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视野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再思考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形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能够通过其自身的魅力和丰富的内容潜移默化的引导高职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从解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入手,以教育学的视角探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 校园 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85-02
  一、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西方著名学者爱德华·泰勒指出,文化是指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的一个复合整体。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校园的一切物质形态、价值导向、精神追求和行为规范等内容的复合整体。它包含知识技能、思想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文化氛围、规章制度、学校传统,以及具有自身特征的师生群体在校园环境中多种元素的相互影响下所建构的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校园文化可分为“硬性”文化和“软性”文化,前者如校史、校训校规、校园环境、教育传统、校园标语、学生守则等;后者如各类技能竞赛、讲座、广播站、文体活动、寝室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校园文化能够通过它自身的魅力和丰富的内容对大学生的思想品质、情操、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对陶冶和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积极的影响,促使学校呈现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应重点推进就业创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能力。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解读除了分析其“职业性”、“实践性”,还需看到“社会性”、“高等性”、“创业性”等特点,培养出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吃苦耐劳和爱岗敬业精神,富有批判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准确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充分发挥出不可替代的导向和育人功能,这是教学和制度管理难以达到的独特魅力。
  (一)道德观念的规范和约束
  良好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能够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一些校园文化形式如校训校规、校园文明礼仪标语、学生守则等,明确的要求学生必须在这些范围内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一些校园文化虽无明确的规章制度制约,但以各类技能竞赛和讲座、实践活动等为载体,以节日、社会热点事件或与本校密切相关的事件为主题,不断的给予学生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交织起来,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从心理、态度和意识等方面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观念,进而外化成行为准则,最终转变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达到“高等性”的要求,帮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工作态度,树立乐于奉献、热爱集体、爱岗敬业的精神。
  (二)认知、思维能力的提升
  人类的认知能力在18-35岁进入全盛时期,大学生属于这个年龄层,所以在高职教育期间的校园文化建设,会对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高职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磁场”,构成校园文化的一切标志性事物或是活动都会通过这个“教育磁场”本身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观察、认知、记忆、判断、创新能力的发展。高校又是智慧生成的殿堂,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学生有机会去接触和认知新事物和新观点,考虑更多的新的可能性,找出其他更复杂的关系。在此过程,他们积极主动的对出现的棘手问题进行思考和猜想,发展了认知和思维能力。学生不断的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不断地循环着上述过程,思维越来越敏捷和灵活,思路也越清晰,从一个学习者逐步转变为有创造性思维的思考者。
  (三)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大多是学生自发组织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在社团担任干部、在班级担任班委,不仅自身组织能力和领导力得到锻炼,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为人处世经验,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学生在校园活动中不同角色的扮演必然会使其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其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各种困难的能力。在各类活动中,同学间能意识到自己是社团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集体的荣辱和他们息息相关,如遇到阻碍便会自觉地分工合作去维护集体的利益,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自由、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娴熟的实践能力和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这是教育教学活动力所不及的,学生不断参与校园文化,不断的得到锻炼和他人认同,逐渐树立起自信,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趋于成熟,为日后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三、高职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一)“重形轻义”
  一些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注重形式、制度、物质而轻内容、理念、精神实质的现象。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校园环境建设、校风建设、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层面,如校区环境的装点与室内环境的营造、编写校歌、统一班服装,以及把各类文体活动、比赛、社团活动、班会、思想政治工作频繁和重复的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校园文化的潜在引导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此时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是为了让学生“忙起来”的举措,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思想、精神、道德、价值观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虽然花费了时间但是能够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匮乏。深究其因,很多时候校园文化在外化于形的同时并没有内化于师生的心,未能有效传递和渗透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念,未能达到凝聚师生情谊和形成强烈的群体意识的效果。
  (二)“重显轻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