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美文

戏曲美文篇一:新时期散文和戏剧

第八章80年代戏剧

一、 80年代戏剧概述

1977-1979是现实主义戏剧的恢复期;1980-1985是借鉴西方现代派戏剧,是探索戏剧期;1986-1989年是对探索戏剧的总结,小剧场运动时期。

《枫叶红了的时候》和《曙光》的问世,标志着话剧创作的新生。

1978年《于无声处》(宗福先),对四五运动平反的呐喊。此后,形成了揭批四人帮作品的主流。到1980年时候,掀起了现实主义戏剧的潮流。

80年代,戏剧较多的受到西方现代戏剧观念的影响,探索戏剧占据主流。在艺术观念上,摆脱了政治工具的束缚,在创作中,作家不再是生活被动的反映者,突破了写实戏剧的陈规,运用各种现代的艺术手段到戏剧表现中。

崇尚心灵表现、追求哲理象征、注重叙事模式,是探索戏剧的共同的审美特征。

二、 代表性剧作家作品

1、沙叶新(1939-):男,生于南京。沙叶新少年时代,父母亲开了一个炒货店,每月都要买进一批旧书做为包装纸,沙叶新在旧书中发现了不少文艺书籍,这就开始了他最早的文学启蒙教育。1950年,他于南京火瓦巷小学毕业,1957年又于南京第五中学毕业。在上高中期间,沙叶新就在〈江苏文艺〉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妙计》,这就决定了他今后一生的文学道路。高中期间还在上海的刊物上发表过两首小诗。1957年,沙叶新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大学期间发表了小说《美国剧院的悲剧》、《老鹰蓝球队》和戏剧论文《艺术史上的喜剧》。1961年夏大学毕业,被保送到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创作研究班攻读研究生课程。1963年因发表了《审美的鼻子如何伸向德彪西——与姚文远同志商榷》而遭受批判。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担任编剧。1965年协同王炼同志创作大型话剧《焦裕禄》,得以公演。但沙叶新在该剧院正式上演并公开发表的第一个剧作是1965年底创作的独幕喜剧《一分钱》,该剧颇获好评。之后又陆续发表与上演了《边疆新苗》(大型话剧)、《一蓝菠菜秧》(独幕喜剧)、《一只废铁轮子》(儿童剧)等。1976年"四人帮"倒台,沙叶新的创作也到了高涨时期。他的电影剧本《陈毅市长》被搬上银幕,全国无数颗心灵被震撼和感染了。该剧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颁发的1980——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与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奖委员会颁发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等。沙叶新认为,文学要勇敢,一要敢于讴歌光明,也要敢于针砭时弊。他曾说过:"我要写,就要按照自己的主张去写。"这就是他的创作主张。因此,沙叶新的许多作品,如《假如我是真的》、《大幕已经拉开》、《马克思秘史》、《寻找男子汉》等剧作,每每引起争议。他的小说《无标题对话》、《有奖阅读小说》、《假如那天没下雨》等,也不同程度地引起轰动。除了创作剧本、小说,沙叶新还创作了大量的杂文、评论,如《讽刺艺术谈》、《喜剧与崇高》、《(陈毅市长)不是模式》、《月是故乡明》、《答意大利 (人与书)杂志问》、《写(马克思‘秘史”)所想到的》、《细节的魁力》、《笑的秘密》等等,均发表于《文汇报》、《艺术世界》、《解放日报》、《周末》和《上海戏剧》等报刊上。有的被各地报刊转载。沙叶新的多部作品获得全国及刊物奖。此外,《假如我是真的》、《马克思秘史》、《无标题对话》、《寻找男子汉》等作品被译成英文、日文介绍到美国、加拿大、日本、香港等国家及地区。1985年6月,沙叶新被任命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话剧艺

