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0年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无名小卒,到今天走进越来越多国家的货币兑换地点、ATM机,乃至中央银行储备库,人民币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国际化道路,也直接反映了中国经济在30年间的崛起速度。
从人民币走向世界的脚步,我们可以看到全球经济版图的不断演化,由于外宣媒体正在加强财经方面的报道内容,我们将刊登此类文章,以帮助大家了解有关情况和知识。
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实行双轨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1979年3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全面管理人民币和外汇的交易业务,之后的13年间,中国先后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汇率双轨制时期。
在这之前,人民币汇率在16年间都保持着一条平整的直线。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币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稳定,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绝缘。
实行汇率双轨制后,中国的贸易收支明显好转,外汇储备也有所增加,但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就是多种汇率之间价格差别很大。
经济学家李扬描述说“巨大的价差直接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外汇交易黑市。像北京金宝街一带,那是黑市交易的一个大本营,你要到那走走,马上就有人凑过来,要美元吗?要英镑吗?要港币吗?”
不仅如此,这一时期发行的一种在中国境内流通、可与外币兑换的特殊人民币凭证也成为了香饽饽,这就是外汇券。由于当时国内商品的奇缺和人民币汇率的高估,外汇券随之成为一种特殊消费权利的象征。
到了这个时期,相对于改革开放转型中日趋活跃的经济,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制度,就如同计划经济留下的一条“金融尾巴”,对改革开放无疑是一种拖累。
吴念鲁研究员,长期从事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外汇、汇率体制改革的研究工作,谈到汇率改革,他说:“混乱,一种混乱,所有的外汇全国全部通过调剂中心这么来做,那么官方的价格实际上是有点名存实亡,在这种情况下,你再继续下去,我觉得对整个贸易发展是不利的,而且对中国整个外贸体制改革也是不利的。”
1992年,88岁高龄的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工作,确定了坚定不移搞改革开放的国策,与此同时,在金融领域,一场对于人民币汇率的重大改革开始酝酿。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李扬指出:“这项改革的最大意义在于,中国整体上确立了市场运行的机制,确立了融入全球的一个基本平台,在此之前,虽然我们叫改革开放,主要是引进来,我们要人家的钱, 1994年之后实际上已经确立了一种双向的格局,就是我们既要引进来,同时也要走出去。”
这次汇改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定为8.72:1,比之前的官方汇率5.7:1一次性贬值33%。人民币的大幅贬值,使得中国商品的价格一下子在世界市场上变得便宜了,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成为一个更加吸引外部投资的地方,从此之后,中国公司开始集体远征,中国经济走上了外贸拉动型的道路。
1997年坚持不贬值
1994年,人民币第一次汇率改革成了当年打开经济发展大门的一把关键钥匙,随后中国经济一路凯歌行进,到1997年时创造了75000亿人民币的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也创纪录地达到近1400亿美元,并成为世界排名第十的贸易大国。然而也就在这一年,亚洲金融风暴不期而至。
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被迫宣布让汇率自由浮动,当天泰铢大跌20%,历史上将这一天视为亚洲金融危机开始的标志。随后,风暴席卷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即使是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也不能幸免于难,在韩国,受到攻击的韩元在2个多月里狂贬50%,国家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李扬说:“中国面对一个选择,人民币怎么办?我们遇到非常大的压力,在这种危机深重的情况下,国际舆论几乎是一面倒,说如果中国不贬值,就会万劫不复。”
但是,出乎世界的预料,中国政府没有为了暂时的利益让人民币贬值,而是力排众议,郑重向世界宣布:“中国将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立场,承担稳定亚洲金融环境的历史责任。”
中国政府用行动实践了承诺,自1998年开始,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稳定在8.27。从此人民币获得了国际上的信赖,为一个大国的和平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走上国际化之路
亚洲金融危机过去仅仅两年后,中国经济再度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跃上1万亿美元大关,而人民币走向世界也由此迈出了第一步。2002年,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戴相龙在加拿大访问,途经温哥华机场时,他意外地发现,在当地的ATM机上,居然能够用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和加元。
这就意味着随着亚洲逐渐走出危机,中国的经济得到持续快速的增长,人民币在周边的地区开始流通。专家认为,最早期人民币的国际化正是通过现钞的跨境流通来体现的。
接着,2003年马来西亚央行行长访问中国,他突然向中国政府提出,他们外汇储备中有一部分人民币,希望中国政府给他们一个投资渠道。看来,不论中国自己是否有所准备,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渗透都已悄然发生。2005年,菲律宾央行也宣布,人民币在菲律宾成为自由兑换货币。而在新加坡、越南、蒙古,甚至是法国巴黎的街头,人们都能够看到人民币兑换点。
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调研主管袁跃东在谈到人民币的国际化趋势时说:“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没有声嘶力竭地去推人民币的国际化,但实际上人民币的区域化已经在逐渐形成。”
2005年7月21日,央行行长周小川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宣布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方案。周小川认为:“核心内容可能有三条,第一条就是我们这个汇率将来不再盯住一个单一的一种货币,就是单一的美元了,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动态,同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第二个内容就是汇率将是浮动的了,而且浮动的区间也是合理的;第三个内容就是我们做了一个初始的汇率水平的调整。”
此后3年的时间,人民币走上了渐进式升值之路。
迄今,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20%。中国整个购买力提高了,人民币更加坚挺,价值更高。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进入了GDP每年增长10%以上的高速发展阶段。每一个普通百姓,都充分感受到生活质量的上升,也感受到人民币与外汇兑换从未有过的方便。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场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世界经济陷入低谷,在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都遭受危机以后,人民币因为自身的稳定成为关注的焦点。从2008年年底至2009年的前4个月里,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韩国、香港、白俄罗斯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2009年3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阿根廷中央银行宣布签订700亿元人民币等值双边货币互换框架协议,协议约定,阿根廷从中国进口商品时可使用人民币,不必再用美元作交易中介货币。
李扬解释:“货币互换实际上就是说我们两国互相达成一个协议,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一个比例内接受本币,所以能开这个通道,在于我们经济上有联系,而且我们在政治上有互信,它对于推进人民币的进一步走出去是至关重要的。”
虽然通常认为,一种货币的国际化须经历三个阶段:贸易结算、金融交易计价、成为储备货币,而货币互换不过是人民币走出的第一步。但是,人们还是看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破冰之旅,在以一种过去想象不到的速度悄然推进。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在谈到货币互换时说:“比如说中韩的货币互换,韩国的货币当局拿到人民币以后,一部分可能用于韩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那也就是说人民币直接进入了国际投资领域。阿根廷拿到的人民币的资金很大一部分主要用于阿根廷从中国的进口,那就意味着人民币进入了贸易支付领域,更为有意义的是,白俄罗斯在和中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不到一周以后,就宣布从中国借的200亿人民币已经是她的外汇储备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人民币现在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的外汇储备的币种之一,这在5年前是想象不到的。”
2009年3月25日, 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时提出,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李扬表明:“下一步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现在要做的是一个内功,是要把人民币定值的债券市场整个金融市场发展起来。”
丁志杰说:“可以大胆预言,在未来的一到两年的时间内,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要发生。”
(作者为央视经济频道编导、记者)
责编:申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