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有好几个马头寨,这里说的是距县城南28公里的禾丰乡马头寨。这个村寨的历史长期湮没,鲜为人知,但它特殊的历史文物一经发现,2006年突然越过市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马头寨是“洪边十二马头”之一。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将水西安氏、水东宋氏两大土司合为贵州宣慰司,安氏为宣慰使,宋氏为宣慰同知。宣慰司衙门设在贵阳,以此称贵阳为宣慰司城。安氏的亲辖地在鸭池河以西(即“水西”),宋氏亲辖地在鸭池河以东(即“水东”),以今开阳县为中心。宋氏将其亲辖地分为12个行政区,每一行政区称为一个“马头”,每个“马头”管辖若干村寨。因开阳古称“洪边”,故史称“洪边十二马头”。贵阳城北有路通往开阳,“洪边门”由此得名。
明末,贵州宣慰司同知宋万化参与奢崇明、安邦彦反明,崇祯四年(1631年)废除宋氏土司,将“洪边十二马头”地改设开州(今开阳),作为行政区划的“马头”已不复存在,而“马头寨”的地名依然保留,所以开阳至今仍有许多马头寨。禾丰乡的马头寨是当年“洪边十二马头”之一,管辖底窝坝周围的18个村寨,还有5个乡场。
这个马头寨历史相当悠久,元朝在此设有底窝总管府。元大德五年(1301年),因元军远征“八百媳妇”(今泰国青莱、青迈一带),过贵州时苛索百姓,激起了声势浩大的宋隆济、奢节起义。宋隆济率兵攻杨黄寨,破底窝总管府,其地就在今禾丰乡底窝坝的马头寨。此后,宋德茂任底窝总管之职,明代在此设“马头”控制一方。宋氏子孙繁衍,在此居住600多年,马头寨古建筑群就是元代底窝总管府和明代“马头”的历史遗迹。
禾丰乡马头寨坐落在底窝坝子西端的百花山上,清水河绕山而过,前面是一片千亩良田的坝子,山青水秀,环境优美,人道是“银水绕金盆”的好地方。它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古村落,村寨聚落在半山坡上,是“水边寨”又是典型的“半坡村”。这是一个大寨子,住着200多户人家,人口近千人。房屋建在地势高低不同的台阶上,形成疏密相间的数十个院落。古老的石径随山势起伏蜿蜒,穿插在院落之间,有几个路口通向村外。古建筑与古桥、古道、古井、古树交相辉映,显示出村寨相当古远。
这个古村落大体分为“大朝门”和“水井坝”两个片区,地势较高的“大朝门”据考是底窝总管府旧址,以水井为中心的山腰地带住着许多寻常百姓人家。
总管府居高临下,原先是一个大院落,石砌的屋基面宽60米,进深40米,院坝用石板铺成。衙门虽在历史变迁中毁坏,改建为三开间和两开间民居各一栋,侧边有三间厢房。前面的石墙依稀可见,朝门进口处呈八字形,几块千斤重的巨石尚存,刻有“寿”字和“长发”等字样,八字衙门前有几级石阶,门窠为悬山顶,上盖小青瓦,檐下有“象鼻”挑檐和蝴蝶状雀替,象征吉祥。
寨中有一座明初修建的古寺,气势恢弘,正殿、下殿、厢房、配房共20余间,基石均用细工打成。康熙年间重修正殿5间,改为宋氏家庙,因期盼子孙发达,取名“兴隆寺”。此寺几次毁于兵火,又几次修复,改革开放后将兴隆寺修复,群众集资修建下殿和戏楼,鸣钟击鼓,香火四时不绝。
民居古朴,大都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总共90多栋。房屋依山而筑,鳞次栉比,多是三开间木结构瓦房,前面有一个晒谷、堆物的院坝,周围有院墙。院落的朝门设有木质大门和腰门,腰门多雕空,门枋上常刻有“二龙抢宝”、“双凤朝阳”之类吉祥图案,还有乾坤、牡丹、葵花、桃子等花纹,院落之间形成纵横交错的石径小巷,枯藤老树诉说着历史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