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工业大学顾问教授。

《假如我是真的》:讽刺了执政党内的某些腐败现象,表现了封建特权思想在生活中存在的现实。

《陈毅市长》:采用了“冰糖葫芦式”的结构。

《寻找男子汉》:透视了阳刚之气缺乏的社会病态文化心理。

2、高行健(1940-):原籍江苏泰州,出生于江西赣州。目前为法籍华人。1962年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任中国国际书店翻译。1971——1974到干校劳动,后来在皖南山区农村中学任教。1975年回北京,任《中国建设》杂志社法文组组长。1977年调中国作协对外联络委员会工作。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散文《巴金在巴黎》中篇小说《寒夜的星辰》。1981年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编剧。创作《绝对信号》(于刘会远合作)、《车站》、《野人》等剧作,引起很大反响,并因其新的戏剧观念和思想内涵而发生争议。他大量吸收了西方现代派的戏剧手法,突破了话剧传统的时间结构,拓宽了戏剧表现空间,探索新的戏剧观念包括舞台观念。论著《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提出了新的文学观,强调小说要揭示现代社会矛盾,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复杂的人性,尝试新的表现手法等,引起广泛的注意和争论。论文《谈小说观和小说技巧》在1983年遭到批判。另外还出版过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理论著作《现代戏剧手段初探》、《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和戏剧作品集《高行健戏剧集》等,90年代定居法国,继续从事创作和绘画,出版小说《灵山》等。

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事后报导中称他为剧作家、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导演和评论家。高行健发誓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高行健却不惮一再改变已证明成功的模式。这种不倦的自我《擦抹》几乎成了一种自虐。

《绝对信号》:以小剧场的新颖方式和独特的剧作结构、舞台形象别具匠心而引起人们的广泛注目。剧作在形式上打破了现实生活的逻辑,黑子、蜜蜂、小号的回忆、现实与想象有机交织与穿插,现实时空和心理时空交错叠加,在现代化的声光设施的帮助下,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时空具像化于舞台上。

《野人》:表现了人类的迷惘和痛苦,是对人的全面反思和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思考。

《彼岸》:表现“人与人的牵制关系”主题。戏剧提供一系列游戏的方式展示了作者的思考。

第九章 80年代散文

一、80年代散文述评

1、80年代散文的新特征

80年代的散文创作成就不及小说,有清冷之势,无喧哗之音。但以中青年作家为主力的散文创作,高质量的作品不乏少数。如巴金的《随想录》、陈白尘的《云梦断忆》、杨绛的《干校六记》、贾平凹的《爱的踪迹》、曹明华的《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等。其中女性散文以特有的性别标示,展示出独特的景观。

80年代散文呈现出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是对散文基本品格真实与真诚的追寻;

二是创作主体对散文本体意识的自觉,注重散文的审美存在。

2、巴金的《随想录》

可以算作80年代散文的最高成就。是巴金从1978年12月起至1986年9月巴金写成的150篇,42万字的作品。单篇作品发表于香港《大公报》等报刊上,作家以时间为序编成《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

五集,以《随想录》为总题。这些散文作为巴金晚年叩问、探索、总结历史之旅与人生心路的实录,是历经十年“文革”炼狱的巴金,出于老作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对历史与人生作出的深刻检视与理性反思。

《随想录》突出的表现了作家具有震撼力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把《随想录》作为“一代(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戏曲美文)作家留给后人的遗嘱”,是“文革的博物馆”,从生活思想的深层次探究了“文革”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反封建成为《随想录》的一个重要主题。

《随想录》表现了作家严以律己、解剖自我的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作家奉行“讲真话”、“挖掘自己的灵魂”,作品成为作家高尚人格风范和知识分子良知良心的体现。作家的忏悔以现时态的文化观念为参照,将个人的自省与民族的反思结合,将个人批判与社会批判结合,使作品具有思想史的意义和文化史的价值。

《随想录》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文体价值。恢复了散文的真人、真事、真情、真理、真心灵的表现,使《随想录》在现代散文史上成为里程碑式的作品。是“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作品。

对《随想录》也有学者提出置疑:李欧梵先生认为巴金作为一位具有国际视野和经历的作家,经历了20世纪几乎所有的政治事件,但《随想录》更多的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作一些感性的思考,并没有达到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深度,从一个大时代的背景来思考“文化大革命”不够。

