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学生都做快乐的“阿福童”
【摘 要】读完《课程论问题》第六章之影响和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结合我们现在的课程模式并根据笔者自身的实践经验,认为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和课堂效率,需要适当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引入半理论半实践的课堂模式,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课堂模式 改革 效率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4-0083-02
拜读完《课程论问题》第六章之影响和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结合我们现在的课程模式安排,引发出一些思考,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提出若干建议。
这一章第一节讲“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这两种关系,由来及对立。在最古老的课程中,教育尚未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分离,学习就是个体直接经验的获得和积累,从古时的活动中,比如狩猎、耕种、祭祀仪式、分配制度等活动本身获得学习结果。在此时,教育还未成为一项独立活动,更不存在专门的课程。当教育成为独立活动,从而产生了专门的课程之后,课程便是以间接经验为内容的。孟子所说“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序,学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便指的是我们从课堂上学到先人的直接经验而不需要我们再去实践,这时候,教师便发挥了“主导”作用,学习者们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解理解和接受。被我们所熟知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就是当时条件下文化科学最高成就的反映,是比较早的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是当然的间接经验。
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对于教育以及整个人类社会都具有深刻意义。夸美纽斯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喊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口号。赫尔巴特用观念的运动说明、解释学习者掌握以理论知识为主的间接经验的心理过程,使得这种课程获得了科学基础。总之,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从出现时便是课程乃至教育活动的重要进步标志。但是,从一开始,课程以间接经验为主便隐藏着缺陷,学生只是简单地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并没有将所学知识用到实践中,认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所学到的许多知识过目即忘,而且对知识一知半解。虽然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理论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但是,归根到底,我们所学的知识最终要回到实践。其实,它更应该源于实践。如果我们花尽时间、精力掌握的知识在实践生活中无法适用,岂不做了“无用功”?夸美纽斯从他的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出发,更加坚决地反对从理论到理论的学习,提出“凡是应当做的都必须从实践去学习”。卢梭也激烈地反对和批判经验主义式死记硬背的教学
方法,极力主张从经验中学习。他说:“我们花时间去学别人的思想,就没有时间锻炼自己的思想。结果,学到的知识固然是多,但培养的智力确少。”
开启现代教育之河的杜威曾说:“儿童在儿童时代所必须要做的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来做某些别的事情,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结果是,它们并不成为儿童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因此,在他的实验学校里,儿童就是通过各种他们感兴趣并且主动进行的活动学习,在这些活动中获得各种各样的直接经验,以此来过得知识、锻炼能力。
因此,我想到自己2012年暑假参加的“千里草助学计划”所运用的“阿福童”教育理论。我所承担的是“幸福课程”的教学任务,其教学模式完全可以得到借鉴。“阿福童”教育是一项国际化的公益教育,课程主要包含了五大主题:(1)认识和探索自我:我们现在的教育都是学生获得间接经验,而不亲自去实践。这样的捷径就无法保证学生认识的完整性。在捷径中,学生主要是接受现成理论,通过课程表获得各种间接经验、已知真理。这样学生就势必缺乏独立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由于主要是由别人确定自己认识的正误,因此就会缺乏自主判断事物的需求。而当今社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需要创新来推动社会进步,但是现在的课程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千里草助学计划”所推出的“阿福童”教育的优势之一就是培养创新意识。(2)权利和责任:以国际儿童权利公约为基础,帮助青少年从自身、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环境中体会他们应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责任。为未来社会培养负责任的公民。(3)储蓄与消费:帮助青少年树立节约和储蓄的意识,养成节约和储蓄的正确方法。(4)计划与预算:通过团队活,帮助青少年在团体中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发现团队成员的优点。学会制定团队目标,编制计划与预算。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领袖气质的公民。(5)社会企业与商业创业:鼓励青少年运用在“阿福童”所学到的知识到自己的社区去实践,学习如何在社会中承担自己的责任。
从“阿福童”教育的宗旨出发,我们不难看出,其目的性强,且接近实际。它的课程设置更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比如幸福课程、逻辑数学、写作、电影赏析、历史课程等等,所教授的课程贴近生活,又源于学生兴趣,最终又会回归生活。而我国中小学各阶段各门课程在知识总量上偏多,知识系统过于庞大,以至在课程实践中完成知识教学已经耗费了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许多教育工作者反映无暇顾及学生的能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客观事实。正如卢梭说他的学生可以画地图,而别人的学生只能看地图。而我国目前的课程也就只停留在“看地图”为目的的层次。
因此,我们要在大纲允许范围内进行课程改革。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课程改革的基础之上,90年代的课程改革继续坚持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大幅度的删减中小学各门学科的知识,以数学为例,删除了3~5年级的小数四则运算,4~6年级的带分数运算,5年级的梯形和多边形面积等这些都曾经被认为是小学数学的传统性知识。删减的理由之一就是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以发展他们的能力。中国的青少年自小也一定有这样的感触:被父母逼着去上让自己头疼的奥数班和竞赛班,花上三个小时时间去做一道奥数题。而这些荒废掉我们童年的精力学到的知识对学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对于生活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因此,我们要把课程改革认真地进行下去,删除那些作用不大甚至没有用的知识,更多地去培养学生直接作用于对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