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小学教育学》课程改革初探
【摘 要】为了进行《小学教育学》课程改革,为小学教师教育提供参考和依据,提高小学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提供培训和培养的渠道。从事小学教育专业教学的教师要认真研究小学教育学,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锐意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完成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的任务。
【关键词】小学教育学;课程改革;高职院校
一、课程改革的主要原因
《小学教育学》是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小学教师,但近两年来,我国对教师准入制度进行了一系列大的改革,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的获取必须参加国家统一考试。面对一系列情况的变化,作为长期教授小学教学专业的教师应怎样适应新形势,以怎样的思路展开教学活动,从而使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尽快考取教师资格证书,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这是从事小教专业教学的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将《小学教育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积极与国家改革趋势相适应,课程改革是必由之路。
二、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教师在接手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后,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设定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目标一旦确立,教学工作就会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努力方向。笔者在确定《小学教育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上,主要从以下方面提出建议。
第一,遵循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第二,根据社会发展对小学教师的新要求;第三,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宗旨;第四,遵循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未来的小学教师应该是复合型人才,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培养模式,改变教学中只重视基本技能训练、基础知识掌握而轻视系统理论知识学习、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
首先,侧重于教育理论的系统掌握。高知和广博的知识基础能够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从而加强教育教学能力和提高师范生理论修养,开阔其知识视野,这是我们培养创新型小学教师的必然选择。其次,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学者型”向“工匠型”转变。传统的高校《小学教育学》教學,对大多数学生的要求,主是掌握教育理论,解决怎样“教”的问题,而这已经不能满足小学教育、教学发展的新要求。高职院校有自身特殊性,提高小学的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
三、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
(一)将以教师教学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传统的小学教育学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只注重教师的讲授,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容易出现“一言堂”的现象,严重占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学生长期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这种教学形式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会让教师自身感觉到疲惫。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应该是宏观调控和启发诱导,其中教学的目标应该转变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在实际的教育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教师认真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积极主动学的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占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例如,在讲“直观性原则”的含义时,设计下列教学模式,即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问题,获得理性知识——引导学生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解决问题,巩固和运用知识。
(二)将学生被动地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自学
自学能力是师范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只有学会自学,才能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认知。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切忌“放任自流”。因为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而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关注下的学生自学。例如,在讲授中外教育学家的归纳总结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和知识,总结各国、各时期的教育学家成功经验,并在课上和他人讨论,各自分享成果,从而获得理性认识,从而巩固和运用知识。
四、课程改革的考试评价
考试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为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考试必须进行改革。笔者在考试要求上做如下探讨:第一,由过去只重期末一张卷而改为重平时的考察,不但重视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而且更需要将教学与教师资格证书的国考相结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重国考真题的训练和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以期更好地适应国考内容;第二,在对学生的要求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实践证明,科学而有效的考试方法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群昌.“小学教育学”教学改革浅析[J].科教文汇,2012(27).
[2]孙晨红.“小学教育学”教学改革初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