二、80年代报告文学述评

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为报告文学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使报告文学也呈现出走向开放的总体特征。同时,报告文学这种真实快捷反映现实生活的文体特征也适应了现实社会生活对它的需求。

在1984年前的报告文学,主要集中于人物再现,主题倾向于主旋律的鲜明意识,如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理由的《中年颂》等。1985年后,报告文学向“问题报告文学”发展,具有警世省人的作用和意义。报告文学出现了作家职业化倾向。

徐迟的报告文学具有题材科技化的特点;理由的报告文学具有小说化的特点;陈祖芬的报告文学主要具有深刻性和信息总集的特点。

戏曲美文篇二:100字经典美文

盛夏之夜,当一轮明月悬挂在天幕之上,池塘里那挂满露珠的荷叶,在月光的照射下,泛着闪闪的银光,月光如泻,不时还传出一阵阵“咯咯”的蛙鸣。恰在这个时候,只要站在荷塘周边静静地欣赏,那满塘的月光,以及那琅琅的蛙鸣,何不令人如醉如痴??(112)

漫步河堤,或满眼村落,四野烟笼,或日落乌啼,夕晖敛去,或晚风送爽,皓月当空。我的目光从很远的地方就擒住了那一点并不显眼的橘黄,临近了更是久久注视不放,那一窗橘黄色的灯光就是那么奇异地令我神往,撩拨我的遐思、幽情和怀想。(108)

喝一口清茶,然后闭上眼睛,独自体味诗的意境,有如一幅水墨图,呼之欲出。阴暗的天空之下,风走云垂,远山沉默,近树光秃,暗淡的光线,乌蒙蒙的背景,被雪这个精灵,映衬得有了此许的光亮,有了些许的生气。有片片的雪花,仿佛天国的信使,悄然来访人间。(119)

其实静止只是相对而言,那只是站在高处向下看时的一种错觉,这个时节,这样的天气,人们一定是步履匆忙地往家里赶,往有温暖和光亮的地方赶。唐朝诗人白居易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99)

雪花晶莹、剔透,轻柔绵软。透明的晶体,在微微的气流中,毫无支撑地失去了方向感,它像精灵一样随风起舞,上下翻飞,像一个舞姿曼妙的舞者,把美丽动人的舞姿毫无保留的献给了天空,直至精疲力竭,最后才慢慢旋转到窗前,缓缓飘落,仿佛终是带着不舍和留恋?? (115)

随后,很多的雪花,仿佛听到了号令一样,纷纷赶来,优雅而柔软的舞姿在风中摇曳,天空中渐渐弥漫成棉絮一样,纷纷扬扬,没有一刻的工夫,远处的山,楼房,树木,街道,变成了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仿佛童话里的白雪世界。(102)

一把柔弓在天地之间有节奏地律动,触发了一块已休眠的蛇的皮肤。音乐,沿一路多情的方式爬行远方。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心静如水,听着听着,人们的心弦就开始惆怅,开始期盼,开始滑翔。是谁把山寨的秋色拉成了一首新曲?(102)

削一节竹子,钻七个精致的小孔,放在嘴边轻轻一吹,就蹦出了欢快的日子,流出了甜蜜的爱情。空灵。含蓄。悠扬。沿着竹笛的指向,村庄宁静,曲径花香。 骑在牛背上的牧童,鞭梢儿一扬,将丰收挂在牛角上摇晃。是谁往笛孔里注入了甘露? (108)

我在五楼窗前俯视那里,地下的灯光与天上的月光遥相呼应,因为过度专注,我渐渐地居然有了仰望的幻觉,觉得大地变成夜晚的天空,从地下室窗口流泻出来的,宛若如水的月光。它们漫过我的心头,让我同时体味到一种真切的温暖与寒意。(107)

那园林就像已经达到最高境界的散文。理趣、禅意,石头、书法、匾额,荷花、修竹、暗香,屋宇、亭台、水榭,看起来似乎都已经是造化之功,浑然一体,本来就在那里。我的心慢慢安静下来,像无家可归的旅游者那样想入非非,我的家在这里面就好了。 (113)

