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党员主体作用_校园文化建设作用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党员同志的主体作用,他们扮演的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层面的引领人,制度层面的践行者和环境层面的守护神等角色。
  关键词:校园文化;党员;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校园文化是指在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和民族文化、地区文化等文化系统的影响下,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在大学社区中生活的每个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精神上具体化的文化形态,具有深刻的社会属性,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有一支队伍无疑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是大学校园里的党员队伍。他们在此扮演的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层面的引领人、制度层面的践行者和环境层面的守护神等角色。
  
  一、精神层面的引领人
  
  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趋于稳定的精神成果和意识观念。大学精神在整个校园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学校的意识形态的凝结。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价值观念、管理思想等,集中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三个方面。“三风”建设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华内容,又对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铺垫和推动作用。
  党员之所以能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从根本上讲是因为校园文化建设本身与党的文化建设思想具有根本的一致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先进文化与高校党员的先进性相联系是高校党建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实践的必然结果,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党员的主体性相联系更是党的先进文化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反映。高校是先进文化的传承地,而党员是整个校园中的先进分子,传承先进文化是对高校党员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也是党员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优秀传统校园文化的发掘和传承。一般来说,高校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积累了浓厚的人文氛围,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着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甚至成了富有专业特征的品牌文化活动。而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所以党员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也必然要把传承学校的文化精髓作基础,把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理念和风格特色作为宝贵资源加以充分发掘、整理和利用,将学校的优良传统、悠长的文化气息不断地延伸、影响,并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二是对校园文化的提炼、概括、践行与传播。只有那些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通过对自己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判断和理性诉求的大学,才名副其实地具有自己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将为学校持续发展注入坚强的生命底蕴。在校园文化精神层面的建设中,教师党员和党政管理干部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加以提炼和概括形成学校的价值观,党员同志身体力行,并在学生中传播,使得这种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得以代代延续下去,形成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和精神信仰。
  三是对校风形成起引领和实践带头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党员能较好地发挥好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高品质、高品位的科技、学术、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等活动,一方面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通过活动来营造积极向上、健康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得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全面素质,形成良好的校风。
  四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中的传道和解惑。教职工党员在校园文化精神层面的建设中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建立教、学、管、后勤服务等综合一体化。教师和科研人员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学生健康发展的“支持者”。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践行者和维护者。通过他们的努力,促进校园精神文化的不断完善。
  
  二、制度层面的践行者
  
  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校园文化的制度层面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校园内丰富多彩的各种制度。既有党和国家颁布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规章,也有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各类章程、规则、指示、命令等,更多的是学校结合自身实际而制定的大量有关教学、科研、工作、学习、日常管理等规章制度。二是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对学校师生员工(特别是大学生)价值观、行为方式、舆论导向上所作的引导和心理体念,即制度内化为个体符合制度规范的自觉要求。通过制度的宣传、贯彻、执行把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要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围。”
  高校党员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他们基本上都能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就表现为他们是学校制度的忠实履行者,始终走在其他人的前面,是制度层面的践行者。
  高校的党组织是全党的一个组成部分,肩负着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时代重任,要为科教兴国和民族振兴不断做出贡献。作为高校党组织的主体――学校党政管理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作用,要在广大教职工中形成事业凝聚机制。高校党组织应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他们深化教学和科研,促进他们发展自己的事业,不断地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高校党组织不仅要有长期的蓝图,还要有近期的可操作的行动方案;不仅要制定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还要有各个学科、部门和院系的具体的工作安排。让广大教职工能够憧憬学校和自身发展的未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自己在学校发展中的位置和作用。
  教育的发展主要靠教师,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文化水平、精神面貌,是教师德与才的表现,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要特别注意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党员的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这为我们教师提出了为人师表的要求。高校教师党员严格按照这些要求不断地提升自我,他们一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还积极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在同事和学生中作好榜样。积极的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发动者和鼓舞者。考虑到感情因素对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党员在日常的教学中都能做到:把期望的微笑带进课堂,使学生感受到鼓舞;把无比 的信任带进课堂,使学生感受到尊重;把相互平等带进课堂,使学生感受到自信;把更多的鼓励带进课堂,使学生感受到勇气和信心。此外,在日常的工作中,党员教师认真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师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的中坚力量和骨干队伍,党的信念、党的事业要靠他们继承和推动,党的优良传统也要靠他们来发扬光大。从总体上讲,大部分学生党员思想上都比较先进。他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与社会主义信念,能够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曲折性的关系,不为改革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而丧失信心。他们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看问题,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总之,学生党员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响应学校号召,认真履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同时他们还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全校开展各项活动,推动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
  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党员在提高自身理论素养的同时,积极协助组织周围同学的党章学习活动,成立党章学习小组,并定期开展学习讨论活动。学生党员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对于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积极主动地做好其培养教育工作,对他们进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引导他们了解党的理论知识,端正他们的入党动机。此外,学生党员在注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过程中,坚持为广大同学服务的宗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倡导和引导良好校园学习氛围和学风环境的形成。学生党员充分利用校园学习资源与设施,拓宽知识,提高素质,争取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促进良好的学风建设,体现学生党员的表率性。一般来说,学生党员不仅在学习上能出色地完成任务,而且还在校园里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构建积极向上具有个性的校园文化,学生党员功不可没。他们通过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交流活动,并积极参加校园里的其他文明建设活动,活跃校园文化,在学校树立互帮互助、文明友爱的良好风气,树立学生党支部的威信,扩大党支部的影响等,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愧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
  综上所述,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高校党政管理工作者、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积极发挥党员先进性,认真履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爱岗敬业,认真做好各项工作,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制度层面的践行者。
  
