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机会决定国家稳定:国家留学基金委招聘

  在越南采访,有两个景象尤其吸引我的目光。一是河内的商铺极多,几乎所有沿街房屋都开成了饭馆、旅店、咖啡店和各种各样的小店,货品琳琅满目,商业气氛极浓,有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时全民经商的味道。
  二是在去农村的路上,看到各处村镇都有许多越式小楼在建。这些窄窄的小楼,高的有六七层,矮的也有三四层,外表有的已经装饰一新,给人一种家家都在盖房的感觉。有越南朋友如此形容,中国已经走进了社会主义大厦,而越南人现在正在往大厦里跑。
  这让我想起去年的北非之行,那里的局势现在成了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表面上看,突尼斯、埃及的街头要比河内平静得多,没有那么浓厚的商业味道。街头咖啡店内外,总有一群群当地人坐在那里闲聊,其中还有不少年轻人,他们不时会用异样的目光瞧一眼走过的外国人。这种悠闲在巴黎、布鲁塞尔那些欧洲名都中并不鲜见,而北非的导游也常会不无自豪地提醒游客:“这里很像巴黎。”
  现在回想起来,北非的问题或许就在于,这些国家尚未经历过艰苦创业的阶段,就过早地跨进了欧洲式的休闲社会。至少,这种表面的平静表明,严重的失业在困扰着这些国家的经济。在埃及、突尼斯的街头,常可见无所事事的年轻人,这两个国家年轻人的失业率都在30%以上。他们没有越南人那样多的赚钱机会,可能也没有越南人那样吃苦耐劳的劲头。否则,他们是不会坐在街头喝咖啡闲聊的。
  埃及、突尼斯等北非国家的动乱,原因固然有民主和自由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讲,主因是国家和民族竞争力的问题,是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就业机会问题。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将就业市场连为一体。日本企业因地震和海啸停产,配件供应“断链”,泰国、马来西亚的工人就不得不停止加班。“断链”倘若持续,那就不是拿不到加班费的问题了,很多人可能就会失业。
  同样道理,越南的张三有能力、有技术做这个工作,埃及的李四就不再会有这个机会。除非李四的技术要比张三的好,而且工资要求不比张三的高。
  全球化对工作机会的分配并不平等。它取决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政府的政策要有利于抓住机会、创造机会,包括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培训教育等诸多方面。其二是有机会也要愿意去做,不怕吃苦耐劳。前者与政府的决策力、执行力以及机会分配的公平有关,后者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相关,二者缺一不可。
  世界上不乏对全球化持乐观看法的学者,他们大多认为,全球化可以创造出更多机会,只要加入这一进程,实现贸易自由化,就可以分享到机会。从理论上讲,这样的观点没有错。但是,机会的分配却是取决于上述两点的。北非国家发生社会动荡,关键也在于这两点出了问题。而对后发国家来说,机不可失可能尤为重要。
  只需算一笔简单的账,就会理解工作机会机不可失的意味。越南是世界第四大鞋类产品的出口国,目前世界上每100双鞋子中就有4.14双是“越南制造”,全球每年的鞋产量大约为150亿双。按这个比例来算的话,越南人每年生产的鞋子在6亿双以上。我敢肯定北非有些人是穿着越南人制造的鞋子走上街头的,而在他们走上街头以及随后持续的动乱中,越南人又生产出了很多很多双这样的鞋子。
  这短短的一两个月,越南人在为这个世界创造了很多像鞋子这样的基本生活用品的同时,也巩固了自己的创业机会。最近看到泰国、中国的新闻,说很多纺织品、鞋类生产厂商今年都要把工厂转移到越南。
  我们非常同情北非民众的处境以及他们争取民主自由的意愿,但这个世界的现实就是这样,你必须找到就业的机会,为世界创造财富,自己才有好日子过。
  写到这里,我在新浪网看到了一张照片。照片的说明是:利比亚反对派已经打到第二大城市班加西以南的艾季达比耶,图为反政府武装人员爬上一辆缴获的坦克。
  这些在多国部队战机支持下重新夺回班加西的反对派的战士们,能从西方那里得到更多的工作机会吗?他们会像越南人那样每个月只拿100多个美元而勤奋地工作吗?战争或胜利或失败,最后他们还得回到寻找就业机会的原点,而机会并不会等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