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程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 要:小学音乐课程在普及基础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也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加强,音乐课程的发展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历史背景、事件、政策的影响,这些因素也都影响着音乐课程的发展。本文在对2004年-2014年SCCI中的论文进行梳理分类,也阅读借鉴了一些博硕士论文及专著等,对小学音乐课程研究进行部分梳理,希望在整个小学音乐课程的实施中,对未来小学音乐课程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小学音乐课程
音乐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已经有六十几年了,音乐教育学是推动音乐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动力之一。课程又是音乐教育实施的必要手段,所以音乐课程在音乐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学音乐课程在普及基础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也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有: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对我国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分析不同时期小学音乐课程的特点。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我国小学音乐课程发展的特点。历史研究法:运用历史史料,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
一、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政策对小学音乐课程研究发展的影响
总体来说,新中国中小学音乐课程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全面探索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0年),改革开放飞速发展时期(1991-2000),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时期(2001年至今)。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事件、政策影响,这些都影响着音乐课程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很少用到音乐课程一词。我国教育界长期把音乐课程看做是音乐这门学科。在1949年10月至1956年的八年间,国家先后颁布了多个小学教育计划。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制定《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规定小学一至五年级都开设音乐课,在总则中也第一次把"美育"纳入中小学教育方针,说明音乐课在这个时期一直受国家重视。(刘龙华,2013)经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当时我国课程大纲是照搬苏联大纲,提倡以音乐教师为主导,这个大纲的缺点是没有考虑到自身国情、环境的不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还是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论上。自从50年代开始,我国的音乐教育就一直停留在与西方音乐教育相隔离的状态,除了苏联,东欧少许国家,对其他西方国家的音乐教育理论、方法一无所知。正因为如此,我国没有科学性的音乐课堂设计理论,造成了课堂设计工作的混乱、落后,所以当时的音乐教学质量并不是很高。
在1979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学校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后,大纲中明确了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时期的音乐课程时以"音乐知识"为主,音乐知识的教授是启发式教学,这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教学还是有本质的区别,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张静星,2008)在1981年,教育部开始取消全国统编教材的办法,主张各省依据教学大纲,根据本省实际情况,自行编写音乐教材。这个时期,每个省都注入了有自己特色的歌曲、舞蹈等编入教材,出现了一批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中小学音乐教材,这时的音乐课程已经具有了初步的民族特色。
1986年,"美育"重新出现在纲领性文件中,这一时期的音乐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音乐课程的功能不仅仅是教学生们学习音乐技能和知识,要让学生去感受到音乐美,由此可见,有国家的支持和保障,音乐教育的进步就会飞速发展。1988年5月国家教委新颁布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强调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并论述了音乐教育与美育的关系,音乐课程不仅仅包括音乐学科及其教学内容与方式,音乐活动也是音乐课程的组成部分。又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音乐课程本质的内涵。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我国第一次专述了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1999年,《决定》又再一次明确美育属于素质教育的大范畴,也基本确定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在这一系列关于音乐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的颁布下,音乐教育走上了发展的道路。
二、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本质、课程基础、课程设计的特点及发展
(一)、音乐改革大纲的颁布对小学音乐课程本质的影响
课程本质是研究课程论的逻辑起点,课程本质就是研究"课程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但是至今为止课程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课程究竟是什么?不同的视角就会有不同的回答,也就会有多少个课程的定义。因为课程本身的复杂性及每个定义背后都隐藏着认识论、方法论以及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或许还有许多多元课程本质观的无奈,精确的给出并为大家所认同的定义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李定仁,徐继存,2004)
在1992年我国颁布的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音乐教学的首要目的是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活泼乐观情绪、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这时的音乐课程的逻辑起点是社会和国家,虽然学生是社会和国家的"人",但是课程目标多从学生之外寻找。(王海洁,2003)教育部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更为全面和科学,更加强调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以至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音乐感受力及其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新音乐课程的逻辑起点是"学生",从1992年的课程标准中学生是社会和国家的"人"而转变为自己的"人",可以看出课程改革使音乐课程的"本真"回归,在学生人格养成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思想形成。(王海洁,2003)音乐课程是从属教育的,它是"人为",也是"为人"的。每次音乐课程标准的变化,都会让音乐课程的本质一点点的扩大,每个人的对音乐课程的认识又会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