  三、环境层面的守护者
  
  校园文化构成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环境,发挥环境育人作用,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校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环境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环境的美化、优化有着其他环境无法替代的育人功能。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精神环境。校园物质环境暂不论述,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实践:一要体现时代精神。校园精神文化应该和整个社会的时代精神相吻合。当前应重点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近代教育和国情教育。二要体现一所学校的特色和传统。各个院校之间有许多共同点,但每个学校又都有自己的不同点,只有体现学校特色和传统,才能赢得大学生的珍视,引为自豪。三要体现群体意志。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群体风貌、群体目标的具体体现,它必须是群体共同认识认定的价值和行为准则。最终使校园精神文化成为大学生共同的行动方向,成为大学生群体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大学生生活在文明、健康、优良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之中。
  校园文化建设要通过全体校园人的共同努力。教师党员将校园环境保护的教育寓于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之中,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环境教育因素与学科内容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学生进行校园环境教育,并能使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关于环境教育社会实践的开展,是弥补环境教育中大学生实践、参与能力不足的有效途径。根据高校环境教育本身的特点,高校教师党员大力开展与环境主题有关的专题交流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利用多种宣传工具开展全方位、多视角、有深度的环境教育宣传,通过对公众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建立各种环保协会,使学生以组织者、实践者的姿态参与其中,在实践中增强环境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这些措施会使学生明白环境教育就在他们周围,环境教育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变空洞的理论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使学生在环境教育的实践中感受知识、深化认识,自觉保护校园环境。
  对于学生党员来说,他们在守护校园环境的实践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主题或称校园文化中心,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到各类不同学校的培养重心而制定的。学生党员首先自身要爱护校园环境,讲清洁、爱卫生,不损坏公物,不随意践踏草坪、摘花折树等,引导其他学生爱护校园环境。现在各个高校的学生社团都比较多,在这些社团中学生党员起着领导作用。他们热爱自己的团体,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把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不同的社团,让他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使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发展,也才能形成学校生动活泼、健康协调的校园文化气氛。可以说,社团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载体和晴雨表。学生社团的成立、兴旺或沉寂,无不反映校园文化的真实走向,通过发挥学生党员的积极作用使社团真正“活”起来并健康发展,为保护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起到重要作用。在学生党员的带领下,全校学生共同参与到建设、维护和管理校园的活动中,通过划区管理,把校园建设的责任落实到人,使学生成为校园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建设、管理校园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武刚,高校校园文化的体系构成及其特点[J],广西社会科学,2007(10)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光明日报,2007―10―15
  [3]张绍平,论校园制度文化[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1)
  [4]谭循恩,高校党组织在和谐校园构建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07(5)
  [5]余家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3)
  [6]周奋,学分制模式下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J],科教文汇,2007(6)
  [7]张晓玲,强化校园环境教育创建“绿色生态大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6(8)
  [8]黄睥,校园文化与高校德育[J],时代文学(双月刊),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