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广东南方电视台《今日一线》栏目的转向比较明显:对受众的态度从迎合转入引导;同政府的关系由“背靠背”到“面对面”;栏目自身的定位也由混沌走向明晰。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民生新闻 《今日一线》 转向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From Confrontation To Harmony: the Turning of News for People’s Livelihood in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
――a Case Study of TVS’Headlines Today
Guo Guanghua
(School of Journalism,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420)
Abstract As a typical example, Headlines Today, Guangdong’s TVS well-known program, has clearly found its own direction by trying to guide rather than please its audience and to co-operate rather than confrontate with the local government.
Key words harmonious society news for people’s livelihood Headlines Today turning direction
2002年初《南京零距离》栏目开播,2003年底,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总监景志刚用民生新闻的概念来总结《南京零距离》栏目特色。从此,“民生新闻”引起了新闻业界和理论界的热议。如果说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民生新闻的定型,那么,从那时至今的近4年多来,经过全国性的实践与理论探索,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大的背景下,民生新闻已经发生转向,其内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不妨说,“后民生新闻”时期已到来。
一、民生新闻中的不和谐因素
民生新闻的诞生,为它赢得了高收视率。它所标榜的“关注民生,关注热点”,为它赢了理论界的青睐。“民生新闻,一抓就灵”,这句话已成为中国电视业界一句名言了。但同时,人们对民生新闻的批评也不绝于耳,社会业界有识之士也清醒地看到了民生新闻存在的缺陷,特别是它表现出的不和谐因素。具体来说,这些不和谐因素主要表现在内容构成和交流形态两个方面:
1.从内容构成来看,大量的负面报道与对琐事的关注,难以与主旋律合拍
首先,几乎所有的电视民生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唱主角的是负面报道。如车祸、凶杀抢劫、被骗被盗、事故等等。显然,大量的负面报道无疑会带来了不和谐因素。
对于政府而言,大量的负面新闻是有损其形象的。现在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基本上是在城市台播出,其覆盖面就在本城范围。“一些城市行政管理工作者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则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所谓民生新闻无非就是车祸、打架、死人等等,这些负面报道太多了,严重损害了城市的形象。”①
同时,它也会影响百姓全面正确认识他所生存的环境,中宣部副部长李东生说:“不要只是交通事故、奸、杀、造假等,这些只是社会新闻的一部分。要增强亮色,不要都是问题。在这样的氛围中,好人也会生病。”②可以说,对于百姓而言,过多的负面内容是难以培养他们的阳光心理的。
其次,民生新闻往往较多地关注琐事。新闻题材的琐屑化,容易让人们忽略对重要事件、问题的关注,甚至造成二者的冲突。南方日报总编杨兴锋就针对此提出不仅要有“小民生”,同时也要有“大民生”。他说:“所谓的小民生,就是将关注的着力点放在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寻常生活中,为百姓提供度身定做的生活信息和服务讯息,成为他们须臾而不能离的生活参考;所谓大民生,就是更多注目于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及走势等新闻……通过民生的角度来解读国计的内涵和对民生所将带来的具体、直接的影响,不但有利于促进国计的影响力,更有利于国计的深入人心”。③
2.从交流形态来看,迎合受众的策略,难以承担对百姓积极引导的作用
对各地电视民生新闻考察发现,不同的电视民生新闻的栏目组织形式虽不尽相同,但在对受众的交流形态上却是大同小异的。概括而言,就是它们都注意受众需求,从迎合需要、服务需要两方面来与受众交流。
