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边疆名城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名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部边疆的战略要冲和边陲重镇。这里北依大青山、南傍黄河水,头枕敕勒川,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风光秀丽,曾被古人称为“塞上江南”。明清时期,随着驰名中外的旅蒙商号“大盛魁”等的兴起,更使这里成为商贾云集的商贸重镇。清代诗人王循以“小部梨园同上国,千家闹市入丰年”的优美诗句来描写这里的繁荣景象。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改革开放后,呼和浩特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自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灿烂阳光的沐浴下,呼和浩特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呼和浩特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西部大开发实施10周年之际,本刊专访了呼和浩特市市长汤爱军同志。
  《新华月报》:汤市长您好,十年前,党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决策,启动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开发工程。从此,占中国陆地面积71%的西部地区开始进入黄金发展期。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市这些年来的发展备受人们关注。请您谈一谈西部开发十年来呼市的发展变化。
  汤市长:首先感谢《新华月报》对我市发展的关注。十年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内蒙古是其中12个省份之一。从我市取得的成效看,西部大开发确实对我市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政策支持、项目支持,还是环境氛围的营造,对我们的促进作用都很大。可以说,西部大开发的十年,就是呼和浩特市大发展的十年,这十年是呼和浩特市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2000年,呼市地区生产总值仅200亿元,全市财政收入20亿元。到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644亿元,是2000年的8.2倍,年均增速达24.3%;财政收入201亿元,是2000年的10倍,年均增速31%。十年来,呼和浩特经济增速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始终位居前列。目前,呼和浩特经济总量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位居第18位,在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城市中位居第一。从人均水平看,去年我市人均GDP达到8973美元,已接近沿海发达地区水平。不仅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发展质量也明显提高。2009年呼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8:36:59.2,第三产业比例最大。工业经济也基本形成以高科技、非矿产资源依赖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类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特别是乳业在全国形成绝对优势,电力、生物发酵、新能源等产业也形成明显的规模优势。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00年,全市公路里程仅3707公里,到2009年,全市公路里程达到6284公里。目前,呼和浩特市城区与五个旗县之间已基本形成半小时交通网,与周边各盟市及环渤海经济圈也形成了高效畅通的高速公路交通体系。同时,铁路、民航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供水、供气、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相继组织实施了引黄入呼、天然气入呼、城乡电网改造、集中供热、城市地下管网改造等一批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在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大规模开展了城市改造与建设,建成区面积由79平方公里扩大到201平方公里,建起50米以上高层建筑500多幢,使呼和浩特市不断“长高变靓”,充分展示出草原都市的现代化风貌。
  三是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得到明显加强。通过实施国家“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等工程,全市森林面积由1999年的451万亩增加到77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7.5%提高到29.9%,建成区绿地面积由2229公顷增加到3136公顷,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由28.4%提高到35.1%。近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已正式命名呼和浩特市为国家森林城市。同时,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切实加强,关停污染企业、拆并微供热锅炉、治理机动车尾气排放等工作力度全面加大,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十年前,我市空气质量在北方城市中是最差的城市之一。2009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6天,成为北方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5582元和2538元,到2009年分别达到22397元和7802元。目前,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分别排5位和8位。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长足发展。总之,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呼和浩特市经济发展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十年。我们坚信,随着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今后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新华月报》:经过10年来的发展,呼市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那么,请您谈一下呼市下一步的发展思路。
  汤市长:概括地讲,我市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就是:围绕一个目标,实施两大战略,抓好四大重点。一个目标,就是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设一流首府经济、全面提升首府经济首位度的目标。这个目标也是自治区党委胡春华书记给我们提出来的,我们认为非常符合我市实际,符合中央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我理解,这一目标的深刻内涵就是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所谓一流首府城市中的“一流”,主要指一流的发展质量。在过去的十年中,呼和浩特的发展速度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始终保持领先。今年,自治区党委明确提出,不再把GDP增速第一作为追求目标,而是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作为自治区首府,我们目前在全区12盟市中经济总量不是最大,但经济结构比较优。下一步,我们就是要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切实以一流的质量、一流的效益,去打造一流的首府城市,建设一流的首府经济。同时,在注重质量的前提下,我们要继续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我们清醒认识到,尽管我市近几年经济增速很快,但这种增长是在过去低基数上的高增长,我们的经济总量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加快发展、做大总量的任务还很重,因此,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两大战略:一是实施“一核双圈一体化”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就是实行城乡一体化发展。呼市有四个城区,五个旗县。一核双圈,就是以四个城区为核心,以五个旗县所在地为节点,形成半小时经济圈和半小时城镇圈。一方面,要继续高标准、高质量把城区建设好,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提高服务自治区、服务各盟市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使城乡走上协调发展之路。二是实施呼包鄂一体化发展战略。呼市、包头、鄂尔多斯是内蒙古经济实力最强的三个城市,三市经济总量占到全区的61.4%。三市的发展各有优势,呼市有首府优势和各种要素集聚的优势,包头有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鄂尔多斯有资源富集的优势。下一步,我们要按照自治区的部署和要求,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主动与包头、鄂尔多斯以及周边其他盟市的发展相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综合发展优势,合力打造内蒙古西部大经济圈。
