,上层建筑 1 定要与经济基础符合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邓 小平屡次强调: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

 ” [2] (p237)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每次较大范围地变改土地制度、赋税 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都是同步配套进行的,它具有关联性和 1 般规律性。现今农村改革又是 1 项 10 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国家做出任何 1 项决策就犹如走钢丝,稍有不慎很容易出现 无序、混乱、失控、停滞不前乃至向后倒退的“乱麻团效应” ?

 可以说,我国长时间在农村架构构成的政治制度和经济、 ?

 文化、 ?

 社会管理体制是 1 个有机组成的统 1 整体。下 1 步继续深化 农村改革,必须坚持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 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相配套; 只有解决农村“外部性”问题, 尽可能减少或

 避免新旧体制转换进程中产生冲突和摩擦,中国“3 农”问题才能够从根本上得到完全解决。

 改革开放 ?

 以来,我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已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整体性转轨,但深层次的制度性改革起步晚、 进展慢、收效甚微。像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 公社管理体制,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建立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调剂农村产业结构、实行村民自治、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建立农、科、教 1 体化管理体制和 正在进行的“费改税”等,都是单项推动而缺少系统性、整 体性和连动性。这难免会造成某 1 项新的农村改革政策措施 1 经出台,又会产生 1 系列新的问题和矛盾,以致连锁反应 产生各种各样的内耗现象。目前我国农村改革就处在这样的 1 种僵局上:1 方面,中国是世界上人口众多而人均耕地较 少的国家,解决10 几亿人吃饭问题始终是第 1 位的大事,在 我国还没有其他手段可替换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 障时,稳定土地承包权就是 1 项带有根本性的政策措施;另 1 方面,要让市场经济机制在配置农村土地资源中真正发挥 基础性作用, 又必须对现行所谓的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行较大的改革与完善。这必将 会震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与此相干的农民收入分配 制度和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我认为, 21 世纪中国“3 农”问 题既是 1 个政治问题,又是 1 个社会问题,更是 1 个经济问 题。试图以牺牲农村经济发展为代价, 长时间保持着 “半截子” 的农村改革,其结果既达不到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根本目的, 乃至也会把已获得的 1 些成果丧失掉。总之,这类渐进式 农村改革的思路,只能治标

 而不能治本。

 2、引入市场 经济机制,加快农村土地制度创新 世界上任何 1个国家 制定土地法律制度,1 般都要综合斟酌 3 种因素,即巩固国 家政权,发展农业生产,保持社会稳定。由此便产生出土地 资源的 3种功能,即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几千 年来,中国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从巩固国家政权稳定、加重赋 税剥削和保护地主阶级利益动身,来制定土地法律制度,以 保持着超稳定的小农经济社会结构。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建 立、发展和不断完善,中国封建经济曾走向世界上 10 分发达 的程度;同时也抑制着新型生产方式的成长和壮大。我国自 秦汉至清末的 2 千多年间,耕地始终是在国有——私有—— 国有的 3 轮大循环中变化着,每次由私有土地向国有土地 转化都伴随着社会骚乱与逆转;而由国有土地向私有土地转化则促使农业经济恢复和国家强大。与此相适应,通过土地 买卖吞并转移产权,利用租佃制经营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土 地关系的主要内容。非耕地 1 般属于国有,基本上不加入产 权活动的领域 [3] ( P96⑼7 )。我国封建制度中的土地私有产 权曾长时间存在并允许在较大范围内自由流转,具有很多优点:

 (1)土地产权比较清晰,具有自我保护的社会功能; ?

 ( 2)私有土地可以自由活动,具有适度范围的经营机制; ?

 ( 3)给 ?

 农民提供多种选择机会,具有市场竞争的鼓励机制; ?

 ( 4)人 ?

 地矛盾激化可以限制农户人口范围膨胀,具有自动控制农村 人口过快增长的束缚机制。这在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也是完全适用的 [4] 。(作者:3C0ME 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

 侵犯权 益请联系 service@ 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