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研究
【摘要】高等院校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在我国实现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宏伟目标的过程中,高校既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因此,积极探讨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培育满足工业4.0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人才为导向,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组建国家高等教育智库建设、建立高校分类和协同教育机制、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依托信息化丰富高等教育机制。
【关键词】工业4.0 中国制造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C9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22.019
近年来,为了弥补我国在重大装备自主研发方面存在的短板,抓住世界工业转型升级的良好契机,国务院大力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2017年,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开展“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对符合条件的示范区予以土地、税收、人才等多方位支持体系建设。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工程科技人才队伍是中国开创未来最宝贵的资源”的科学论断,然而,在国家大力推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同时,工程科技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上述目标实现的主要短板。高等院校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在我国实现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宏伟目标的过程中,高校既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积极探讨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
“十二五”后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折期,逐渐由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内涵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要求优于对经济发展数量的要求,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第一,随着环境、成本和舆论等压力不断增加,高污染、高能耗、高劳动强度的“三高”行业工业制造企业完成转型升级的任务已迫在眉睫。工业制造企业纷纷改变以往粗犷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绿色、智能化发展道路,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设备管理、产品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端、智能化铸造设备的需求也开始稳定增长。
第二,当前以德国为首的世界工业强国正积极进行工业生产模式的重大创新,这一创新活动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机融合,通过信息化提高工业的自动化甚至是智能化水平,从而推动新型生产工艺、产业形态和经济增长。创新驱动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我国将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中国工业制造企业只有积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技术、新模式、新标准,才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提高竞争力。
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内涵
工业4.0从本质上刻画了工业生产的主要演化过程,早期的工业生产过程以机械化和电气化为主要特点,实现了人类劳动的巨大解放,提高了工作效率,这种劳动方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①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消费端对工业产品的需求也在发展,典型特征之一就在于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传统意义上大规模一致性的生产工艺必须得到优化和改进。工业4.0就是应对上述需求的有效措施,工业4.0以建立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为主要特点,目标是建立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生产模式,对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长期存在,必须用新的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制造理念来解决。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国制造2025》将做大做强重大装备作为核心内容,把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推动中国制造从消费品向重大装备转变,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以中国装备升级来塑造中国制造的新优势。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有利于推动生产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柔性化、资源利用集约化、管理模式精准化、创新手段多样化,将成为制造业领域加快转型升级、突破发展瓶颈、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选项。②《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以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培育新型生产方式,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高等教育实现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作用
高等院校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在我国实现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宏伟目标的过程中,高校应该发挥重要的助推器功能。
第一,高校应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实现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宏伟目标的过程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过程,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够用新的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制造理念来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高校是基础研究的引领者,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参与主体。因此,在实现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宏伟目标的过程中,高校应从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开展相关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高校应积极进行管理创新。在实现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宏伟目标的过程中,高校承担各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因此,高校应通过内部管理创新和外部管理創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内部管理创新方面,高校有必要进行差异化发展,满足产业发展对于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不同需求;在外部创新方面,高校应持续深化与企业、政府、研究机构以及国际知名高校之间的合作机制,从而提高人才培育的实践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模式的优化需求
第一,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形成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复合价值需求。一方面,在智慧工厂运营过程中,资源管理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将得到广泛应用,相应地,工业知识结构将更加宽泛和复杂化,这就要求应用型人才具有更加复合化的知识结构,并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从而能够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创新③;另一方面,在发展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过程中,国际交流将更加常态化,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人文素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