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再认识


  摘 要:从早期工业化到后现代和谐发展阶段,农村现代属性以及经济形态的变化,决定了公共教育群体路径的变化,经历了农村经济、农村组织到农村教育的不断探索,推进农村群体的进化。农民作为新经济的基础,建立大群体、低重心、宽基础的教育体系,对新农村经济社会进程和新农民主体发展的具有双重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 群体进化 新农民教育
  
  我国新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的再认识,首先是国家完成了依靠农业积累建立工业化基础后,农村建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次,新农村建设经历了从产业拓宽到乡村组织构建,进一步提出了新农村教育,把政治、经济与教育事业综合进行的新的农村成人教育形态。新农村群体进化与新农村建设依靠农民自觉参与、自觉融入、自觉建设,把农业发展放到新的经济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把农民增收放到知识经济转型中,实质上就是新农村的基础、重心的确认过程。本文从农村群体分化的过程,探讨新农村发展中的教育机制,从而探究新农村教育的进步意义。
  
  一
  
  新农村群体分化的过程是新型农村建设的生产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社会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新农村成人教育的基本宗旨是使农民作为当前新经济社会的新主体。新农村成人教育,首先是新的农民关系转变了几千年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在新农村经济联合体里,生产劳动已经由社会合理地加以调配,社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每个人的劳动时间便会大大缩短,可以被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则大大增加。其次,生产工具发展到使掌握它们不需要特殊的体力和长时间的专门训练,从而劳动职能变得易于掌握,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就不再束缚在某一种劳动职能中,而可以在各个领域中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在一切自己愿意表现其能力和个性的领域,自由地和充分地发挥和发展自己的体力、智力和创造能力,充分地实现自己个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因此,我们可以确认,新农村成人教育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
  新农村形成的这种教育、技术、农户的体系,意味着新的制度或规范的变化,其基层社会结构变迁意味着探寻新的农村生存发展的机遇和机制。[1]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教育开始进入新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各类协会、培训、教育组织,通过国家政策、资金支持,融入农村“公司+合作组织+企业+农户”的社会体系,通过培养专业人才,拓宽新兴产业,形成了“组织”“协会”等群体与农民个人的广泛联系,形成农村教育新的内涵、新的制度、新的目标,使得这种“农村教育”“代替”了原有的“农村教育”的教育命题。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书《学会生存》强调:“对于今天世界上许许多多成人来说,成人教育是代替他们失去的基础教育。”[2]显然,这里的教育“代替”说,首先是强化农村基础而不是基础的流失,是基于农村教育的社会自由度、主体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村教育要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才能做出符合农民意愿的行动。农户需要引进技术教育,农村需要众多的专业组织架起农户与市场的桥梁,专业协会组织以农民会员为主体,以农户为主要服务对象。“民办官助”,既避免了单纯“官办”光靠行政命令,没有利益驱动“大呼隆”式服务的缺点,又有效地克服了单纯“民办”没有号召力,没有协调、领导能力,形不成规模,指挥不灵的弊端。实践证明,新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专业合作组织,不仅在成立初期,而且在其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为它们掌舵,给它们创造宽松的舆论政策环境。
  新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建构给我们的启示是:当农民的主体利益和活动有制度作保证、有政策做支持时,农民就会全身心投入到新农村成人教育的实践中去,真正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当前,农村广泛开展新农民培训和进城务工人员培训以及被征地新居民培训,包括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非农职业技术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关系到新农民职业的获得和新农民职业地位的提升与个人能力的增强。接受各种形式的培训教育,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人的岗位流动的方向,并最终决定个人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我国许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开始构建农村教育平台,提供公共性、强制性和免费性的教育产品,农村实行免学费,并且补贴培训到人,提供各项公共服务,包括引进技术、设备、投资,实施一揽子的补助政策。[3]
  
  二
  
  我国新农村成人教育体系有着基础性、根本性、全面性的重要意义。新农村建设包含着社会结构变迁的内容,形成了新农村教育结构,这个社会结构建立了“新农民”多元的目标,“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参与平衡独立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双重目的而发展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水平,或者为改变自己的方向,使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发生变化。”[4]
  观察新农村社会的发展,一个方面是人群活动的社会形式,其中主要是经济形式;另一个方面则是人群内部个人与群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方面是农村群体的不同侧面。国际社会积极探讨“为不在正规学校和大学系统学习的人们需要和利益而设计的有组织的教育计划”,探讨教育“无限制的领域”。显然,教育是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特点,需要多管齐下,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教育,建立农村人才的新标准、新岗位、新制度。从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青年农民科技培训、乡村干部培训到高、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探索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新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必然要有利于参与其中的学校、农民、政府、企业,不然就缺乏动力和积极性。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了专门的课程,让农村充分利用各项科研项目中所引进的先进设备,为新农民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环境。因此,不仅仅要注重社会的经济形式方面的补偿,更要注意新农村内部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即个人与群体或整个社会的关系。所以,在乡镇企业和农村个体经济获得极大成功后,成人教育恰恰是新农村群体在社会中高度的独立和自主的集中体现。
  在我国农村出现了将新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教育的自觉参与、自觉融入、自觉教育的新气象,一是以专业户、大户和村骨干为主要对象的“绿色证书培训工程”;二是以青年骨干农民为主要对象的“新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三是以单项性实用新技术为内容的“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为适应大规模培训农民的需要,各地在依托各类成人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和农技培训中心的基础上,还积极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和其它社会办学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种培训基地。按照“农民有用,农民能用,用了见效”的原则,许多科研机构深入农村,和乡镇企业结合,政府机构加大扶持农村教育的力度,农村教育属性从简单个人诉求向市场诉求的移写。
  因此,新农村成人教育有了新农户的需求,推进了广泛持久深入的送知识、送技术、送人才下乡,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推进了“农科教”结合,统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创新农民培训机制,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供经济信息服务、普及卫生知识、传播先进文化以及开展农村党员教育和农民培训的重要基地。新农户还拓展为农服务的渠道和方法,积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和输送人才,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考试大,收集整理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科技部门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努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面提供科技服务,以科技进步引领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