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初中化学教材中德育素材教育学生
摘要:“万育德为先,成才先成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很多教师认为是班主任与家长的事。其实不然,在各学科教学中都必须适时渗透德育教育,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每一位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具备的教学能力之一。
关键词:化学教材;德育;渗透
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只有把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得到德育熏陶,为构建和谐社会及培养合格人才做出贡献。为此,本文就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作以下几点探讨。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的民族及其文化热爱的表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挖掘书本素材和课外素材,寻找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适时渗透德育,陶冶学生爱国主义情操,使学生提高认识能力及学习积极性,使心灵得到净化,为将来正确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打下基础。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爱国主义素材很多。例如在向学生介绍化学学科的形成、产生、发展的过程时,可列举我国古代的火药制造技术、造纸技术、烧瓷技术、炼铜技术以及商代制造青铜器,春秋时期冶铁,战国时期炼钢等等;再如解放前,由于闭关自守导致我国化学技术的发展相对滞后,那时的煤油称为“洋油”、火柴称为“洋火”、烧碱称为“洋碱”、铁铲称为“洋铲”,这些日常用品都带有“洋”字,是因为这些用品都要从外国进口。而现在化学发展非常快,并取得辉煌成就,在1965年我国成功地合成了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国家,它对探索生命奥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轰动了全世界。通过列举这些德育素材来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及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二、环保教育
化学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在发展的同时,利弊并存:利是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改善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弊是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污染环境,破坏人类生存的条件。对此,我们既要发展化学,又要利用化学方法处理好废弃物。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当讲到涉及环保的相关知识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实例来加深理解,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了解环境受污染的原因,对人类造成危害的严重性以及防治措施。例如:可以利用节假日、周末等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对当地的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进行实地考查,使他们认识到一些不合理的生产所造成的危害;初中化学中环境方面的素材有煤的燃烧及植物的大量砍伐造成的“温室效应”会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气温变暖,使两极冰川融化,造成沿海城市淹没等等;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赤潮”的危害;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造成的“白色污染”;“酸雨”危害;农药、化肥等的不合理的使用等等生活事例。适时穿插这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再“纯净”,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有“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护习惯。
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学科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遵循客观规律,一切以事实为依据,所以必须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问题,人们一时无法解释,于是被蒙上神秘的面纱,要揭穿事实真相,必须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例如民间所说的“鬼火”、“天火”等一些自然现象,通过学习化学后,让学生知道,它是二磷化四氢和磷化三氢在空气中自燃的结果,因为构成人体的化学元素有六十多种,在人和动物的体内,磷的化合物,在尸体腐烂分解时,便会产生磷的化合物(主要是:二磷化四氢和磷化氢),其中二磷化四氢很容易自燃,射出淡蓝色或者淡绿色的光芒,这就是所谓的民间传说的“鬼火”。“天火”是易燃物较长时间放置,不通风进行缓慢氧化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引起的自发燃烧。这样奥秘揭开了,同学们便会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利用化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观察,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再如通过对原子、分子等微观概念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李洪志的“法轮功”论不攻自破。因此,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客观真实地看问题、看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能为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对教育教学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