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摘抄读后感篇一:名著读后感
夏木漱石《我是猫》读后感
一本好书,读完之后总会情不自禁想说上两句,这本书读了有半个多月的时间,合上书后,心里很荒凉和忧伤,像和自己亲爱的人永别了的心情,读一本好书像投入一场太深的感情一样,对于结束是竟想快快结束,又害怕和逃避结束,结束意味结局会如何,我的心里需要的就是一个结局么,好象吧,像一首歌里面唱着我们快快变老。
一本好书,很轻易就贴上了你的心,你因此而牵肠挂肚,担忧这担忧那,折磨人.一本好书很像一个自己心爱的人,侵占你全部的感情,让你哭啊笑啊,这本书,在我完全感受到了她的灵魂的时候,我的心里已经有数了,隐隐约约的担心受怕,接踵而来的一一兑现,真是好残忍,而我在过程里一次又一次的祷告,结果还是被剥夺了这虚渺的意愿。那只厌世的猫,我不知道怎么去加以形容他,我不用它这个字眼,是因为它就是他.呵呵很好笑的人吧。昨天写下的个性这个话题也是来源于书里面.书中道出个性这个题的时候,我就已经按耐不住,激动的心了,其原因是他太闪耀了,对我是一次彻底性的更新我的脑海里有太多的模糊思想,找不到我所中立的位置,很混乱,一会儿肯定这,一会儿又被另一个点否定那,所以更多的时候我是不知道如何是好,我竟主张权力意志,又被尾之而来的同情心羞辱这种兽性。
在这本书里面,我看到了一线曙光,就是人应该是内修,不可以外扬,中国人其本身由古以来就是讲究修心,只有外国人才一味的大讲个性化,个性张扬,外性对抗.中国人把自己的根给丢了,现在是无知的崇拜,书里面这样讲到"所谓个性的发展,就是意味个性的自由吧?个性的自由,就是意味着我是我,他人是他人吧?古时候只有一个孔子,所以孔子吃的开.现今孔子就有好几个.说不定大家都是孔子呢,"是啊,一味强调个性,结果就是谁也不把谁放在眼里,以自我为中心,这种容不下他人,只是强调自己的人观是怎样的悲哀!外国人为什么老是结婚又离婚同居又分居,因为什么呢,不就是个性总是对外扩张吗!不就是对自己太一味注重吗!
如果我是猫,我会暂时告别人的身份,去感受动物的独特思维。我可以优雅的漫步墙头,对着月光唱歌,可以享受一个寂寞的、只属于我的安静的夜。仿佛
世界静止了,而我是唯一的生物,游走在空荡荡的小巷。万家灯火的夜晚,萧瑟冷酷的寒风,迫使将我带到一个又一个悲苦家庭,一个孩子在垃圾堆旁,一个连衣裙女子在街头游荡,一个中年男子喝醉,一个年轻人肆无忌惮地抽着烟,一对老人行色匆匆。当寂寞笼罩在这个灰暗的城市,我看不清他们的脸。他们麻木可怜又虚伪可笑的脸。有些愁容满面,有些自负嚣张。他们将丑陋的灵魂隐藏在华丽的服饰之下,好像偷偷带走一片云朵塞进口袋。可是天边依然不会单调,因为总有新的云朵代替旧的悲伤。我漫不经心徘徊在街头,冷眼看着忙碌的人们为了名利追逐。用淡定去仇视他们。我爬上树梢,看着远方,一只麻雀在逃离,它口中念道,家园已逝。如果我是猫,我会独自与自己的影子交谈。我可以不用去理解什么是喜怒哀乐,我只要倚靠在墙角,清理身上发痒的跳蚤。我不用趋炎附势乞求一顿剩饭,或者博得可怜巴巴的施舍,而低声下气地哀怨请求。我不需要。我甘愿独守夕阳的余温直到天边的云朵远去,海边的浪潮退去月芽儿升起,注视几个星星的踪迹。如果我是猫,我会躲起来抚慰自己的伤口。我不需要那些虚伪的同情,不屑理睬那些难听的嘲讽。我的眼神透露出的高傲,像高飞在崇山峻岭的鹰,早已直冲云霄。如果我是猫,我可以宽慰仇恨,可以顺势折断忧愁。我看清了一切却模糊了一切,可惜我不是猫,我只得从它们的身旁,凝视,回望。然后,让一个又一个身影投射影我心中。如果我是猫,在梦里。
捷罗姆·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守望本是一种难得的情怀,一种勇气,一种姿势,又饱含着一份期待。 然而,《麦田里的守望者》却将这份守望演绎到另一个极端——是叛逆,却又有着一种混沌中的清醒与孤独,乃至无助。当然,所说的是主人公霍尔顿,也是作者自己。霍尔顿本身又只是一个孩子,他必然有着对抗不合理现实世界的热情,也必然有着自以为是的偏激。也因此,此人物的设定就自然引起了读者的两种共鸣——其一,为其反叛而叹;其二,为其幼稚而惜。为构建悲剧,全书又在结尾设置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妹妹结束了霍尔顿漂泊之旅——这部不仅仅是肉体之旅的结束,更暗示着精神的回归,即回归世俗。看罢不禁一心悲凉——出世是东方文化所盼,而又是这样一种心境却在萌芽阶段就在西方现代文明的浸淫中化为死灰。
