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士林:首都教育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解决之道

  

  一、面临问题

  

  教育现代化的提法好。我们常说的四个现代化从字面上看没有教育现代化,但哪一个现代化的实现都离不开教育现代化。首都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有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我想就首都教育现代化的环境影响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良性的影响就不谈了,重点谈谈负面的影响。

  (一)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对首都教育现代化的负面影响的的首要问题应该还是应试教育的问题。目前中国的大中小学,特别是中小学,普遍推行的还是应试教育。特别是我们所推行的应试教育往往表现为专制的、单向灌输型的教学方式,狂轰滥炸的、超强度的、不合时宜的课程设置,陈旧的、僵化的教育理念,这样一种应试教育其实是一种非人性化的教育。我们本来有十分明确的人性化教育要求,那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法定的教育方针,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美学家如赵宋光八十年代就提出、倡导“立美教育”,美学大师李泽厚也曾公开表示支持,但收效甚微,至今仍几乎没有得到响应),但我们的现状是:德育形式化、美育简单化、智育机械化、体育边缘化。没有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法定教育方针的教育严格地说是一种非法教育。非人性化的、非法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许多人已经谈了许多次,认识不可谓不清楚,但这种归根结底是失败的教育模式非但没有革除,反而愈演愈烈。特别是非人性化的、非法的应试教育渗入商业动机后,迅即形成畸形教育,后果就更加可怕。许多问题都出在这种应试教育上,特别是出在这种应试教育与商业操作的结合上。例如减负已喊了十多年,但由于非人性化的、非法的应试教育加上商业行为,学生们无论是经济负担还是功课负担却都越来越重。先来看经济负担。据前不久权威机构的披露,北京市中小学一年乱收费高达2000万元;
据有关统计,教育行业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国十大暴利行业之一。中国现在实际上已经无义务教育可言,每个家庭培养孩子的教育支出已经用去了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希望工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并且“希望工程”的成果差不多已完全被乱收费、高收费抵销了,仍有许多贫困地区的学龄儿童失学、辍学。再来看功课负担。目前北京市中小学学生的功课负担可以说普遍地不堪重负。我的孩子在北京最有名的学校之一就读,每天的作息时间是,早晨6时30分起床,一直忙到晚上10时30分,16小时学习制,娱乐时间、锻炼时间、休息时间几乎已被全部剥夺。幸亏我的孩子心理比较健康,否则刚从美国那种学习环境中回来,陷入这种超负荷的应试教育中,精神非出问题不可。更为严重的问题是,非人性化的、非法的应试教育很难培育出富于个性与创造性的人才,它一方面制造着一批批单一效率的、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同时它又干扰、侵夺了其他教育,阻碍培育健康、完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西方教育比较发达与成熟的国家,教育模式、教学方式从一开始就远离应试教育,特别是远离我们这种非人性化的、非法的应试教育。美国孩子固然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轻松,但他们大体上确乎是在活跃的、主动的、灵活的、充满生气的、富于启示性的教育方式中成长,效率很高,创造性人才的培育也很成功。如何结合中国目前的教育状况与发展水平,从根本上调整、改革乃至重新确立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大纲、教学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标准、奖惩机制,是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指出的是,反对非人性化的、非法的应试教育,不是一般地反对考试,我们还想不出比考试更有效率、更公平地衡量知识水平乃至选拔人才的办法。但考什么,怎样考,确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设计科学的、合理的、合乎人性的、适应时代要求的考试标准、考试方法、考试内容, 是教育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

  (二)文化环境

  市场经济大潮催生的大众文化的主调是商业文化。其中不可避免地混杂着黑色文化、黄色文化、灰色文化。暴力、色情、低级趣味的影视、娱乐、游戏,甚至玩具,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兴趣嗜好正在形成的未成年人,危害尤大。这是一切商业社会都要碰到的普遍问题。我们一方面当然要坚定不移地保护艺术自由、创作自由,积极热情地促进文化的繁荣的、多元化的发展局面,同时又应坚持不懈地净化文化环境特别是净化未成年人的文化环境,使文化成为引导未成年人健康向上、形成正确的、积极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培育真善美之高尚情操的重要途径,这应是全社会(不仅是文化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这方面应力戒简单化,培育真善美不是回避假恶丑,净化文化环境不是清一色的一本正经,不是一味地躲开电脑游戏、躲开电影电视、躲开娱乐节目,不是培养清教徒,或者用一句老话说,不是培养温室里的花朵。特别不应像前些年那样,一提反精神污染,连年轻人谈恋爱的合影都收来销毁了。问题的重要性与复杂性在于,如何为未成年人培育一种既丰富生动又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教育与文化在许多情况下都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