我望向翻腾暴烈的场内,调整一下自己眼睛的聚焦,像魔术一样,“倏”一下,议场顿时往百步外退去,缩小,声音全灭,所有张开的嘴巴、圆瞪的眼睛、夸张的姿态、拍打桌子的扬起的手,一瞬间变成黑白默片中无声的慢动作,缓缓起,慢慢落?? (108)

在特别湿润的日子里,我将阳台落地玻璃门大大敞开,站在客厅中央,守着远处山头的一朵云,看着这朵云,从山峰那边漫漫飘过来、飘过来,越过阳台,全面进入我的客厅,把我包裹在内,而后流向每个房间,最终分成小朵,从不同的窗口飘出,回归山岚。(114)

夏天的夜空,有时很蓝。我总是看见金星早早出现在离山棱很近的低空,然后月亮就上来了。野风吹着高高的树,叶片飒飒作响,老鹰立在树梢,沉静地看着开阔的山谷。我细细在想,寂寞,是个什么状态;寂寞,该怎么分类?(100)

许多人的一生,都是沿着时光的脉络,在山水与人文的风景里,寻找名流痕迹,挖掘美文佳句。他们也许没有高才雅量,也许只是天地间一粒渺小的尘埃,却依然做着含蓄与奔放的追求。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带着天南地北的烟尘匆匆赶赴。(108)

他们走过水复山重,惯看秋月春风,借着浩瀚的江水打捞着曾经壮美的诗酒年华,也拾拣着遗失在楼台深处的古老片段。走过层层石阶,轻启楼阁的门扉,看看里面关住了多少风姿万种的梦想,锁住了多少波澜壮阔的故事。(98)

怀着期待的目光走进阁内,与历史抖落的风尘邂逅,一幅汉白玉浮雕,会令你穿越时光逶迤的幻境,与过往的某段永恒有了深邃的交集。王勃负手而立,昂首远眺苍茫无尽的江水,翻涌的浪涛如同风起的时代,在寥廓的长河里洗濯文明的沧桑。(107)

他在长天万里的烟波中,放逐着睿智与旷达的思想,做着清醒的追求与不倦的探问。他挥毫泼墨,恣意山水,铸就了一生的风华。星移斗转,曾经轻扬翻卷的历史云烟,在奔腾不息的江水中孤标远去,只余下一抹高旷的背影,淡看白云来去,明月低徊。(111)

远去的风景不须追忆,存留的遗迹却要珍惜。再上层楼,行走的脚步无法丈量华夏民族的辉煌长卷。从先秦至明末的江西历代名人,被生动而传神地烙刻在壁画上,无须精致的雕琢,无须深刻的诠释,那飘袂的衣襟、流转的神韵尽现他们卓然的风采。(110)

那么多的王朝,借着灿烂的文化背景,重现当年的千秋霸气。那么多的襟怀,在滔滔江河中,演绎一场紫气东来的万古乐章。眺望万里澄空,千峰推开层层云霁,江浪掀起滚滚波涛,那么多的雁迹萍踪,留下的又是一些怎样的风云过往?(104)

行走在宛转的廊道里,不经意邂逅《牡丹亭》,就如同邂逅一场姹紫嫣红的梦。墙上的壁画是一出春光流转的戏曲,在繁弦幽管中,缓缓地拉开了人生序幕。那宛若惊鸿的杜丽娘在生与死之间演绎着她的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谓之情深极至。(112)

想那如花美眷,都付与似水流年;想那物华欣欣,都付与苍烟夕照。绿水青山,那风烟苍茫的历史,能消几处楼台?春花秋月,那千回百转的情事,经得几段歌舞?曾经的青春已经抛远,当年的韶光已然消逝,如今只能借着这座千古楼阁,将往昔的记忆重现。(114)

循着浩瀚淋漓的墨香,更上一层楼阁,当你与镶嵌在墙壁上的《滕王阁序》对望时,才会知道,纵然你只是这里的匆匆过客,也不会后悔有过这样不期的相逢。这种厚重的文化力量,会摄住你的魂魄,浸润你的心怀,会给你带来无言的风景和诸多的况味。(112)

