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万用户如何估值1亿美元?


  “为什么在信息时代,我们不能像搜索信息一样迅速地找到我们想要找的人?”面对着闪烁的电脑屏幕,林凡总是问自己这个问题。
  大学毕业后,林凡在搜狗工作了7年,负责整个搜索业务线。2012年,他决定辞职创业,希望用互联网搜索解决用户找人的问题。但他不得不面对的困境是,职场社交在中国市场并不好做。
  自从2011年LinkedIn在纽交所成功上市之后,一大批中国模仿者纷纷涌现,试图在中国市场复制LinkedIn的辉煌。然而现实不如人意。优士网是进入这一领域的首批尝试者之一,有着“中国版LinkedIn”之称。但在2013年,优士网由于经营状况不佳,不得不裁员近 60%。而中国职场社交领域的其他网站,例如大街网、前程无忧等,也基本将职场社交做成了招聘网站的模式。
  年初正式进入中国的LinkedIn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LinkedIn尝试与微信和微博相互连通,希望以此夺回中国用户几乎被这两大社交工具全盘占据的社交时间。LinkedIn中国区CEO沈博阳就曾宣称,要在5年之内改变中国用户的社交习惯。
  目前中国市场的用户行为方式和LinkedIn模式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在中国做LinkedIn类型的职场社交网站,最大的问题在于,中国仍然是一个熟人社会,对“强关系”的依赖程度远大于“弱关系”。国外的陌生人信任机制已经十分成熟,人们凭借LinkedIn上陈述的简历和供职经历,就能够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信任。但在中国,背景核实的成本非常高。人们要快速建立起对一个陌生人的信任,不会依靠他过去的行为记录,而是通过熟人介绍。因此在中国找工作,朋友介绍的求职成功率甚至比通过招聘网站和猎头更高。
  林凡觉得这是中国做职场社交的一个新机会—基于熟人社交的“强关系”而不是陌生人社交的“弱关系”。他在2013年10月创立了职场社交应用“脉脉”。2014年8月,脉脉用20%的股份换得了IDG和晨兴2000万美元的B轮投资,公司估值超过1亿美元。而这个时候,它还只有80万用户,相当于一个用户的价值高达125美元。
  “LinkedIn是基于西方的E-mail沟通文化。但在中国,E-mail联系人未必是你的熟人,这类一度人脉本身可能就不太靠谱。我们看好的是脉脉对于熟人关系定位的准确性。”脉脉投资方IDG副总裁牛奎光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脉脉是基于手机通讯录和新浪微博,通过二度人脉关系推荐好友的社交应用。就是通过“强关系”做职场社交,帮用户找到符合要求的“朋友的朋友”。
  “我们希望帮大家解决合作的问题。朋友圈子太小,陌生人又不敢信任。我们帮用户找到的是有朋友背书的陌生人,这样圈子大了,互相的信任感也建立了。”林凡说。
  大多数职场社交平台更类似于工具。用户上去一般都有着极强的目的性。比如发私信联系某个特定的人,或者更新简历等待猎头联系。和这种工具型的职场社交平台不同,林凡将自己的产品定位成“社交型”。
  “我们做的是工作版的微信。脉脉的核心功能是一个‘逛’字。”林凡说。
  单纯的招聘和找人需求目的性过强,属于低频次需求。林凡希望能通过类似于微博或者朋友圈的信息流模式,让用户每次进来都能够接触到新鲜有用的信息,给用户在空闲时频繁逛脉脉的理由。
  用户将手机通讯录或微博好友导入脉脉后,在上面可以看到自己的朋友(一度人脉)和朋友的朋友(二度人脉)的最新动态,包括好友相互间的互动、对求职招聘、活动宣传等信息的评论。如果用户看到了自己想要认识的人,可以直接用脉脉加为好友跟他对话,单聊和群聊都能实现。
  脉脉同时还推出了职场匿名八卦圈,用户在上面可以匿名发布职场圈的八卦消息,类似于Secret。林凡在脉脉中推出这个功能的时间点是2013年10月,那个时候Secret在国外还没有火起来,中国也没有出现类似的匿名社交软件。
  开发匿名八卦圈功能,林凡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希望增加用户的活跃度。“在国内大家找工作不像国外是兴趣为主,主要是为了谋生,比较功利化一点,所以负面情绪比较多,需要一个匿名发泄的空间。”
  通过匿名八卦圈,脉脉可以搜集到不同公司的薪酬、氛围、存在的问题等数据信息,帮助用户在考虑跳槽时获得内部消息的参考。“跳槽最大的一个风险就在于信息不对称,你不知道跳过去的公司是怎样的情况,说不定比之前的还糟糕。如果这个时候能够有内部人员告诉你有关信息,你可能很快就能够决定跳不跳槽。”林凡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林凡离开待了7年的搜狗之后,跳槽到大街网,积累了不少互联网招聘的经验。2012年他辞职独立创业,创办了淘友网。在淘友网运营的1年时间里,林凡尝试了不少找人的搜索方式。
  最开始林凡使用的是推荐引擎,通过读取用户的好友列表给用户推荐可能认识的人。但林凡很快发现,这种推荐方式没有目的性,系统推荐的人往往不是用户希望找到的人,而用户希望找到的人又没有发现的方法。
  很快,林凡放弃了推荐方式,转而采用搜索引擎。用户在搜索栏输入关键词,就可以找到自己想找的人,和搜索信息一样。在这之后,林凡还尝试了分类目录形式,按“找月嫂”“找对象”等类别将人进行划分。但这些尝试都没有取得他理想中的效果。
  随着移动互联网热潮的到来,林凡将重心从PC端转移到了移动端。2013年1月,林凡开发出了移动找人应用“觅觅”。他随后发现,移动交友领域已经存在的产品跟自己想做的事情完全不同。“当时移动交友被陌陌、微信带得比较急功近利,大家上来都是想要很快地交友约会。”林凡说。
  林凡希望做一个人与人之间有持续关系的社交产品。他回顾了自己做淘友网的经验,认为其失败在于没有将线下的人际关系移植到线上来。“做得太大了,一上来谁都能用,但其实人与人之间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