实现首都教育的现代化,文化环境的影响永远是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家庭环境

  谈到家庭环境对教育的负面影响因素,我们首先不能不正视中国社会甚至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空前格局:三代独生子女(以十年为一代),这是绝无仅有的社会现象、家庭现象和人口现象。这种格局或现象是造成目前未成年人成长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一方面是无节制甚至非理性的娇纵溺爱,另方面是强烈得有些神经质的望子成龙的心态。望子成龙当然古来如此,但于今为烈,甚至已经十分地不合理、十分地不切实际。在这种看似矛盾实则具有内在联系的双重家庭环境中,一方面是孩子们很早就形成了突出的独立意识、自尊意识,另方面则同样很早就形成了虚荣意识、攀比意识,乃至脆弱、敏感、孤独的性格,严重者甚至走向病态的妄想、自大、阴暗、厌世、仇恨、睚眦必报、小题大做。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败是人格教育的失败。可怜天下父母心,尽管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但无原则的溺爱娇纵与不合理、不切实际的企盼、要求,一方面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另方面却又使孩子丧失了对付压力的心理素质和能力。这可以说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最大阻力之一。

  (四)社会环境

  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尽管还未正式迈入社会扮演社会角色,但社会对他们从来都是慷慨地开放着,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从来都是无孔不入地渗透着。商业社会某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方式,如唯利是图、沉溺物欲、追求享受、颓废堕落、高消费、高攀比等等,都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毒化着孩子们。从政府官员到公司职员、甚至大学教师,许多人利之所在,锲而不舍;
重利轻义,见利忘义,比比皆是;
甚至丧尽天良,灭绝人性也不乏其人。逐利本能弥漫于能够够得着的任何领域。对孩子们的侵害、毒化甚至已经从婴幼儿开始下手。劣质奶粉、注水肉、吊白快腐竹、陈年老馅的月饼……说来令人心惊肉跳,毛骨悚然。人们甚至提出了“我们还敢吃什么”的问题。泛滥于市场的假冒伪劣,威胁的不可能仅仅是“生存权”,毒害不可能仅仅是肉体的,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的行为(还有其他弥漫于社会的歪风邪气,如作奸犯科、谄上欺下、损公肥私、恃强凌弱、庸俗虚伪、毫无信用、不讲公德等),已经给多少未成年人的精神投下浓重的阴影?他们那颗稚嫩的、可塑性极强的心灵,将会产生哪些令人担忧的变化?他们会由此而怎样看待社会?怎样看待人生? 怎样看待我们这些大人们?一个假冒伪劣商品横行的社会,必然也将是假冒伪劣心肠滋生的社会。如果我们培育的是假冒伪劣的一代,我们的教育岂不是最大的失败?退一步讲,即便问题不可能这么严重,但如果我们的小学生都失去了天真,中学生都失去了单纯,大学生都失去了理想,那么,这样的教育怎能说是成功的教育?更何谈现代化的教育?

  

  二、解决之道

  

  从宏观的考虑、微观的考虑以及本人作为高校教师的立场出发,提出以下解决问题的设想。

  (一)确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确乎最最重要,“科学发展观”同样应该成为首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不言而喻,首都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更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关键是怎样理解“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或“本”,作为“本”的“人”,应该是健康向上、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矢志不渝地追求真善美的人,应该是富于想象力、创造性、具有宽广胸襟与强壮体魄的人。未能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非人性化的、非法的应试教育肯定不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教育,没落的、颓废的、奢靡的、骄纵的、虚伪的、庸俗的、势力的、急功近利的、畸形单调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文化环境,,肯定都不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精神。中国古人对教育的理解是“传道、授业、解惑”(韩愈),将这个思想作现代阐释,“传道”就是传“以人为本”之“道”;
“授业”就是授德智体美各科之知识、各科之本领;
“解惑”就是解人生各阶段、各方面之困惑,特别是人生未成年之阶段,从小学、中学到大学, 天真未泯,涉世不深、情窦未开或情窦初开,幼稚、单纯、耽于幻想、盲目乐观或悲观,困惑最多,诱惑也最多,如何解他们的惑,就成了教育实现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二)加大力度推进教育改革,高效率推广教育改革的实验成果

