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干什么像什么,从军25年,9次换岗,每个岗位都干出了精彩。”熟悉他的同事这样说。 “他憨厚踏实,不论在哪干,他都把心思用在事业上,创造出让人钦佩的实绩。”了解他的领导这样评价。
阳春三月,喜讯接连传来:他被评为“全军装备工作先进个人”、“全军优秀参谋人才”……
他,就是胸前挂着6枚军功章的沈阳军区某集团军战技勤务处处长史建甫。
“有作为,才能有地位”
2003年1月,史建甫由营长平调到旅装备部任副部长。有人私下议论,副部长没啥地位,清闲几年也就转业了。然而,史建甫却不以为然,他说:“术业有专攻,岗位无贵贱,只要有作为就能有地位。”
史建甫上任第二天,军区装备部领导来旅检查调研,要重点看部队“装备保障创新应用课目”演示。史建甫主动“请缨”,揽下了这个活。他认为,演示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当兵10多年来,史建甫从修理工到修理连长、营长,一直跟装备打交道,让他最苦恼的是因装备落后带来的一个又一个无奈。就拿战场坦克抢修来说,4个官兵同时上,才能完成抢救任务,既耗时又费力。多年来,他一直在琢磨,想搞单兵完成战伤坦克拖救技术创新研究。通过反复琢磨,史建甫发现,要想实现单兵抢救战伤坦克,必须先解决拖平车的引桥自动翻转难题。为了验证引桥自动翻转的可能性,他查阅了大量资料,跑沈阳、北京等地请教专家,带领战士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改造试验,坦克运输车的引桥自动翻转装置终于实验成功。
演示那天,来自军区、集团军的上百名将校军官注视着史建甫。当史建甫单独娴熟地搞完“单兵对战伤坦克拖救”课目演示,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坦克从装载到卸载,原本需要4个人30分钟,现在1个人20分钟就完成了。单兵拖救坦克,一时在全军区引起轰动。
单兵拖救坦克创新成果的研制成功,给了憨厚的史建甫更多的信心。从那以后,憨厚的史建甫又开始钻研起坦克油路短接装置、履带板组合调具、器动扭力扳手、火炮组合装具…一革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股从他手中不断涌现。
同年腊月,上级赋予史建甫所在旅“加强装甲步兵连对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战斗”课目演示,旅长吴亚楠把史建甫叫到办公室,郑重地把这项任务交给史建甫,并叫来了作训科长嘱咐:“从现在开始,你听史副部长指挥,他让你干啥你就干啥。”
月底,五间房战术训练场,一场“加强装甲步兵连对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战斗”演练拉开帷幕。只见9名官兵立刻启封弹药,开启火控系统,而后,向冲击出发阵地高速开进。武装直升机从远处飞至,对“敌”阵地实施火力打击。反坦克导弹分队前出,对“蓝军”暴露的装甲目标和坚固工事实施直瞄射击……
这次演练,史建甫带队完成了坦克高射机枪打武装直升机、坦克直瞄和集火射击、坦克过障碍物等9个高难课目的演练,创造了装甲旅旅史上的多项奇迹。
一晃一年就过去了,憨厚的史建甫,在这个被称为闲职的副部长岗位上完成了9项重大任务,拿出了13项创新成果,推出了12个军事理论创新成果……
“要看在位干了啥,
更要看走时留下了啥”
2006年春节过后,史建甫奉命到塞外某摩步旅任装备部长。上任当天,他没有进办公室,而是径直奔装备库区转悠了几圈,他的眉头锁得紧紧的,那晚,他失眠了。
躺在床上,车炮库大门被风刮开好几扇,顶棚雪水直接漏到装备上的一幕幕,在他的脑海中不断闪现……
史建甫没有急于立项搞建设,而是再次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他天天“泡”在装备库区,逐台装备、逐件器材、逐问库室进行清点普查。随后,他昼夜加班拟制出了《装备基础设施建设两年规划》。此后,史建甫带领大家维修车库、更换钢架结构门,而且个个要做成“万年牢”。见此,有人不解。可史建甫说:“钢构门虽然花钱多,但使用年头多,长期更合算!”两个半月后,史建甫瘦了一大圈,可所有车库却维修一新,96个破旧的车库卷帘门,全被钢架结构门所替代。
随后,史建甫又把目光转向弹药库迁建工程。该旅弹药库不仅年久失修、安防设施落后,而且被当地逐年扩建的工业园区所包围,安全、保密隐患较大。可由于资金缺口太大,弹药库迁建一直“搁浅”,成了旅党委的一块“心病”。 “地方政府应该多给点补偿款!”史建甫拿着军用土地地籍档案和有关法律条文,主动找地方政府协商,今天跑土地局,明日奔城建局。地方土地补偿款要来了,可还是有不小的资金缺口。史建甫逐级申请,又四处化缘,3个月后,终于凑齐了弹药库迁建费。一年过后,一座军区一流的弹药库拔地而起……
一晃又是两年,就在史建甫准备到上级机关任职时,盘点他的业绩:先后完成了装备车库维修、装备人才培训中心建设、修理车间电路下水改造、野战装备配套设施建设等16个大项任务,彻底改变了该旅装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面貌。该旅连续两年被军区评为装备管理“三化达标”先进单位。
“能出高招,才称得上高参”
初春时节,寒意逼人。
某旅训练场上,所有新型指挥、通信、作战装备“汇聚一堂”,接受一次非同寻常的信息化“体检”。新型装甲指挥车内,史建甫详细询问车长有关指控系统的情况,一边听着,一边记着……
连日来,史建甫带领工作组,一个部队一个部队走,一台装备一台装备看,一个系统一个系统问,一个岗位一个岗位查,将集团军大部分新装备的信息化水平、技术体制、各系统通联情况等进行了逐项摸底。
为啥抠得这么细?史建甫说,一名战役机关参谋,只有了解部队的最真实的状况,才能找到影响制约装备保障能力提高的问题,进而拿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那天,集团军组织实战化装备保障比武,军直修理营一个名次也没拿着。这让史建甫不解,修理营平时维修技术都挺高,为啥上了“战场”却掉链子?一番调查,史建甫明白了,平时实兵实装保障演练搞得少是主要原因。
两天后,一份建议《组织修理分队进行实战化装备保障能力检验》的专题报告,送到集团军领导的案头。随后,史建甫带修理营千里机动挺进内蒙古草原,进行实战化保障能力检验。这次检验考核,不仅发现和解决了影响部队装备保障能力的3大类20多个难点问题,还开创了战区营级装备保障分队独立远程机动实战演练先河,经验做法被军区转发。
史建甫是士兵提干,没读过多少书,可他入伍后总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充电”,而且还养成了善于琢磨习惯,通过下笨功夫、慢功夫一点一点地积累,如今,在基层官兵眼里,他成了装备保障领域的“专家”。前年,史建甫从一个装备部件损坏追究责任问题联想到当前装备管理中存在的人员职责不清、责任不明、奖惩不严等问题。于是,他带人草拟了装备管理责任制。接着,史建甫牵头率先在某摩步旅抓试点,他带机关人员通过反复研究论证,最终形成了《部队装备管理岗位人员职责》和《部队装备管理责任制实施办法》,随即,这一成果在全军区各部队推广。
于是,熟悉史建甫的人,就把“高参”这个头衔,赠给了他。任战技处长3年来,史建甫几乎成了集团军装备建设的智囊,推出军事理论成果30多个,探索和总结装备保障经验性成果10余项,4项有关装备管理的经验做法被军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