如果说中央电视台1993年首倡“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其“民生”意识已见端倪,那么,“民生新闻”已经不满足于“讲述谁”这一点上了,它们更加重视“为谁讲述”和“怎么讲述”这两个元素,从接近受众发展到了迎合受众。
“为谁讲述”主要考虑受众的兴趣爱好,其题材选择并不限定在“百姓故事”这一范围中。一些格调不高,趣味低级的奇谈怪事也不鲜见。简单地说,受众的兴趣成了新闻选择的第一标准,它体现的是“唯受众中心论”的理念。
在“怎么讲述”这一点上,电视民生新闻都强调“现场”元素,为此甚至不惜展示灾难事故中令人颤栗的场景,刺激性的画面,视觉冲击力是不言而喻的。也就是说,片面突出电视新闻的现场要素尤其是刺激性要素,以求满足受众的接受兴趣。
“服务需要”是所有的“民生新闻”与受众接近的另一重要桥梁。如《今日一线》就开设了“记者跑腿”一个小板块。在这里,具体的“百姓”个人有记者为之“跑腿”解决问题。即使是这种帮助面对于生活中的广大受众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即使是这种施助不见得都解决了问题,但记者的立场(如其口号为“鞍前马后,服务到家”)很让受众受用。
可以说,迎合受众、服务受众体现的是“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它赢得受众的青睐,在收视率上获得成功是不难理解的。但与此相伴的是,过多的迎合使得节目对百姓生活中的负面行为缺乏批判,特别严重的是很少从正面去引导积极健康的生活行为。这一点,是对“民生新闻”持批评意见者说得最多的问题。
二、和谐社会构建中民生新闻出现转向
2006年10月党的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和目标的提出,无疑对民生新闻提出了新要求。民生新闻无节制的负面报道,既不能真实全面反映民生,也与“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是相悖的。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开始发生转向。本文以广东南方电视台《今日一线》为例分析。笔者认为,经过近四年的运作,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这一有影响力的电视民生栏目开始出现较明显的转向。在此,不妨以“后民生新闻”来区别之。
1、同受众的关系:由迎合到引导。前面分析过,“民生新闻”以受众为中心,对受众采取的是一种迎合的策略。“后民生新闻”开始改变同受众的这样关系,比较注重去引导受众。《今日一线》的做法是,首先,引导受众的关注点;其次,引导受众的是非观。举2006年7月31日的“一线现场”报道的一则车祸为例。“惨遭车祸”报道一大货车撞死了六旬老人。这样的题材过去并不少见,往往就是展示一下血淋淋的场景就完了,但现在的报道就不同了。老人被撞,教训何在?记者发现事故竟就在人行天桥之下,遂将镜头转向正违规乱穿马路的行人,并采访他们为何弃天桥而不走。然后提出善意的批评与忠告。这样,报道的关注点就由车祸转到了如何遵守交通法规上来了。报道通过一个案例引导了人们正确的交通行为。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转向后的民生新闻开始注意大量地以正面内容来引导受众。2007年上半年《今日一线》的“封面故事”大量推出关于“爱心救助”的报道,所占比例逾三分之一。而在过去的选题中,正面题材的内容基本上是不上这“头版头条”的。同时,该栏目还以“表扬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为广告词,号召报料人提供这方面的线索,加以报道。
从迎合到引导,这背后发生的是报道者叙事功能的变化。一些论者在谈“民生新闻”时总是提到它的“平民视角”,过去的“民生新闻”为了体现与百姓的“平等”与理解,就往往放弃了对事实有一定高度的观察角度。这样的叙事视角,貌似“平等”,实际上是叙事主体的失语,导致的是叙事内容的失血,受众难以得到应有的营养。而“后民生新闻”的改变在于,报道的事实只是作为剖析的案例,重要的是要帮助受众从案例中去思考,受益。与受众关系的调整,既保持了“民生新闻”的可视性,也提升了它的思想性。
2、同政府的关系:由“背靠背”到“面对面”。以往的“民生新闻”,在揭露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与政府基本上采取“背靠背”的方式,即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少,媒体像独来独往包打天下的侠客。“极至的表现是湖南经视《都市1时间》的‘小李飞到’小板块。这个以‘帮助需要的人’为立意的板块,把一个电视记者包装为行侠仗义、无所不能的好汉,市民有什么困难,就向小李求助。”④民生新闻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越俎代庖,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它既无形中间离了政府与百姓的关系,也不利于媒体与政府的合作。
