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现状调查报告

 科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现状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改革试行至今,正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和完善,关于新课程的理论与实施研究也逐步深入。随着浙江省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过程中的客观条件与主观的人为因素不断影响着新课程的发展方向。学校的客观环境,教育的投入力度,社会的认可程度,学生的配合情况等,都是新课程改革中的影响因子,而作为这场改革中的另一重要因素――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支持度与适切性也是关系这场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子。

 二、调查的对象及方式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的选取主要是台州市白云学校科学教师以及学生。对该校的科学教师共计发放了教师问卷 15 份,回收有效问卷 15 份,有效率 100%;发放学生问卷 1170 份(其中九年级 360 份,八年级 360 份,七年级 45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170 份,有效率 100%。从每年级中随机选择了 2 位教师(共 6 位)进行了随堂听课调查,并完成教师课堂教学调查表。

 基于对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更具有教师课堂教学实际性与具体性,本研究只对科学教师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并将这方面分为四个维

 度:时间管理、自主学习、控制和师生互动。描述当前现象并得出相关数据资料,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2.调查方法 问卷测量法:本研究的教师问卷以《中学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调查问卷》为蓝本,在此问卷上稍作修改。此问卷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全面,问卷题目能反映当前中学科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现状,问卷提供的情境与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密切联系,符合测试的目标,该问卷的内容效度符合要求,并具有一定的结构效度。所以选择此问卷测试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有效的。同时在这张问卷的基础上,又制作出了一套相对应的学生问卷,对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形式以客观单项选择题。问卷都为三级量表订序,每小题为 3 个选项,分别赋值为 1、2、3 分,平均分为 2 分,问卷结果分与此平均分进行比较,如果达到平均分,则说明教师具有一定的适切性,分值越高,说明适切性越好;如果分值低于 2 分,则说明教师不适应此行为,分数越低,适切性越差。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教师调查问卷统计及其分析 调查中显示在时间管理维度中,2~5 年教龄与 6~10 年教龄的教师分值较高,说明他们对时间的管理上表现出了较为适切。10 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在这一维度上的分值最高,表现出了非常适切,然而 1~2

 年教龄段的老师适切性最差,说明这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统领现象还是较为明显的。总体而言,时间管理这一维度的得分处于教师教学过程四个维度中的下游水平,适切性不是很好,说明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对学生时间管理上的适切性还有待加强。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维度中,1~2 年教龄的教师的分值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层次的教师。新教师由于刚走上讲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控制上不够成熟,把过多的时间用于自己讲,认为什么东西都要灌给学生,因此导致了对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过少,而表现出适切性差。2~5年教龄的教师在这一维度中表现出了较好的适切性,这部分教师由于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而且思想也比较开放,对新课程提出的一些新的方法能够积极地去适应与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能很快进入角色,所以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较为看重。5~10 年教龄与 10 年以上教龄的教师,由于长时间的工作经验,自己也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的教学习惯,因此,在自主学习的管理上比有 2~5 年教龄的教师的得分低,也是有其原因的。总体来说,教师对这一维度有一定的适切性,但是新教师的适切性较差。

 在控制维度中,老教师的得分都较低,未达到平均分,由此可以说明老教师对学生的控制过于严重,留给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较窄。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将学生作为一个模式来进行培养,希望学生能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好学生,不断地在行为或学习中按照教师自我的意愿来加以控制。因此,形成了教师的统一管理与控制。

 年轻教师由于才从学校出来,又经过了几年的教学实践,能接受许多新的教学观念,加上头脑中教学经验不太多,所以也愿意不断改变教学策略,积累更先进的教学经验。他们更愿意和学生保持一种平等的关系,更利于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方法的实施。

 从师生互动的维度上看,是这几个维度中分数最高的,说明这一维度的适切性很好。但是,在师生互动上,1~2 年教龄的新教师表现出了很好的适切性,可以看出新教师和学生间的融洽度是很高的,学生喜欢新教师,同时新教师的活跃性与亲和力都帮助新教师在师生互动这一环节上发挥得更好。其次是 2~5 年教龄的教师,分值也超过了平均分,但是低于 1~2 年教龄的新教师,说明年龄越小的教师对师生互动维度越能很好地适应。

 2.学生调查问卷统计及其分析 调查显示在对待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上,教师的适切性是较好的,分值超过了其他项目的平均分,说明教师从教学理念上认同新课程,并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的行为适切性略低于平均分,说明其基本适应。但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适切性表现出不是很适应,说明教师在这个方面还有待于加强。另外在问卷中还体现出白云学校教师对新教材知识点外的教学内容补充部分是普遍存在的。在教师对学生评价这一维度中,作为市第一所直属中学的白云学校,非常注重对学生评价机制的完善,教师也非常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