在午后浊热餍腻的空气里读完 《麦田里的守望者》,很明媚的鹅黄底色封面,涂着一绺绺橙红碧绿的火焰,一如青春本身给予人们的印象,但读后却被一种灰调子的情绪所笼罩,呼吸着逼仄的氧气,莫名的悲怆袭上了方寸灵台。
我不是乖巧如人们所想象那样的孩子,所以喜欢荒凉带有模糊恐怖《呼啸山庄》而不怎么看得上《简·爱》,也不喜欢用理性审慎的目光,尽在提manners(教养)去解剖人的简·奥斯汀。喜欢那个写“犯忌”内容,大骂现代工业文明,愤世嫉俗的的劳伦斯,比起堂堂正正规规矩矩的作家,受争议的作品更能让我激赏。
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是我们身边随时可见的孩子,也是凤毛麟角的孩子,16岁的他抽烟,喝酒,与自己不能接受的轻浮女子交往,四次被学校开除,让很多正派人对他的优点也嗤之以鼻了。然那颓废,灰冷的态度源于失望,开除他的那算什么混帐学校?一个光鲜外表内里已经腐烂的苹果,在那里找不到一个支点,学校里的老师都是势利的伪君子,而同学聚在一起谈的就是女人,酒和性,这个迷茫的孩子在希望中看出无所有。——其实他也是很有灵性的孩子,他可以说出“天气冷得像巫婆的奶头”这样让人大吃一惊又拍案叫绝的话,他在描述周遭时是多么犀利的冷嘲,说到自己纯真的弟妹时又怎样在玩世不恭的话语里透出无往不在的温柔。学校和家庭对他的希冀不过是“出人头地,将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他不愿长大面对泥沙俱下的社会,他唯一抱有好感的老师也告诉他世界多么残
酷:“一个不成熟的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是的,他究竟要长大,与这个世界妥协的啊,时光是某种节制而无情的东西,宇宙间最大的暴君,不必敬畏却必须服从。
文首那段话是霍尔顿对小妹妹发自肺腑的话语,那是多么明朗又纯美的画面呵,金色的浪潮柔柔滑过幼小的孩子们的身体,他们自由自在地奔跑,而霍尔顿则守护着他们,不要再让这些孩子如他一样堕入深谷般的虚无,他们不会忧伤,不会有阴翳的绝望,永远不会在暗中挣扎,渴求光明又遥不可及,永远不会让率真的天性蒙上伪善,谁能说这不是黄金世界呢?如果真有天堂,它就应该让我们有条出路啊!
我想象着霍尔顿面对妹妹天真的脸说这话的神情,怀着对另一个世界的希望,双眼朦胧又明亮,那是他的天堂,这个心地比一般人敏感十倍的阴郁少年,这个大部分功课不及格的多余的人却是我的英雄。我不能表达什么,因为我连他那样玩世不恭的勇气都没有,生命压缩成一条仅向前无力延伸的线,有时尝试红得如血的酒浆,却害怕露出一点形迹来,由于书读得太多,想得太杂,永远找不到可以相信什么,连自然本身也怀疑着,它创造了春天,也亲手让其枯萎,找不到凭借的我如半空中的雨滴沉沉落坠......当然我只能一个人冥想,甚至无人可交流也懒得受白眼,所以对于漂泊的零余者有莫名的接纳和同情。——何必谈这些呢,我已经觉得自己的文字太拉杂了。
后来霍尔顿打算到乡下去乔装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人体健全的功能反会撕毁自由,可是唯一肯听他讲的妹妹令他欲罢不能,终于他心情沉重地目睹小女孩游乐时的轻盈身影,心儿变做了冰点,在外流浪多时的他从不属于他的黑暗世界回到那个属于他的凉薄世界里,他怎样回家,怎样生了一场病,都成了谜团,他不知道下个学期应该如何,就像我们都不知道一样。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读后感
读此书的时候,不由得赞叹《罗生门》的表里配《密林中》的里表其中的契合与沿拓,从两人的相互作用的罗生门,发展到三为多人但自我剖析的世界——即二到三到无穷,阴暗角落至罗生门至大千世界,善恶的转换到恶的无处不在当真是精彩之极!远观芥川龙之介,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一大方向已被这两篇涵盖!关于人生丑恶面以至于产生恶的揭露揶揄! 但是在芥川龙之介心中,他是彻底的鞭挞他笔下的恶么?或者是通由恶的表象实际要揭露的是什么?