从《今日一线》近来的报道中可以发现,媒体与政府过去的那种“背靠背”各行其是的相处方式开始变为“面对面”的联系了。以2006年8月17日报道的另一条新闻《断水》为例。广州市郊一居民区已两年多断水,居民们要等到晚上三点后才能接到水,有些居民家甚至根本接不到水。记者在居民与所辖村委会双方听取意见,一不激化矛盾,二是努力去了解问题症结所在,促成双方的沟通,最终促成问题的解决。应该说,这种“面对面”的处理问题的方式,表现出“后民生新闻”趋于成熟的一面。
2007年上半年以来,该项栏目围绕“城市创卫”、“城中村改造”等政府工作,通过报道与百姓平等讨论,沟通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联系,形成了良好的和谐的社会氛围。
3.栏目自身的定位:由混沌走向明晰。 “民生新闻”是什么?这是所有的研究者一直在追问的问题。《南京零距离》栏目的制片人张建赓说:“民生新闻不是一种具体的新闻体裁,也不是一种新的新闻类型。也就是说,它不是时政新闻、社会新闻之外的一种新的新闻样式。在电视新闻采编领域,这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并正在形成为一种思潮,成为一种电视新闻的全新实践。它所产生的影响,是对传统的电视新闻观念的全面冲击。”⑤这段话十分含糊,没有阐述清楚“民生新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观念、思潮、实践,或者说“新”的含义是什么。
有人说民生新闻反映的是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和生存现状。若真如此,大量的负面报道完全可能误导人们认知,显然这不是社会的真实记录。有人说民生新闻具有舆论监督功能。其实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监督主要是从百姓的角度来监督的,只是眼前影响到百姓生活的一些负面因素。所以它显得东一?头西一棒的,头痛说头,脚痛说脚。这样的监督充其量只能起个媒体督促作用,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有论者认为媒体只是具体关注某一个案,这种个体关怀的做法,是高射炮打蚊子,浪费了媒体资源。笔者认为这是 “民生新闻”初期运作的有效策略,是一张贴近百姓的“感情牌”。进入“后民生新闻”时期,这种“感情牌”虽然还不过时,但其重要性已明显下降。
作为转向后的电视民生新闻,《今日一线》栏目定位开始由上述混沌状态走向明晰。它将关注视点集中到了“急剧的城市化带来的社会不和谐现象”上来。这一定位,提升了民生新闻监视社会的能力。
从《今日一线》的报道来看,城乡结合部通常是它的新闻主要来源地。老城区发展相对来说比较成熟,而城乡结合部则正处于由乡村走向城市的磨合期。这里的矛盾最多,“急剧的城市化带来的社会不和谐现象”在这里表现得极为突出与典型。同时,像广州市这样开放型城市,外来人员较多,这一批人对城市生活的生存能力与适应能力也是《今日一线》关注的主要焦点之一。根据笔者对《今日一线》的报道内容所作的统计,有近三分之二的内容都是关于这一部人生存状况的,为这一部分人排忧解难的。
从宽泛地“关注民生”,到具体关注“急剧的城市化带来的社会不和谐现象”,“民生新闻”的定位由混沌走向明晰。它的社会功能也越来越明确起来了:一方面,它致力为百姓排忧解难,既从“鼓与呼”这一层面入手,也从“跑腿”干起;另一方面,它注意以正确的荣辱观引导百姓生活行为,既不回避其不文明行为,也注意以百姓生活中健康行为正面引导,使整个社会走向和谐。
基于对“后民生新闻”的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给它下一个简略的定义了:“后民生新闻”是以急剧的城市化带来的不和谐现象为思考起点,以呼吁和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来消除不和谐因素为已任,在关注关心民生的基础上,注重对百姓生活中不文明现象正确引导。这是城市化进程中新闻媒体对百姓生活反映的一种新思维,是对“民生新闻”的新提升。
注释
程道才:《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新闻学透视》,《南方传媒研究(第一辑)》第89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王欣:《记者,请把你的镜头对准老百姓――从南方电视台〈今日一线〉节目创办实践说起》,《南方传媒研究(第一辑)》第209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
李东生:《新闻工作的现状与重点》,2003年9月23日在全国高校新闻院系负责人会议的讲话。
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第147页,新华出版社1998年。
杨兴锋:《既要小民生,也要大民生》,《南方传媒研究(第一辑)》第10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
肖新华:《电视民生新闻还能走多远》,《南方传媒研究(第一辑)》第226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
新浪网:《演讲人:总制片人张建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