  四个重点任务:一是以打造 “三都”为重点,提升首府产业发展层次。打造“三都”,就是打造“中国乳都”、打造“中国新能源之都”、营造“京津夏都”。其中,“中国乳都”已于2005年打造成功,今后我们要继续支持伊利、蒙牛两大乳企向世界乳业强企迈进,并进一步抓好优质奶源基地建设,不断巩固提升“中国乳都”地位。要加快打造“新能源之都”,坚持太阳能与风能产业一起抓,推动新能源产业做大规模,形成完整、先进的产业链条,抢占新能源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要充分发挥首府区位优势,全力推动旅游业大发展,高质量开发以草原风光、民族风情、黄河风貌、城市景观、工业旅游、现代农业观光、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旅游线路,不断提升我市“天堂草原”、“魅力青城”的旅游形象。要充分发挥首府综合优势,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会展、中介以及总部经济等产业,建立充满活力的服务业体系,使我市进一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二是以创建和巩固“三城”为重点,提高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三城”分别是“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经过几年努力,我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同时,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也已通过国家环保部的技术评估验收。我们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争取早日夺取“三城”创建工作的全面胜利,并不断巩固和提升创建成果,努力将我市打造成北方最适宜人居的城市之一。
  三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就是要坚持富民与强市并重,用更大的工作力度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从今年开始,我市按照自治区的部署和要求,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城乡低保标准、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孤儿供养标准、城镇廉租房保障标准、城镇基本医疗保障报销比例等六项民生指标全面提高,使六项民生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全国和全区平均水平。今后我们要继续加大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力度,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民生,不断提高群众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享受优质教育的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让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四是以完善三级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全力优化首府发展环境。所谓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就是在市级,建政务服务中心,将29个市直部门和7个垂管部门的202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集中到政务服务中心实行集中办理。在区级,建市民服务中心(旗县为政务服务中心),除为企业和群众办理区一级的行政审批事项外,还提供就业培训、创业指导等社会化服务,完善政府与市民沟通互动的渠道。在城市基层,建公共服务站,为社区居民提供计生、养老等方面的便民服务,让群众办事更便捷。目前,我市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收到明显成效,特别是市政务服务中心实行集中审批服务后,其运行模式和实际效果受到中央和自治区的充分肯定。今后我市要进一步完善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全力打造优质政务服务品牌,努力为投资者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行政服务,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更全面更到位的公共服务。
  《新华月报》: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据我们所知,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民族关系始终十分和谐,在上世纪50年代,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模范自治区”。呼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这些年是怎样抓民族工作的?
  汤市长: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我市民族成分多元的特点十分突出,除蒙、汉民族外,还有回、满、藏、达斡尔、鄂伦春等共计41个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因此,搞好民族工作十分重要。这些年,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始终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切实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民族团结,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一是狠抓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切实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千方百计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民族人民生活水平,为建立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建立民族和谐大家庭。文化和谐是民族和谐的重要基础。加强各民族大团结,最根本的条件之一就是要让各民族文化实现普遍繁荣与和谐相处。这些年,我市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建设,采取有力措施,为民族团结营造了和谐的文化氛围。首先成功打造了“昭君文化节”这一象征民族团结的知名文化品牌;其次在城市建设上,立足于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体现城市的民族文化特色,高标准修建了蒙元文化景观街、伊斯兰特色建筑景观街,有效提升了城市的民族文化品位。再次就是实施了一大批文化精品工程,使一批优秀民族作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有效提升了我市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的影响力。三是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使少数民族干部健康成长,肩负重任。同时,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使全市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我市一直有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我市各民族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各族人民都把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切实做到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