记得威廉?戈尔丁的《蝇王》,书中的人物并没有简单地被分为“好人”和“坏人”,虽然西蒙和杰克是善与恶的两个极端的例子。纵然拉尔夫彬彬有礼,皮吉通达常情,两人却参与谋杀:尽管他们都有自己的准则,然而两人都心甘情愿地接受猎手捕来的肉食。
戈尔丁提出了人性是复杂的,既有恶的一面【鬼相】,也有善的一面【神相】,更有灰色不明辨的一面【人相】。而芥川龙之介关注的更是这片灰色的雾霭(又可以说是虚伪面具?)!雾霭之中迷茫的是什么?(虚伪中隐藏的是什么?)它笼罩着怎样的心理历程?或者说由此凸显出的人性又是怎样?每个人善的底线是什么?它由什么控制?从何处产生?芥川龙之介说他自己“一半相信自由意志,一半相信宿命;一半怀疑自由意志,一半怀疑宿命”。“古人将这种态度称作中庸。我相信,如果没有中庸之道,就没有任何幸福”《侏儒的话》。即他用中庸之道来调和自由意志与宿命的矛盾,而一辈子也挣扎其间。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除了幼时受中国影响,青年受西方文化影响,他更受处于荣格“集体潜意识”的日本特有的佛道文化的潜移默化。芥川龙之介的遗书上曾经有一段:“我也曾把我自己对将来的不安加以解剖,而我在?某个傻瓜的一生?中也已大致说明过了,虽然加诸在我身上的社会性条件-但是封建时代在我身上的投影,我故意没写出来。至于为何故意不写出来,这是因为到现在我们每个人仍或多或少活在封建时代的阴影中,而我再在那舞台之外加上背景、照明和登场人物等社会性条件-大多都已表现在我的作品当中,但是,只因为我自己也活在社会性条件中就认定自己一定了解社会性条件是不行的吧。”可以说,在他的作品封建时代的影响无不渗析其间!
名著摘抄读后感篇二:名著读书笔记1000字
名著读书笔记1000字
读理想国
1.教育是约束和指导青少年,培养他们正当的理智。每个人最初所受教育的方向容易决定以后行为的性质,感召的力量是不小的。
2.为着品德而去眷恋一个情人,总是一种很美的事。
3.只有驱遣人以高尚的方式相爱的那种爱神才是美,才值得颂扬。
4.征服自己需要更大的勇气,其胜利也是所有胜利中最光荣的胜利。
5.真理永远在少数人一边。
6.思想永远是宇宙的统治者。
7.我们若凭信仰而战斗,就有双重的武装。
8.无论如何困难,不可求人怜悯!
9.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10. 我一息尚存而力所能及,总不会放弃爱智之学。
11. 开始是工作的最重要部分。
12. 意志不纯正,则学识足以为害。
13. 技艺没有知识,他对于那种技艺的语言和作为,就不能作正确的判断了。
14. 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
15. 许多胜利都会为胜利者带来杀身之祸,过去如此,将来也一定如此。
16. 子女教育是社会的基础。
17. 未出生比未受教育好,因为愚昧是灾患的根源。
18. 除非男女受着一样的教育,否则就不能使妇人有同男人一样的责任。
19. 舍善而趋恶不是人类的本性。
20. 好人之所以好是因为他是有智慧的,坏人之所以坏是因为他是愚蠢的。
21. 智者说话,是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愚者说话,则是因为他们想说。
22. 语言的美、乐调的美以及节奏的美,都表现好性情。所谓“好性情”并不是人们通常用来恭维愚笨的人的那个意思,而是心灵真正尽善尽美。
23. 美是真的光辉。
24. 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会看到,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
25. 最有道德的人,是那些有道德却不须由外表表现出来而仍感满足的人。
26. 身体最强健的人不容易受饮食或劳动的影响,最茁壮的草木也不容易受风日的影响。
27. 凡具有知识者皆较诸缺少知识者为猛敢;且其人于既学习以后则较诸其在未学习以前为更猛敢。
28. 凡勇敢、克制、公正,比诸真德皆惟依智慧而立。
29. 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
30. 美是一种自然优势。
31. 公正即强者的利益。
32. 在短暂的生命里寻找永恒。
33. 一个人的价值,是要看他有权利时候的所作所为
34. 爱是美好带来的欢欣,智慧创造的奇观,神仙赋予的惊奇。缺乏爱的人渴望得到它,拥有爱的人万般珍惜它。
35. 爱情,只有情,可以使人敢于为所爱的人献出生命;这一点,不但男人能做到,而且女人也能做到。
36. 尊重人不应该胜过尊重真理。
37. 时间带走一切,长年累月会把你的名字、外貌、性格、命运都改变。
38. 拖延时间是压制恼怒的最好方式。
39. 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
40. 人心可分为二,一部较善,一部较恶。善多而能制止恶,斯即足以云自主,而为所誉美;设受不良之教育,或经恶人之熏染,致恶这一部较大,而善这一部日益侵削,斯为己之奴隶,而众皆唾弃其人矣。
41.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42. 一切背离了公正的知识都应叫做狡诈,而不应称为智慧。
43. 没有什么比健康更快乐的了,虽然他们在生病之前并不曾觉得那是最大的快乐。
44. 我们应该尽量使孩子们开始听到的一些故事必定是有道德影响的最好的一课。
45. 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
46. 只有死者能看到战争的结束。
47. 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
(转载于:wwW.zHaoQt.NEt 蒲 公 英 文 摘:名著摘抄读后感)48. 生气是拿别人做的错事来惩罚自己。
49. 每个在恋爱中的人都是诗人。
