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计量经济学融合了经济学、高等数学和统计学的交叉性学科,而经济学各专业在本科阶段必须完成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这对于三亚学院这样一所三本院校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根据历年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积极探索适用于应用型本科体征的教学改革,为促进计量经济学教学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 国贸专业 三亚学院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146-03
随着中国经济学教育逐步向国际规范靠拢,计量经济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在各大高校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逐步加大。1998年教育部专门组织“高等学校经济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研讨,将计量经济学列为全国经济类各专业本科的必修课。计量经济学在三亚学院财经学院已经开设了数年,在多轮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存在一些不合理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作为一门应用性的课程,很多学生仅仅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简单作业,完成单一的考核方式,并不具有运用计量模型完成一次完整研究的能力。例如在撰写最后的毕业论文时不知道如何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为自己的分析添加分量。笔者指导和审阅的历年几百份国贸专业毕业论文中使用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寥寥无几,2007级一个没有,2008级只有两人。本文拟对笔者在历年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 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教学改革以适应应用型本科要求。
一、存在的问题
(一)先修知识积累薄弱
计量经济学由于多门学科交叉,因此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计量经济学家福瑞希曾表示,计量经济学可以看成是经济学、数学与统计学的结合。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应该在先修课程的学习中打下良好基础,例如统计学、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然而现实情况是,三亚学院的国贸专业首先没有开设数理统计,其次上述其他课程即便是开设了,安排的课时也明显偏少,并且对于学生的考核要求也偏低,最后导致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不深,似是而非,学习效果差强人意,这些都将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三亚学院国贸专业是文理兼收的,且文科生多于理科生,所以在数学基础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另一方面,国贸专业在招生时比较强调英语成绩,因此数学功底普遍薄弱。数学较差的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对于教材中出现的众多数学推导避之不及,进而使得学生对课程性质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数学课,没有认识到计量经济学首先属于经济学范畴。而最终使得很多学生出现畏难情绪,在全面学习开始之前就已经认为肯定学不好。另有部分学生由于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中理解不够,掌握不深,导致对于计量经济学中模型的经济学原理无法深刻领悟,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对于计量模型建立理论基础的理解。
(二)严重不足的学时安排
在国内众多高校中,计量经济学普遍被安排为54-68个学时,但是在三亚学院计量经济学的学时数被压缩到短短的32学时。结果导致想要完成经典假设部分的教学都很困难,更加不可能向学生介绍计量经济学前沿知识,例如时间序列和联立方程等。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前修课程学习效果较差,教师不得不放慢速度,进行经济学、统计学等知识的回顾,一个学期只能完成大纲中九章内容的其中五章讲授,包括自相关、分布滞后模型与自回归模型和虚拟变量等章节都来不及讲授,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非常强调应用性的课程,它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都非常强调理论、实践和统计软件的三者结合。全国大部分院校都将计量经济学分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部分。但如果三亚学院在可怜的32课时中再分出实践学时这实在是不可想象,笔者只能在理论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演示软件操作过程。由于无法在学生实际操作中给予实时的指导,所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三)课程论文缺乏规范性
通过课程论文的亲自操作,能够使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建模程序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经济话题,然后参照所学的经济学理论,设计模型,收集数据,最终利用计量经济学研究一个现实社会中的经济问题,完成一篇小型课程论文,并且为了保证完成质量,将这篇论文作为课程考核成绩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学生不但对课程所学的计量经济学加深了理解和掌握,并且激发了他们观察、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的兴趣。国贸2009级250余名学生只有个别学生没有上交课程论文,通过笔者的仔细批阅,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够独立完成一篇计量经济学论文。
不过,在课程论文的指导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具有共性的问题。第一,由于本科阶段不强调学术研究能力,所以大多数学生并不清楚学术论文写作的要求。一篇经济学论文的基本范式有什么要求,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需要哪些组成部分,每个章节需要阐述什么内容,章节之间是如何有机组合的,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很模糊,导致在课程论文中时常会出现诸如缺少问题提出的引言,缺少建模依据的理论描述,缺少模型结果的分析结论等等问题,最终完成的论文如同数学作业,只见数据和模型,而不是利用计量模型为解决经济问题服务。第二,论文选题“大题小做”。学生的选题往往容易出现大而宏观的现象,很多学生选择经济增长、国民经济结构、对外贸易等题目,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题,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最终只能完全模仿他人的论文,甚至抄袭,没有达到写作课程论文本身的目的。
二、改善的措施
(一) 以加强实验环节来夯实教学效果
建议在现有32个理论课时的基础上,增加16个课时作为实验教学。通过在实验室现场指导,掌握计量软件的基本操作,达到独立完成计量研究的目的。通过实验课程的现场指导,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操作程度,及时修改教学方案,这是只看最终的课程论文不能达到的效果。在实验教学中,很多学校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研究课题,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数据搜集、选择模型、建立模型及论文撰写等工作。但笔者认为此种做法十分容易导致“搭便车”现象,无法给予所有学生以学习压力,所以一直要求每位同学都要独立完成一篇论文。不过,这样确实给教师增加了很大的负担,面对几百名学生无法做到有效指导。如果能够增加实验课程环节,教师就可以在实验室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并且要求学生当面完成软件操作,可以有效杜绝找人替做的现象,加强对于学生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