  教育主管部门应从制度上反思改革的失败处(德智体美全面教育的缺失,应试教育的变本加厉、义务教育的落空、高校盲目扩招与盲目追求成规模的并校),尽快重新制定教育改革的目标模式与实现这目标模式的短、中、长期的具体政策与举措,特别是从教育立法与执法的高度解决问题。

  教育主管部门应允许、鼓励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教育改革实验,并将成功的、可行的试验成果果断地、高效率地推广。例如关于教育评价体系与考试方式、特别是高考方式的改革,清华大学正在进行的“网络评价系统”的实验就很值得注意。

  (三)明确“北京是教育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

  对于北京市在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功能定位,我们近年强调的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我认为为了尽快实现北京教育现代化,亦应突出强调北京是教育中心。有人可能认为,文化中心已包含教育中心,但这种泛文化的理解并不准确,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组织”中“教育”与“文化”并称,我国的政府机构设置有“教育部”亦有“文化部”。无论是权威机构,还是民间,一般的理解与操作总是将教育与文化视为两个领域(如果最宽泛地理解文化,人类的一切生存活动都是文化,人本身就是文化,政治、经济、教育、科学、卫生都属不同的文化形态,都不必专门提出和文化并列。实际的情况却是,除了作为学术研究的特定文化理论之外,一般都是在狭义上使用“文化”一词,亦即文艺文物等和教育、科学具有不同特征的人类精神活动形态)。

正名之外,最重要的是,突出强调北京作为全国教育中心的功能,一方面是对北京教育资源存量现状的客观估价,另方面更是对北京教育资源增量发展的有力促进。伴随教育改革的深化,国内国际的教育竞争愈演愈烈。北京目前尽管拥有全国首位的教育资源优势,但这种优势地位并不是不可动摇的。如果未能充分认识到教育竞争的严峻形势,北京的教育中心地位不是没有丧失的可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于北京教育资源的优厚,在一些教育环节如高考录取中,众多北京高校特别是全国重点高校均向北京考生倾斜的政策,已经造成北京高考考生学习质量、个人素质、竞争能力较其他一些省份(如山东、湖北等)考生落后的情况。确定乃至强调北京作为全国教育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不是为了产生优越感,而是为了增强危机感,从而能够清醒全面深入地认识北京的教育现状,焕发积极办教育的热情,(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制定科学办教育的政策,使北京不仅作为全国教育中心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同时又有信心攀登世界教育高峰,使泱泱文明古国的首都成为世界教育中心之一。

  (四)鼓励高校排名

  前段时间,某民间机构组织的高校排名活动又引起轩然大波。教育部带头表态“不支持、不鼓励”,某没有排第一的著名高校以及其他一些名次靠后的著名高校则怒斥这次排名不科学、不客观,是不负责任的胡闹。回顾前几次同类机构组织的高校排名活动,借鉴国际上特别是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高校排名活动的成功经验,我建议,教育部应改变“不支持、不鼓励”高校排名活动的态度,公开支持、鼓励、甚至组织高校排名活动。

  理由一:有偿教育特别是有偿的高等教育是公民消费的对象,并且在公民的消费支出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有偿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产业,尽管是一种特殊的产业,也同样要接受市场法则的约束。市场法则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消费者有知情权、有比较和选择的权力。就如同我作为汽车消费者有权知道桑塔纳、别克、奔驰各自的品牌优势何在、各方面市场指数的排名如何一样,我作为教育消费者同样有权知道自己交了学费就读的学校究竟是一个有哪些优势和特点的学校,有权知道这个教育品牌在教育市场上的地位如何。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之一,就是尽量减少乃至消除信息不对称,向公众提供教育品牌的真实情况。而高校排名,就是能让消费者清楚准确低成本甚至无成本地了解不同高等教育品牌真实情况的有效途径。

