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F 时间换空间 美元加息【未来加息还存较大空间】

  2010年11月,我国CPI已达5.1%,预计全年将超过3%,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已成为未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为此,货币政策已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这一转变也正是基于管理通胀预期、防止物价水平进一步上升的目的。
  
  货币政策向稳健的转向已确定,其内涵是什么?
  首先,要使货币条件回归常态。
  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导向下,我国广义货币增长M2的增速是畸高的,2009年达到30%,2010年预计仍为19%左右,如此高的货币增长,形成了通胀和资产泡沫的隐患。稳健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是使2011年的M2增长速度回落到正常空间,15%左右是较合理的水平。在我国间接融资主导的金融模式下,银行信贷是形成M2增长的主渠道,为达到M2控制目标,银行信贷增量需在上年7.5万亿目标的基础上适度降低。
  其次,我国金融宏观调控要逐步实现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从计划行政手段向市场化手段的转变,信贷规模作为行政色彩较强的调控工具,其未来作用将不断淡化。
  不过,在目前通胀预期依旧很强的环境下,仅依靠存款准备金率、央票等间接工具,调控恐难完全奏效。比如,对于今年新推出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固然可以根据各家银行资本充足率、风险状况等,以此工具来对其放贷能力进行动态调整,但上市银行与非上市银行再融资能力有差别,即便同为上市银行,其再融资能力亦有差异,假如央行以资本充足作为银行放贷的标准,就有可能导致银行新一轮再融资。银行的表现已露此端倪,近几日,农行、兴业、民生均已宣布要进行再融资。毕竟,在可预见的未来,利息收入依然是我国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方式,如果过于强调资本门槛,银行出于盈利考虑,就会把融资压力推向市场。
  而且,目前监管机构正考虑推出巴塞尔协议Ⅲ,新规一旦推出,将对银行资本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当前还需做好货币政策与监管工具之间的协调,防止二者“撞车”,产生负面叠加效应。
  不难看到,在稳健货币政策的基调确定后,为达到对货币总量的灵活掌控,信贷计划这一手段恐难完全放弃。即使不对社会公开宣布,至少也要在银行内部确定一个参考标准。
  在此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央行主要采取数量型工具调控,对价格型工具的使用较为慎重。货币政策转向稳健后,还需确定价格型工具的地位,加大价格型工具的使用力度理由如下:
  一些非金融行业的朋友经常问我,“上调准备金率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们不知道这跟自己有什么关系。但大家对加息的感觉很明确,马上知道:钱放到银行里更值钱了。可见,价格型工具对通胀管理更具宣示效应。
  而数量型工具的对冲作用也值得怀疑,对于国际收支顺差(包括热钱流入)形成的基础货币投放,即便央行进行了100%对冲,但换成人民币的热钱,目的很明确,依然要流到资产或商品市场中去。虽然人民币总量没变,但其结构和功能却发生了变化。提高利率,降低通胀预期,方可弥补这一漏洞。
  就央行现有的两个主要的数量型工具来看,准备金率已达到历史高点,至于央票,由于存在加息预期,其发行有阻碍。相比之下,价格型工具作用凸显,相对于目前的通胀率,实际利率水平仍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所以未来加息工具的运用,还存在着较大空间。当然,利率上调后,自然会为数量型工具的使用打开空间。
  综上所述,在稳健货币政策导向下,信贷规模管理,还需保留,至少部分保留。在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上,价格型工具的力度应不断加大。我国利率政策的目标,应使名义存款利率上调至与物价大致接近的水平。
  此外,2011年,特别是上半年,还可考虑使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大,这有助于遏制国内通胀。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