 3.教师课堂实录调查统计及其分析 从数据可以看到: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校科学教师在某些方面落实的比较好,但是还存在一定的应试现象。教师的讲授时间上,五位教师超过了 30 分,其中有十几年教龄的成熟教师和刚进入学校的新教师,都占用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并没有留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教学还是存在满堂灌的情况。“活动与探究”的落实并不是很好,学生动手活动大多数由教师代替,学生看实验,记实验的情况较为普遍。最好的一次课中“活动与探究”,是由老师和一位同学一起完成的,其他的同学则在下面观看,然后记录数据。在对待学生回答问题错误的情况时,教师普遍采取鼓励性评价,这与学校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密切相关。从以上的调查情况看,新课程实施中,我校教师对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一定的运用,但是在个别方面的适应还有待提高。

 四、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我校科学教师对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具有一定适切性,但在不同方面适切性不同。就总体而言,指标维度中的第四个师生互动维度方面,表现出了较好的适切性,位于四个维度的分值之首;而指标维度中的其他三个维度,分值未达到平均值,表现出了不适切性,其中自主学习是四个维度中分值最低的。其他两个维度居中,表明教师在这两方面有一定的适切性。

 从教师自身看,表现在差异性分析的数值上,第二和第四个指标维度体现出了不同教龄的教师对这两个维度中的教学行为的适切性有显著差异;其他两个维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教龄对教师的适切性(或某一方面的适切性)有所影响,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在教学行为的各方面表现出了不同的适切性情况。

 从外在因素看,影响教师适切的方面很多,其中,评价机制改革滞后、学校缺乏课程改革氛围、对教师的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以及培训方式缺乏操作性等尤为突出。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力军,培训工作是推进新课程改革推广工作的关键环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背景还是缺乏了解,对新课程的新观念认识不够,未严格按照《纲要》的要求实施教学。新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的基本原则,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培训与课程改革同步进行,并适度超前。培训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正在进行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新的培训内容。

 五、基于对科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适切性分析,对相关部门的建议 1.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首先,把通识性培训与学科培训结合起来。所谓通识性培训,就是以专家讲座或报告形式,帮助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背景,重点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课程目标及相关的政策、措施,

 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学科培训就是学习和研究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新编教程,了解新课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点。只了解新课程宏观方面的指导思想是不够的,要实施新课程需要对教师进行学科培训。因此,要让各学科教师学习新课标、分析新教材,让每一个教师对新课程烂熟于心;其次,教学、教研和科研一体化。这其实就是将理论学习、教改实践和教学科研有机地结合,通过开设有关课程的教学来增强教师的理论意识,更新和拓宽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的现状,开阔视野。在此基础上,再组织教师交流教学和教改经验,取长补短,并结合本校实际选择确定教研、科研课题开展专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再进一步有目的地学习理论和进行实践,以便把它们有机结合;最后,培训方式应强调操作性和针对性。在访谈过程中,教师们都认为他们所接受的培训缺乏操作性,经过培训后,他们知道应该做些什么,但却不知道在现有的条件下怎么做,这也是一线教师产生压力的主要方面。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关于教师的培训也涌现出很多新形式,其核心在于强调教师的参与,很值得推广。如案例培训,即先选择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的案例,然后示范于课堂,针对不同的学校采取不同的示范课教学,使得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的真实情境中有所体现,这样在过程中转变观念,效果会更好。

 2.进一步完善有效的教学评价体制

 我们在访谈中,常常听到教师这样说,中考、高考制度一天不改变,一切都仅仅是“换汤不换药”。不管我们承认与否,中考、高考制度没有很好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新课程的实施。受传统观念影响,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子女出人头地,这本是好事,但是由于中考、高考仍然以成绩论成败,所以家长们希望子女能够在考试的时候有个好成绩,这就给教育部门无形的压力,教育部门把这种压力转嫁给校长,校长则把对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成绩相联系,教师们无奈地只好盯着学生的成绩。因此,不尽快建立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课程的实施也将是有名无实。

 3.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与政策保障 社会系统支持不力是教师产生教学行为问题的原因之一。社会大众只看到教师待遇的逐步提高,却忽视了教师收入与付出的巨大落差;同时,由于将教师职业“神圣化”,更加重了社会期望对教师的压力,使得教师在更多的时间内扮演了一种“非自我”的社会期望角色。社会大众因对教师的特殊角色期望而较难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对教师群体可能出现的失误。因此,引发了教师内心剧烈的价值冲突以及一系列的心理矛盾,使得教师教学时产生了种种行为问题。所以,控制教师教学行为问题,必须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与保障。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社会体制层面所提供的支持与保障。我们要从社会体制层面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政策保障,更要促使社会大环境得以改善,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教师的社会支持应

 表现为多方面,既有与教师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支持、信息支持、实践支持,又有与价值、地位、荣誉相关的理念支持、精神支持、心理支持。这要求全社会、社区、教育行政部门、部门领导真正及时有效地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社会支持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可能的各种支持,促进教学行为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