独立楼台,看沧浪横流,感天地玄冥,人生如同萍散萍聚,千年的转变也不过是瞬间。曾经,那个吐纳烟云,将高楼望断的人身在何处?曾经,那个倚风长啸,将栏杆拍遍的人又去了哪里?天地无声,只有一叶扁舟,在滚滚的江水中追风逐浪,它划过昨日的烟云故事,还能划过今天的如流时光吗?(123)

翻滚的江浪在低垂的夜幕中沉静,那承载着智性与豪情的江水,打湿了千年的文化履痕。楼阁璀璨的灯火,让人忘记了星空的烂漫,楼台深处阑珊的歌舞,在夜色中渐渐地隐去,直到无声无息。有多少人梦着而来,清醒地回去,你知道么?(105)

这来来往往间,你给过了多少转身的错过,又给过了多少刹那的相逢,你还记得么?请相信那么多离去的背影,还会再度重来,那时候,来者已容颜更改,而滕王阁,你被历史的风烟冲洗,又让过客的故事滋养,纵然沧桑老去,一怀风骨却依旧温润如昨。(112)

戏曲美文篇三:美文赏析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 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 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著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 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 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 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 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芭蕉帘外雨声急,

青花瓷里容颜旧。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从《东风破》里的“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到《发如雪》中的“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再到《千里之外》里的黯然神伤“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离恨是歌者永恒的主题。《青花瓷》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在于这种离愁别绪被描写得更加婉转细腻,隐藏得愈加含蓄而韵味别生,仿佛青橄榄在口,可以慢慢回味。 论意境,《青花瓷》宛然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

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

论词句,《青花瓷》却是一幅笔端蕴秀临窗写就的素心笺,

走笔曲折只因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论曲调,《青花瓷》仿佛微风中静静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涧,

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环多有不尽之意;

这三者叠加至一处,《青花瓷》一曲正如其名,

恰似那“自顾自美丽”的青瓷极品,洗尽铅华,古朴典雅,清新流畅。

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青花瓷》的中国风分外动人。方文山用“素胚”“仕女”“汉隶”等系列词汇描摹了传世青花瓷的风采,周杰伦的唱腔柔情而古朴,略带江南戏曲的雏形,绝妙填词配复古音乐,构成了一阕R&B佳作。 在《青花瓷》里我听到了《东风破》里旧地重游物是人非般淡淡的哀愁,听到了《发如雪》里前尘后世轮回不息般轻轻的喟叹,也听到了《千里之外》天各一方生死难忘的一生等待,甚至听到了《爱在西元前》里风化千年而精魂不死的爱的誓言……心中五味陈杂,漫天的思念翻滚如潮,而耳旁却依然只是轻轻淡淡的吟唱而已,云淡风清。

《青花瓷》里最感人的一个字,我以为是这个“等”字。

一个“等”字,唱尽多少无奈和惋叹。这一等,是无望的等,是来生的等,是明知不可等的等,可是曲中却只用淡淡的语调唱来,再平常不过,仿佛只是每天等待日出那般简单;等待的时候,可以看书写字,可以吟诗作画,可以赏花弹琴,只是时时不曾忘记等待的人。痛苦吗?不,《青花瓷》里唱得如此悠然,原来满腹的离愁别恨也可以慢慢洗淡。求不得、爱别离又怎么样呢?众生皆苦,等待也是一种美丽的心情,不如就当此生的相遇,只是为了来生的重逢埋下伏笔,这样想来,不禁释然。就算不能再相遇,也应当感恩曾经那惊鸿一瞥的际遇。谁能凭爱意将富士山私有?青花瓷,也是一样。

至少,我们能够隔着千里山水遥遥眺望江南的袅袅炊烟,隔着茫茫人山人海默默想念回忆中那一抹淡淡的背影,正如隔着重重历史静静观赏传世青花瓷不变的美丽。

芭蕉帘外雨声急,匆匆而过的是时间;

青花瓷里容颜旧,老去的只是我自己,而你的美丽,永远定格在永不褪色的青花瓷里,可以欣赏,可以玩味,也可以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