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变革:从教师素质观到教师质量观
关键词: 教师;教师质量;教师素质
摘 要: 我们应超越行之有年的教师素质观,代之以教师质量观。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教师
质量是学校质量、教育质量的要素之一,也是学校质量、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教师质量内容包括教师生命质量、知识质量、教艺质量、关系质量、工作质量。为了提升教师质量,尚须打造质量理念、建立师本培训制度、提倡教育家办学、提升教师社会地位。
中图分类号: G4002;G5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0)01000904
Concept Shift: from Teachers’ Qualification to Teacher’s Quality
JIN Weicai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Key words: teacher; teachers’ quality; teachers’ qualification
Abstract: We should transcend the idea about teachers’ qualification and replace it with the idea about teacher s’ quality. Teachers are subjectivity of a school, so a teacher’s quality is one of essences of education quality and school quality, as well as a decisive factor. Teacher s’ quality includes teachers’ life quality, knowledge quality, teaching skill quality, relation quality, and work quality. To promote teachers’ quality, we must construct the idea about teachers’ quality; establish training system based on teachers, advocate educators’ running a school, and raise teachers’ social position.
教师质量既是教育质量的组成部分,是学校质量的要件之一,又是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因为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学校品牌取决于教育质量,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质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师传扬着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名师赢名校。同时,教育质量的落点与结点是学生质量,而学生质量——学生成长成才成人,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的质量,名师出高徒。鉴于教师素质观之缺失,本文提出以教师质量观超越教师素质观,并就教师质量的意义、内容及行动作一探讨。
一、超越教师素质观
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术语,又名遗传素质,《辞海》释为“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概念泛化后,素质一词又指人以先天生理特征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相对稳定而巩固的特性。素质表现为个体品质的内在状态,具有个体性特征。教师素质则是指教师特有的品质状态,它不仅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专业化的特征。教师素质只是部分体现了教师职业要求。因此,以教师素质观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导理念有其先天不足。
教师素质观之于教师要求的缺失为:(1)要求全面,标准高,但过于理想化。教师素质包括德、才、学、能、体及心理等各个方面,从言到行,从内心到外表,从理性到非理性。这种高标准的要求,未免太理想化,使不少中小学教师感到有些“可望而不可及”;(2)要求过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有扎实牢固的专业知识”、“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等等,这种要求过于抽象,具体操作起来困难较大;(3)要求过于泛化,没有突出教师特色。教师素质除了“教育科学”方面的素质较有特色外,其他方面的素质似乎适用于各行各业。教师的素质应有与其他行业相区别的要求;(4)要求过于笼统,缺乏层次性。教师素质,既有思想意识方面的,又有知识技能方面的,既有身体方面的,也有心理方面的。这些素质依次排列,无主次之分,使教师有无所适从之感;(5)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如何评价教师,目前还缺乏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评价体系。[1]而且,教师素质观只注重教师品质的个性化、内蕴性,至于其外化、外展如何,则不在话下,所以往往注重教师的学科专业化,而疏于教职的专业化(包括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技艺、教师专业道德,尤其是后两者);单纯强调教师的实体品质(通常所谓的教师素质),而疏忽其关系品质(诸如教师关系质量、工作质量、生命质量)。要超越这种教师素质观,就要跳出狭窄的视域,站在新的高度,秉持教师质量观。
质量,即一组固有特性满足利益相关者要求的程度。教师质量就是教师的一些特性满足利益相关者(学生、社会、政府、用人单位等)要求的程度。教师的一些特性指的就是教师的基本素质等,“利益相关者”主要指学生、社会、政府、用人单位以及教师自身等。教师质量的内容涵盖教师基本素质、关系质量、工作质量与生命质量。
树立教师质量观,首先可以承接教师素质观的“合理内核”,又超越其局限性。教师质量观不是全盘否定教师素质观,而是合理地扬弃后者。也就是说,教师质量既包含教师的内在特性(教师素质),又涵盖这些特性满足利益相关者要求(教师工作质量、生命质量);
其次,可以从结构取向过渡到功能取向。一直以来,学界关于教师素质结构,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有七素质说、六素质说、四素质说、三结构说、三系统说
七素质说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外在素质七项因素”;六素质说——教师素质主要包括知识、智能、个性三方面的静态素质和协同性、系统性、事业性三方面的动态素质”;四素质说——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生理素质等或思想品德、知识、智能(智力和能力)、身体四方面的素质;三结构说——教师的素质可分为三个结构层面:一是生理素质结构层面,指体态、仪容等与教师职业有关的生理条件。二是教师特有的气质与个性结构层面。三是教师特有的知识结构以及由知识转化的多重能力结构,还包括思想、政治以及职业倾向;三系统说——由动力系统─思想品德素质、知识系统─知识素质、能力系统─能力素质三个系统构成的结构模型。(郭卜乐.教师素质[EB∕OL]./cpo/teach/xxgl/jsdw/jssz.htm)
,还有五素质说
五素质说——师德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教师人格。(朱仁宝,王荣德主编.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1.)
,四维结构说
四维结构说——动力篇:远大的人生理想、高尚的道德品质、挚着的敬业精神、健康的身心状态;学识篇: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专业知识、创新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社会经验;授业篇:明确的授业目标、畅达的教学语言、科学的育人方式、和谐的师生关系;形象篇:文明的话语谈吐、得体的行为举止、独特的个性风采、良好的审美修养。(鞠献利著.教师素质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