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制造业数控化率的不断提高,对数控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应从台州区域制造业和台州高职数控专业的角度,对地方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27-03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是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因此,近年来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等因素推动下,制造业数控化率不断提高。据统计,2010年我国制造业数控化率已达到30%。与其他行业一样,人才数量和质量成为制约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且与其他行业相比,制造业的发展与数控人才质量的结合更为紧密。基于此,数控专业成为地方高职院校必设专业。以台州为例,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台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职院校每年可输送250~350名数控专业毕业生,为台州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与此同时,随着台州制造业迅猛发展,以往成为企业“香饽饽”的高职数控专业毕业生逐渐沦为企业的“鸡肋”。如台州路桥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一次性从我市某高职院校数控专业招聘了30多人,但半年后仅剩下14人。许多企业宁愿招聘培养毫无技术经验的外来务工人员,也不太愿意招聘、留用高职数控专业毕业生,导致许多高职数控专业毕业生“水土不服”,就业层次呈下滑之势。笔者在走访调查系列企业、数控专业毕业生之后认为,出现这种“南橘北枳”的倒挂现象并不偶然,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能力薄弱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地方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的现状
适应期过长 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2009届数控专业毕业生(共126人)为例,数据充分表明,高职数控专业学生的就业适应期过长,需要6个月以上到岗适应期的比例偏大,达80.4%强。个别毕业生在一年半以后仍不能独立开展工作,需要单位指定师傅带。与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到岗适应期2~3个月差距甚远。学生到岗适应期过长,不但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客观上也在社会、企业、学生中衍生出“高职教育无用论”,并进而怀疑高职教育存在之价值。
“跳槽”频繁 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毕业生为例,在49名学生中,截至2011年2月,有过“跳槽”经历的共31人,在就业3~5个月时(分别为11人、7人、5人,共计23人,占总就业人数46.9%)更为频繁,之后呈下降趋势。毕业生频繁“跳槽”往往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同时,也影响到学生的自身形象,从而降低了用人单位对高职数控专业学生的招聘热情。
就业层次较低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具体在数控专业层面上,主要培养“灰领层”数控人才。这类人才在生产岗位上主要承担数控机床操作、数控编程的工艺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工作,能运用至少一种三维(CAD/CAM)软件进行三维造型,掌握数控系统接口技术、PLC、参数设置及机电联调等知识技能,在企业的数控岗位一般占25%,待遇也较高。但近年来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层次持续下降,就业质量不高,主要原因是毕业生的岗位薪酬相对较低,增幅相对较慢。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届数控专业毕业生为例(统计时间截至2011年1月),如表2所示。从表2的统计数据中不难发现,尽管台州属于制造业发达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高职数控专业毕业生的收入待遇并不高,绝大部分学生收入低于1500元,收入层次甚至不如那些毫无经验、低学历的务工人员,与想象中的“天之骄子”大相径庭。
专业与就业岗位偏离严重 高职数控专业是宽口径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能在机械制造、产品设计、模具制造、机械维修等对口行业就业。但目前相当部分高职数控专业毕业生却从事着与专业毫无瓜葛的诸如房地产、保险、投资等行业。以台州高职数控专业近两届毕业生为例,有将近25%的毕业生从事与数控专业毫无关联的行业。
就业应聘技能缺乏 较之于大中城市的高职院校及本科学生,地方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往往缺乏风险、自信、自主、进取意识,惰性心理、依赖心理及自我封闭、怕风险等不良心态较严重,基本的就业应聘技能技巧缺乏,不敢也不善于推销自己。
地方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对策
明晰概念,加强地方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 近年来,许多地方高职院校加强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但由于对就业能力的内涵认识不清,概念不明,使得培养和训练缺乏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目前,国内对什么是就业能力颇多争议,笔者认为,就业能力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一般就业能力是指每个学生都要具备的素质,特殊就业能力是指某个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环境所需的某种特殊技能,具体如图1所示。可见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一个能力群。因此,只有准确把握这些内涵要素,才能引导学生点面结合、有的放矢、扬长补短,科学系统地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整合各类资源,构建富于地方特色的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一个好的制度,会使人变得更好;一个坏的制度,会使好人变坏。”以台州为例,由于近年来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台州各高职院校的数控专业毕业生不愁“婆家”,由此导致台州有关政府机构、高职院校相关部门甚至学生自身漠视就业能力培养。针对这种现象,整合各类资源,构建地方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就显得很有必要。首先,地方政府要转变观念,做好服务工作:(1)发挥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调控功能,将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纳入地方社会发展范畴。(2)全面、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3)构建并完善就业服务的基础平台,将高职数控专业学生毕业实习与求职行为纳入地方就业扶持政策体系。(4)培育并不断完善就业市场中介组织。其次,高职院校要强化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主导作用:(1)学校要强化就业能力培养理念,制定不同阶段学生就业能力开发计划。(2)加强学校与企业、相关组织的合作,建立校企长期互动有效的联系机制。(3)强化体验教学模式。(4)加强地方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改革。(5)优化数控专业教师的结构、质量。(6)建立就业工作考核奖惩机制。再次,企业要规范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引导作用。数控用人企业单位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建立校企实习基地,调研、分析并建立数控工作岗位胜任能力的基本标准,传达明确的数控岗位需求信息,为高职数控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提供正确的目标与方向。最后,学生是提升就业能力的主体环节。社会、政府、企业、高职院校要积极营建良好的社会舆论,颁布相关的规章制度,使高职数控专业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就业能力是职业选择和成功就业的核心条件。
以地方数控职业岗位特征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本技能是数控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在地方区域数控行业发展特征基础上的实践教学体系,才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抓手。以台州为例,就有制造业规模大(占全部工业产值的95%以上)、以民营经济为主导、机制灵活、块状经济特色明显等发展特征,自然对数控人才需求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