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的策略分析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也成为必然趋势。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快速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日趋迫切,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格局。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国际化更加强调内涵发展,本文从教学内容国际化、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国际化、学生流动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学术和科研国际化、全球治理参与国际化等角度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双一流”建设
  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已超越教育政策层面而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此高度重视,颁布了多项促进教育对外开放发展的政策,高等教育国际化也被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策略,以实现高质量内涵发展。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20世纪中叶以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兴起并逐渐流行开来。美国学者布茨指出大学国际化应当包括国际化的课程内容、培训流动、跨国研究、研究人员和学生的跨国流动、保证教育扶持与合作的国际体系。英国学者达尔文提出大学国际化的四项衡量指标:一是享有国际学术中心声誉,二是拥有充足的研究基金,三是用够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项目,四是能够吸引全球范围内优秀师资和学生。简·奈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院校和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目的、功能和供给中融入国际、跨文化或者全球化维度的过程,它为知识经济全球化提供知识并输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培养国际化人才和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为目标,以组织管理、课程教学、人员流动、科研合作等活动为载体,将交流合作及国际化的理念融合到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职能之中的过程。
  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后半期开始积极推动本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欧洲29国教育部长1996年签订了《博洛尼亚宣言》;美国1996年制定了《国际教育法》,并在此后连续出台多个政策推动教育国际化进程;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以国际化观念推行教育改革。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凸显,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迅猛。2012年,美国颁布了《全球性的成功:国际教育及参与(2012—2016年)》,首次明确把国际教育置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2012年,加拿大发布了《国际教育:加拿大未来繁荣的关键驱动力量》;2013年,英国颁布了国际教育战略——《国际教育战略:全球增长和繁荣》。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重新思考教育:迈向全球共同事业》,指出教育要进一步成为全球“共同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格局。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起,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在国际合作办学、师生国际交流、项目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领域促进作用的日益凸显,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目标蓝图。2016年出台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成为全面指导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纲领性文件。
  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
  过去三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国际合作办学、师生国际交流、项目国际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对全国649所高校国际化发展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国际化战略、组织与管理、教师、学生、课程与教学、科研、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办学、国际合作与交流9个方面的57项指标。通过调查可以发现,一是国际化作为高校的发展战略受到高度重视:95%的学校在其发展战略中对本校的国际化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93%的高校制定了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89%的学校根据国际化发展战略制定了中长期规划和实施方案。二是大多数高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际化组织与管理机制:86.5%的学校设置了国际化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75%的学校建立了国际化推进办公室,在国际化相关规章制定建设方面表现积极;95.5%的学校制定了一套完善的与国际化发展相关的规章制度;96.4%的学校能根据国际化发展需求和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修改和完善外事管理制度。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成绩斐然,但与此同时,还存在着如国际化办学能力和质量与规模和速度不相匹配,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分配失衡,中外合作办学层次低、学科专业设置重复,学生双向流动不均衡,国家战略急需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随着这一系列问题的显露,国家2016年出台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体现出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的三个特点:服务大局、双向开放、提升水平,标志著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由“发展”阶段进入“提质增效”阶段。
  三、“双一流”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策略
  如前文所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已颇具规模,如何提升发展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是下一步应着重关注的问题。
  (一)实现教学全过程的国际化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目标。高等教育国际化应当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深入到课堂教学和实践等核心要素中,要鼓励学科交叉,打破专业壁垒,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将国际前沿问题和技术成果引入课堂。增设跨文化、涉外专业或与国际事务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建构和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思维。加大提升外语课程的比例,创造相对纯粹的外语授课和学生实践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