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就有一部艰难奋斗史。在菲律宾马尼拉的菲华历史博物馆,我们看到了在菲华人的这部历史。 见证华人在菲律宾的传奇
博物馆设在一座建筑颇为讲究的4层大楼里,进门便见一个横幅版上写着:“见证华人在菲律宾的传奇从寓居者到华裔菲人这是他们的故事这是我们的故事”。给我们讲解的唐文璨先生不无自豪地说:“这座博物馆是我们华侨华人捐资修建的,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捐资捐物出义工,很快就把它建好了。”陪同参观的菲律宾华报董事局副主席许克宜先生介绍道,唐先生是当年博物馆的设计组织者之一,他现在在华裔文化传统中心上班。“今天你们来参观,我们特意将他请来做讲解,他今天也是出义工啊!”听罢,大家频频点头道谢。
在唐先生的引导下,我们依序进行参观。博物馆分为“早期的接触”、“华人社会的形成”、“19世纪的生活图景”、“抗日战士”、“有华裔血统的社会名人”和“华裔菲人与国家建设”等部分。令人感到新奇的是,馆内除图片、资料、实物外,还别出心裁地建造了不少实景,以生动直观的人物、景物,告诉人们旅居菲律宾华侨华人的生活史、奋斗史和贡献史。
华人为当地做出了突出贡献
据介绍,早在冰川时期,菲律宾与亚洲其他地区是由“陆桥”连接在一起的。居住在中国华南的部落就曾通过“陆桥”来到菲律宾群岛。15和16世纪,闽籍商人大量进入菲律宾,并在此定居。他们带来了中国的丝绸、瓷器、农具和装饰品,并与当地的龟甲、燕窝和珍珠等相交换。
在一个“石屋”模型前,我们驻足观看。唐先生介绍说,这是当年华人居住的屋子,它体现了华人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石屋”分上下两层,一层是小商店和工具间,二层是家人居住和休息的地方。旁边的一张大床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唐先生说,这张床叫“阿泰床”,是以华人木匠阿泰之名命名的。在菲律宾许多厨房用品和蔬菜、食品的名字来自闽南语,至今仍然如此。
馆内专门设有一个陶瓷器展馆,里面展出了10至17世纪在菲律宾出土的中国陶器和瓷器。这些文物见证了中菲之间悠久而广泛的交流。
华人还为促进菲律宾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教堂建造、圣像雕刻、宗教书籍印刷出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菲律宾历史上最早的3本书就是由华人印刷工龚荣于1593年在岷伦洛印制的。
展览还告诉我们,在菲华人在抵制外来侵略斗争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十九世纪末西班牙统治菲律宾时期,华人备受欺凌,他们为了自我保护而自发组织起来,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医院和商会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菲律宾的最黑暗时期,不少华人组织的抗日游击队与菲律宾人并肩战斗,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
用苦难奋斗史教育后人
走进二楼展厅,一幅幅模拟的实物、人物图景展现在我们眼前。当年华人用“三把刀”(菜刀、剪刀、剃头刀)闯天下、勤奋创业的情景,十分逼真,栩栩如生。那辛苦劳作的身躯、那流淌着泪水的面庞、那充满希冀的目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深切感受到在菲华人当年在这里打拼的艰难。
博物馆还介绍了在各个领域事业有成的华人代表。这些人的家族跨越两种文化、继承双重文化遗产和美德,有着不少动人的事迹。尤令人感到振奋的是,他们的作为与成就,不但丰富了菲律宾的历史,并深刻影响着当今的社会生活。
走出大门,回首那博物馆的楼宇,我们感慨良多:“是应该让年轻人看看这些展览,看看祖辈是怎样打拼的!”
“说得对!”陪同参观的几位先生对我们说,“创办这个博物馆,就是要让我们的晚辈不忘这些历史。现在有些年轻人图舒服、讲享受,是很不应该的。这也是我们老一辈人的担心啊。”
(6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为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