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浅析


  摘 要: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中职教育“三段式”的课程体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构建能力本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课程体系成为中职课程改革的趋势。
  关键词:茶叶生产与加工;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职业教育政策调整以及社会需求增加,中职教育开始进入“战略发展期”,更注重办学质量、育人质量的提高和发展。有学者认为: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规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体系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于实践的桥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受教育者所能呈现的知识能力和职业岗位素养,决定了职业教育理想能否成为教育现实,成为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的多元化需求的发展,它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办学模式;以素质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素养;为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突破口;与岗位需求相适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和改革课程体系,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学生个性特质的开发,对课程体系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中等职业教育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如何有目的、有步骤地将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转化为课程形态,构建科学、合理的中职类课程体系来达成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转化工程。因此中职类课程体系的改革,不仅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走好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的要求。
  二、茶叶生产与加工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转变,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日益凸现。以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课程体系为对象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分析。
  (一)知识性课程比例大,实践性课程不足
  专业必修课中设置的基础课和专业知识性课程,侧重传授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茶树病虫害预防管理等基本知识。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的错误认识,影响学生制茶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得不到有效的茶叶生产的实践动手能力训练,难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制茶过程,在学中做,做中学的效果很差。
  实践性课程是茶叶种植、加工、采摘、生产、营销知识与岗位实际工作的结合点,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渠道。但该专业实践性教学课程设置却不尽合理,实践课没有受到应有重视。由于实践经费投入不足,学校没有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建立有效的合作,致使实践实训教学基地不足,教学实践、专业实训、毕业实习等关键性实践教学往往趋于形式化。
  (二)课程内容孤立,缺乏有效的整合
  课程设置没有结合重庆市永川区采茶和生产时节,学生不能将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造成理论与实践脱离;整个课程体系既没有突出重庆地域特色,也没有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致使就业能力薄弱,没有实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培养的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三)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不多
  专业必修课传授该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方法,是学生构建茶学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专业选修课作为专业必修课的重要补充,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主性的选择,这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特殊技能。但目前该专业部分选修课程依托公共教材,内容重复性比较高,适用于教条化传授,没有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没有将教师的研究成果有机融入课程,实事求是地做到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
  三、茶叶生产与加工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
  在课程体系改革与构建上,应充分考虑学生专业能力形成规律和职业能力与素养提高的空间,立足学生实际需要和学校实际情况,以职业岗位(群)需要为目标,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共建,构建和完善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学一体,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可以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在经典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的指导下,根据教育教学规律,深入剖析教师专业优势,找出教师存在的问题,采取传帮带的方法,以项目推动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课改的理论基础,理清课改的思路。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分析该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情况,提出课改的新要求和新思路,使大家增强课改新动力。通过讨论和调研,深入认识该专业的教育教学规律,在新的职业教育理论中需找出路;在国家职业规划中需找方向;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寻找亮点、树立特色。不断更新职教理念,强化专业技能提高,补充职业教育理论,提升素养。通过一线教学实践,总结归纳出符合该专业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结构,探索该专业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要求,结合课堂教学实践,逐步改进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充实新的课程体系。
  第二,在广泛调研重庆市茶叶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茶叶发展需求报告,针对市场需求,开展课程体系调研。通过大量的调研和新课程体系的论证,获得符合就业需求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以此调整和改进课程体系,做到课改紧跟时代步伐,紧扣时代脉搏。以创新指导发展,以改革应对机遇,以转变应对挑战,保持该专业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第三,课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学校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彰显办学活力的基础,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课改应强化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善“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通过小班师徒制的教学,互为衔接的理论与制茶训练,将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循序渐进地贯穿在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兴趣,结合实训要求,充分利用实训课时间练习技能,利用课余时间到茶园采茶、向师傅请教,发掘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并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锻炼、交流学习,开拓视野,丰富知识结构,强化制茶能力培养。新的课程体系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一是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加强实践课程教学意识。变革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相适应、随着社会、市场、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量的上升,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形成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才能为社会输送适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才能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在这样的背景下,该专业转变教育观念,强化实践课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突出学中做、做中学的特色。
  二是加快茶叶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借助示范校建设的机遇,学校结合茶叶专业特色建设方案,整合社会资源优势,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平台,实行校校联合、校企合作、厂中校、校中厂策略,兴建和改建了制茶实验室、品茶实验室、茶叶采摘基地为学生进行技能实训提供便利,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是采取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提高实践实训效果,分层次、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结合重庆永川茶叶生长特点和自然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时间让学生参与采茶、制茶,然后回到教室分享学到的制茶工艺,互相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答,再回到课本或者请教实训指导老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长专业实践能力。制定企业实训课程,通过向企业的制茶师傅请教,使学生熟悉制茶的各个环节、流程和火候,增长阅历、锻炼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四是建立该专业课改实施保障机制,推进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组织机构保障方面,为保证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顺利实现,按专业规划、按步骤、注重能力培养,分阶段实施课程体系改革,并在课程体系建设实施过程中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抽调一线教师和骨干教师做好设计,分工协作,创新课程改革制度体系,建立灵活的课程管理制度,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旭,刘志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关系辨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5).
  [2]赵志群.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及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