  理由二:在中国教育和国际教育正在接轨的国际情势中,在国际国内愈演愈烈的教育竞争中,各级各类高校拥有的教育资源、教育水准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中古社会的速度,由于多种原因,今天高校拥有的师资人才情况可说是最多几年就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变化,而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水准更是在不断地升降沉浮。如曾以人文学科著称的某著名高校之所以以人文学科著称,是由于它曾拥有灿若群星的大师耆宿。如今该校已是群星陨落、大师作古,后继者则每况愈下,令人生自郐以下之叹。因此,它的传统地位令人越来越不服气,如果以某种行政的权威方式硬性维持这种名存实亡的传统地位,不能说是一种公平的、健康的现象,未必有利于包括这样的学校在内的高等教育的繁荣发展。在美国这样的教育发达国家,今年哈佛排第一,明年可能就是耶鲁坐头把交椅,到了后年,斯坦福或许就荣等榜首了。高校排名就像福布斯富豪排行一样,每年都重新来过,每年都有座次调整,每年都有重要变化。这是竞争之常理,一点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在教育领域,同样应该克服、摆脱“指令计划”的心态、模式。不然,一方面是对正常的排行横加指责,斥之为毫不负责的商业炒作,一方面却对高收费、乱收费,义务教育根本无义务可言,教育行业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国十大暴利行业之一的状况束手无策。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育主管部门有义务、有必要随时了解、准确把握不同高校的资源现状、水准变化。高校排名,正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有力手段。

  因此,我建议教育主管部门与民间机构以多种形式相配合,以高校专业为基本单位,设计科学、权威、合理、公正、客观、透明、规范的高校排名模式,安排合理周期进行高校排名活动,并向全社会及时地公开高校排名情况。这样既有利于保护教育消费者的权益,又能有力地促进高校之间的正当竞争。

  至于已往我国高校排名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以通过规范化、法律化、制度化有效解决。应该指出,之所以在以往的高校排名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和主管部门的态度也不无关系。行业、市场有合理需要,你却视而不见,掩耳盗铃,民间机构自然要趁虚而入。十分敏感、牵涉到种种复杂的利益主体与利益关系、往往产生轰动效应,但又恰巧缺乏规范化、法律化、制度化与权威性的排名,不可避免地要出现种种问题。只要有关行政部门端正态度,不怕麻烦,确立一种制度保证乃至法律约束,高校排名活动一定能健康有序地进行,从而有力地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繁荣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

  (五)高校应推行教授治校

  高等学校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教育机构。教授特别是各学科领域作为学科带头人的资深教授,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中坚。名校之成为名校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有名教授,换言之,一座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主要由教授来体现。一般地讲,教授由于具有长时间的一线教学科研实践且爱岗敬业,成就不凡,不仅是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对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通常也掌握的最深入、最准确,对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体系也都十分熟悉。因此,在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等),无一不实行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教授治校就是由遴选的教授委员会掌握学校的人、财、物大权,特别是涉及到科研、教学的人、财、物大权。在我们国家,推行教授治校不是拒绝党的领导,更不是排斥校长负责制。党委系统与行政系统的政治的、行政的主导权完全可以和教授委员会对教学、科研的决策权统一起来。说到底,学校各方作为一个共同的事业团体与利益群体,都应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
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方能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率;
而欲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率,推行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是事半功倍的举措。

  推行教授治校,立刻可以革除许多目前阻碍高校教育改革的弊端,仅举一例,如目前在许多高校严重存在的行政系统与教学科研系统位置倒挂的现象,便可以通过教授治校得到有效的解决。由于官本位的价值取向,在许多高校,作为学校主干的教学科研的承担者——教师,在各个方面都受到行政系统甚至后勤系统的许多不合理的牵制甚至刁难,积极性遭到挫伤,教学科研效率难以提高。作为高校灵魂的教师非但没有得到高校某些行政官员甚至后勤人员应有的服务,反而受到他们的歧视甚至羞辱。教学科研上应该具备的条件迟迟不能到位;
生活上应该享受的待遇根本不予兑现;
博士生导师招博士生几乎没有发言权,校院领导说让招谁就得招谁;
行政系统的处长出差可以坐着飞机到处跑,教授出差连坐软卧都不给报销,如此等等。因此,在有的高校,竟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教授、博导宁愿牺牲自己从事科研、备课的宝贵自由时间,而去竞聘需要坐班的副处长,并在自己的名片上将副处长印在首位,然后才是教授、博导。这样的做法当然有其个人志趣的原因,但推究起来,官本位严重,学校管理、资源分配等本末倒置应是根本原因。推行教授治校,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教师与学校其他职员位置倒挂、本末倒置的问题,促进学校的行政改革、后勤改革。

  (六)培养新型的、富于献身精神的教师队伍

  推进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条件是拥有符合要求的教师队伍。

应通过各种形式与途径培养足够的真诚热爱教育事业、富于献身精神、具有正确理念的教育家与教师。另方面,我们的社会管理系统应将分配调节继续向教师倾斜。我们的某些教师则应向某些宗教家学习。不一定学习宗教观念,但要学习人家布道的热诚与执着。最可怕的是假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