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编写之我见


  从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来,如火如荼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就拉开了发展的大幕。迄今为止,全国已经有几十个品种的信息技术教材。笔者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策划编辑已经有多年,认为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把握。课程指导纲要是编写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是编写的准绳,多领域专家参与是教材编写成功的关键,注重实验修订是教材完善的法宝。其中,多领域专家参与可以说是课程编制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环节,有了这个环节,才能确保课程编制的编写依据没有跑偏,才能保证没有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认知特点,才能保证试验修订落到实处,从而保证整个课程编制的成功。
  课程指导纲要是编写依据
  任何课程编制,其教育目标的制定都由教育主管部门先行制定相关学科标准,像一杆秤,起着衡量课程编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学科也不例外。2000年11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3年2月,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这两个文献是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也是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的纲领性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线。教材内容以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应用为主。”
  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是编写的准绳
  教材的编写要考虑儿童的思维特点,具体内容的组织要符合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陈鹤琴曾经指出:“儿童不是‘小大人’,那种认为儿童只是‘身体比成人的小些罢了’的观点是错误的”,并指出儿童以好动、好奇、好模仿、爱游戏等特点与成人相区别,好动、好奇、好模仿、爱游戏对儿童发展有重要意义。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不能以编写者的成人思维规律来简单地套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的内容模块。在字里行间,每个词语的推敲、每个问题的设计、每个插图的编排,都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例如,在编写键盘和鼠标操作的相关知识点时,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没有用大篇幅的文字来叙述,而是直接开发了一些好玩、有趣的小游戏,让学生在玩乐当中掌握鼠标的学习要点,这也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皮亚杰认为,在思考问题时,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往往从现实出发,以一种具体的注重实际的态度,采用各种具体运算技能,纯粹根据可觉察到的现实来解决问题。因为,他们的思考离不开可觉察的经验事实这一基础。为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多使用情境导入法,即创设一定的情境,这一情境要与学生以往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生活有一定的关联,这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中,将新知识、新技能适当地引进来,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完成对新知的学习。
  多领域专家参与
  这里的多领域专家,包括课程理论专家、高校计算机教师或者教育技术教师、心理学专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和教研员、专业美工人员等。
  教育学专家、课程理论专家的参与:课程理论的本质在于描述、理解和预测课程现象,揭示其客观规律。课程往往敏感地反映社会对教育的各种要求。课程编制必须受到课程理论和课程设计的指导和制约。要想编制符合教学大纲及课程设计要求的最优化教材,必须懂教育并对课程理论及课程设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所以教育学专家、课程理论专家的介入尤为必要。任何课程的编写,都要遵循一定的课程编制模式,都在不知不觉地套用着某种课程理论,如学科中心课程论、儿童中心课程论、学问中心课程论、问题中心课程论,等等。在编写信息技术教材的过程中,有了课程专家的指导,教材编写才能上升到课程编制的高度,才能区别教材与一般图书。
  信息技术学科专家的介入:一般是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组专家或多年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一线专家。他们深谙信息技术学科发展规律,对信息技术内容在高度和科学性上能给予更好的把关,对信息技术内容板块的要求较为了解。
  心理学专家的介入:杜威在《儿童与课程》一书中指出:“心理的考虑或许会被忽视或推到一边,但它们不可能被排除出去,把它们从门里赶出去,它们又从窗子里爬进来。”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心理学与课程的关系,也间接地道出了心理学与课程编制的紧密联系。尽管很多专业人员在大学时代就有一定的心理学功底,但毕竟对儿童心理的认知和了解更多地体现在现象和表面,对儿童行为认知背后的深层原因和规律不如心理学专家了解深刻,这就注定教材编写之初,心理学专家的介入不可或缺。
  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参与:他们对教材的实施能给出更多预测性的建议,斯坦豪斯曾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师不仅应该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应该是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制定者、研究者、反馈者。在前期编制阶段,作为一线教学人员,更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对编制起着很大的监督作用。教材的实施他们最有发言权,对教材整体厚度的把握,各章节内容的篇幅大小,知识点的难易,编排组织是否易于实施,他们从一线教学人员的角度能给出更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专业美工人员的介入: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教材的整体包装设计要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色彩丰富、可爱的卡通形象会一下子吸引他们的注意。专业美工人员对图书的编排、构图、色彩搭配、卡通形象设计等给以把关,能有效避免作者初稿时教材编排的生硬感,能使教材照顾到中小学生的审美情趣。
  此外,还要考虑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嵌套、整合,其他学科内容的衔接等,这就需要考虑其他学科教师的参与。正如杜威所言,儿童是一个整体,儿童的生活具有自己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在学科内部也会统筹考虑这一问题,学科整合就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憾。例如,在学习网络查资料的技能时,可以让学生查询语文课上学过的古诗,可以用网络大辞典学习查询某个生字的读音,而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对选择的字词是否合适进行把关。又如,在涉及画图软件学习绘画章节时,就要考虑到学生在美术课程中对线条、色彩、构图等美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必要时需要请美术教师对案例作品给予指导,这里面就不仅仅是计算机画图软件的知识,还包含美术专业知识。
  注重实验修订是教材完善的法宝
  任何课程的完整实施过程都少不了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这里的评价更多的是指教材评价、课程实施情况评价。课程评价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就是教学试验。课程的编制还仅是理论上的编排,还缺少实践验证。是否有违课标,是否能真正尊重儿童的特点,是否真正在篇幅、版式设计、内容深浅度等把握上能够胜任教学的实施,一切还都有待课程评价来反馈。教材的小范围试验、试用能够更好地对教材进行完善。
  教材的修订
  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发展速度较快,软硬件更新换代也较快,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完善带来很大挑战。任何一门课程都要在根本上依附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技术背景,信息技术的这一特征尤为突出,所以,必须对其教材内容做到及时修订,及时完善,这样才能保证内容不与时代脱节。
  如果能够严格按照上述操作原则,编制出来的教材在理论上至少是合情合理的,不会有大的纰漏,也不会有大的结构性的错误。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多元化体系结构的确立以及多元化人物的分工参与对教材编写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本文的探索及经验总结能为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