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本质看《英语课程标准》体现的教育理念
摘要:英语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在人的思想品格、人格发展上也起着重要作用。2001年国家教育部推出的《英语课程标准》在传统的课程本质认识上,从各个层面体现了以人为本、能力本位、教学方式变革和创新教育的新理念。
关键词:课程 课程本质 《英语课程标准》
Abstract: English education not only train learners" language skills bu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Curriculum;the essence of curriculum;English Curriculum Criteria
一、引言
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然而,大多数人只认识到了英语作为语言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在学校开设英语课程的意义。普通的民众不能区分学校英语教育与英语培训机构课程的性质,他们认为在学校开设英语课程只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用英语与人交流,并没有认识到学校英语教育在人的思想品德、人格发展上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英语课程开设的背景
介于英语在国际交往中的特殊地位和使用的广泛性, 它成为了大多数国家选择开设的外国语课程之一。尽管世界各国语言背景和政治经济背景各不相同,但政府都十分重视和积极促进小学外语课程的开设,并且都认识到小学开设外语课程是对公民的一个必须要求,在小学外语教学目标上,不仅仅是要教学生会说几句,更重要的是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注重外语口头交流能力的发展和对文化的理解。
三、从课程本质看《英语课程标准》
在课程研究领域,人们对课程本质的不同认识,可分为以下几个维度:
(一)知识维度
这是自夸美纽斯以来中外教育领域里存在的一种比较古老的课程本质观,课程的本质在这里被看作是教学认识的客体,即人类认识的成果——知识。按照这种观点,课程等同于学科内容,就是一种知识体系,它以向学生提供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认知能力为基本任务。诚然,这种课程本质观能够保证课程的知识质量,促进学生学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但它也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性表现、心理素质以及师生互动对学生成长的重大影响。
(二)目标维度
这种本质观起源于Bobbitt 和Charters的课程工学,他们将课程视为一种科学——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实际计划和设计课程的问题。此观点体现出课程的预期性、策略性特征,它强调控制和效率,甚至把目标看作是至高无上的。然而,将课程应该干什么作为限定课程内涵的基本内容,混淆了目标与本质;另外,目标与预期结果是指向学生的变化的,它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这一媒介才是课程,而目标及预期结果本身则不能构成课程的本质。
(三)经验维度
这种本质观主要起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从学生的角度确定课程的内涵,把课程看作经验。但是,经验本质观强调结论性,课程变成了教育的一个结果,这种把课程实施后的结果界定为课程本质内涵的观念造成了极大的逻辑混乱,实质上课程已失去了存在的前提。
(四)计划维度
这一观点从学生的角度定义课程,把课程本质阐述为一种计划。计划本质观超越以往在课程内涵界定中的单一对象化规定性的方式,而以一种全新的纲领性定义来揭示课程的本质,得到不少课程研究者的认同。然而,纲领性定义的构建是离不开规定性定义和描述性定义的,因此这一构建又取决于规定性定义和描述性定义在结合过程中对原有的主观性和情境性的消解程度。另外,此观点混淆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使课程泛化为学校教育的同义语,失去了具体的指向性内涵。
(五)活动维度
活动本质观起源于John Dewey的儿童中心课程论。此观点在不反对学科课程的前提下,强调把教学活动之外的其他活动纳入课程的组成部分。我国学者王策三认为“课程自然不等于学科,活动课程论者反对这一点自不待言,学科课程论者也认为学科只是课程的一部分和一种含义,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有其它内容,如劳动和其它各种活动,也不只是内容本身,还有对内容的安排,以及内容安排实现的进程和期限等含义。”
然而, John Dewey的活动课程理论实质上强调的是通过活动所获得的直接经验,活动在这里只是获取经验的途径。把活动纳入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使课程结构中融入了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对象,造成课程与其途径关系的混淆。
(六)社会文化选择维度
从这个维度出发,课程从本质上讲是对某种社会文化进行选择。国内部分研究者主张课程是对社会文化的选择与重构。这种本质观混淆了课程本质与课程功能的关系,实际上并没有探讨课程本质的问题。
以上几个维度都仅仅从某一个单一的维度对课程本质进行描述,难免以偏概全。当代新课程的本质是在一定培养目标指引下,由系列化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具有复杂结构与运行活力的,用以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主动发展的全面育人、科学育人的指南。
四、新课标体现出的教育理念
(一)以人为本
随着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教育应该重视人的发展,注重发挥学生潜能。在《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等理念都包含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能力本位
能力本位与知识本位是相对的。能力本位理念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知识本位教育观倾向于知识传授与灌输。《标准》提出在传授给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不能仅凭学生掌握的语言知识或者语言技能来评价学生学习成功与否。以下是西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成绩报告单,从这份报告单上可以看出,如今的小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结合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开展多元智能评价,有利于促进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这也是《标准》所提倡的。
(三)教、学方式的转变
《标准》所提出的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体现了教师角色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教学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
(四)创新教育
教育可以培养创新人才,也可以扼杀创新人才。《标准》希望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结论
课程是教育价值和目标的载体,正确认识课程本质和《英语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实施与推广课程改革。教育的对象是人,在传授给学生技能和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赋予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程晓堂、龚亚夫,《〈英语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课程·教材·教法》,2005(3)
[2]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杨兆山,《教育学——培养人的科学与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袁贵仁,《素质教育: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中国教育学刊》,2001(5)
[6]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1998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 诸洪启,《杜威教育思想引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