50. 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后就不要停止;无论你从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后就不要悔恨。
51. 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
(二)读后感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如柏拉图者,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从来认为像《理想国》这样的在西方哲学史上的辉煌巨著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如今,看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尽管依旧无法参透《理想国》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的了解它的深层次含义,因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园,必须有足够的思想阶梯才能够爬的上去,但它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实,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每个人为了各种需要,就需要一种聚集的集体,相互作为伙伴或为助手,构成一个公共生活区,这就是城邦。
《理想国》中论述的快乐与痛苦的观点是我比较喜欢和赞同的。文章里说:“我们通常认为的相对痛苦来说的快乐,或者相对快乐来说的痛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或者痛苦,而只是它们的中间状态,只是我们经历真正的痛苦或者快乐过后,误把中间状态当成了痛苦或快乐的反面,这其实只是一种假象。事实上,我们可以把痛苦的停止看成快乐,快乐的停止看成痛苦。”痛苦与快乐之间的转化或是界定,并不只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痛苦或者是快乐,而是一种相对的,相依赖而存在,并相互转化。
理念世界,是超脱于现实世界的高端存在。在柏拉图的哲学中,没有什么重要程度能够与“理念”相提并论的。在苏格拉底看来,我们的世界不是我们认为的世界,一切物质都是不真的,因为它们只是个影子,是某个高于世界的投影。世界只是上天理念的投影。一切事物如是,它的理念在天上,影子在大地上。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他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性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我们大学生学习哲学不只是为了学习古代哲人们的经典思想或是意志理念,而是学会分析的方法和正确认识事物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哲学修养,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名著摘抄读后感篇三:水浒传好词好句摘抄及读后感
《水浒传》好词好句
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原来但凡世上妇人哭有三样哭:有泪有声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无泪无声谓之号。
一切诸烦恼,皆从不忍生。见机而耐性,妙悟生光明。
祸福无门,惟人自招。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羹香。世味薄方好,人情淡最长。
广施恩惠,人生何处不相逢;多结冤仇,路窄狭时难回避。
读后感
在漫长的暑假中,我初读了四大名著之一 —— 《水浒传》。它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典型,让我认识了在梁山聚义的一〇八名好汉。
在梁山聚义的一〇八名好汉都是被 - 迫走上起义道路,这种逼迫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不甘忍受恶势力的压迫而奋起反抗,二是在起义军的逼迫下加入梁山好汉的队伍。这部小说反映了当时朝廷的迂腐,想必作者在写《水浒传》时心中充满悲愤,表达了他对朝廷的不满,才能把水浒人物刻画得如此生动,心理活动描写得如此详细,环境渲染得令人觉得身临其境吧 !
我喜欢花和尚鲁智深的急中生智。他三拳打死郑屠,就在这大祸临头之际,鲁智深一面骂着: “ 你诈死,洒家慢慢和你理会。 ” 一面 “ 大踏步地 ” 走了。假若把鲁智深换成我,我一定会傻站在原地,任别人把自己抓走的。
我也喜欢石秀敢作敢为、临危不惧的性格特征。卢俊义被绑缚法场,刽子手已举起屠刀,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前来打探消息的石秀大叫一声: “ 梁山泊好汉全伙在此。 ” 从楼上跳下来独自劫法常而我就没有这种敢作敢为的精神。我还喜欢宋江。宋江在浔阳楼喝酒,说醉话以及在墙上题反诗,表现了他满腹经纶壮志未酬的苦痛。他是借着酒力来吐出心中的不快,也只有在这种沉醉、狂放的状态中,他才能写出如此大胆的诗。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水浒英雄们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会腐 - 败的一面。《水浒传》的确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