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培训 新闻摄影的三重修炼

  “如果一个国家是航行在大海上的船只,那么新闻工作者就是船头上的?望者。”这是一位新闻工作者的名言,用来形容新闻摄影似乎更为形象贴切。   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面对众多素材,却无从选择,不知怎样把它表达出来为好;或者拍出来的东西总是强差人意,不能准确传递新闻事实及体现新闻价值,甚至拍出艺术水准低、社会效果不良的作品。如何修炼新闻摄影者的素质呢?本文试从三个方面简要论述。
  第一.关于职业道德和人文情怀的修炼。敬业是从事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在笔者所熟知的有成就的新闻同行中,都是以全身心甚至抛家舍业地投身于新闻,即使是业余的通讯员、特约记者,没有强烈的“发烧”精神也不会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笔者认识的几位摄影友人堪称热爱新闻摄影(同时创作艺术摄影作品)的楷模:一个是为了更新器材差点卖了房,最后借钱8000元买了镜头和两张存储卡,他数次重拍额济纳的胡杨林和沙漠,就是为了提高摄影作品的档次,;一个是年纪不小的女记者,在拍摄万马奔腾的场景时,迎面奔扑的马群吓得她闭上了眼睛,但是她的手仍然在按动快门,一口气拍了数百张。这些发烧的精神是新闻摄影实践得以不断深入的动力。“不疯魔,不成活”,没有跋山涉水地探索、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摄影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无从谈起。
  敬业除了对职业的痴迷外,还应该有更广阔的胸怀。这就是以人为本,尊重被拍摄对象。所有被你收入镜头的人物、事物都是给你带来工作及创作机会的贵人或灵性之物,应该为拍摄者所珍重。笔者曾看到一位同行为了得到自己满意的“新闻摄影”,让一个在电线杆上操作的村电工反复摆拍,直到那位村电工烦了:“我没工夫伺候你了!”
  更有一位摄影者,在拍了最后一棵稀有树种的照片后,为了使自己的片子成为“绝版”,竟然砍掉了这棵树。这些有辱尊严、有损环境、有昧良心的极端之举,应引起摄影者的警醒。一个合格的新闻摄影工作者,应该具有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在记录天灾人祸的时刻,仍然能够捕捉希望;在讴歌太平盛世之际,不忘揭示假丑恶的责任;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感恩社会,感恩环境。摄影固然是对社会人事的客观反映,但是摄影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却决定了你是否以阳光还是阴暗、以责任还是冷漠、以和谐还是纷争来反映社会人事。在纷繁多变的当今社会,秉持一种纯真高尚的职业操守是新闻摄影工作者最重要的修炼。
  第二.有关新闻理论、理念的修炼。新闻摄影作为一种独立的新闻体裁,有区别于其他摄影作品的特定内涵及一系列体现其特点的要求与规律。只有了解这些,才可能拍出符合要求的新闻作品。在数码相机和后期制作手段盛行的时代,在“新闻摄影”上做手脚的越来越多了,还有配合功利作秀的“新闻摄影”,其实都是违背了新闻的第一要义――客观真实性。新闻摄影首先是规范的新闻作品,要素齐全,连闪光灯也要慎用,更多的技巧要服从真实的要求。
  新闻摄影还有一些鲜明的特点。如客观记录,寓理于形。新闻摄影,一般都有个报道目的或意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主题思想,通过画面体现“要害”,显出“精神”,让读者略有所感所悟。但是选取的镜头不是图解,而要蕴涵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深刻的社会背景才是高明的摄影作品。这需要作者研究透相机之外,还要具备正确的思想和丰富的社会知识及人生体验。当年成为希望工程发轫的那幅摄影作品《大眼睛》,正是作者一种社会责任和敏锐的新闻意识结合的思想艺术精品。
  在光圈、快门、光线之外,把新闻研究明白是一项重要的修炼。如单幅的新闻摄影类同短小精悍的消息,在新闻事实的取舍与安排上,必须遵循先新后旧、先主干后枝节的原则,先主体后背景,使之把最重要、最新鲜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多幅的组照类同背景和细节丰富的通讯,可以有远中景的陪衬,可以有新老照片的对比,可以有丰富的光影渲染等等。
  此外,借鉴非常重要。正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片破万张,拍片如有神”。通过对优秀新闻摄影作品的鉴赏,来研究、探讨新闻摄影的规律、技巧和理念,这是一条开阔眼界、活跃思想、提高水平的重要途径。
  第三.摄影实践的修炼。所谓“实践为旨归”。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纸上谈兵是不够的,新闻摄影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对作者的素质、能力和技巧的检验,必须经过实际操练。
  2003年笔者曾在湖北拍摄一个跨越长江的送变电工程,为了等待一个合适的拍摄时机,在条件艰苦的工地里住了一个月。后来,我们终于在气象条件好一些的时候,登上了175米高的铁塔,得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才能发现的全新视角和震撼画面。笔者在20多年的摄影实践中,最深的体悟是摄影是实践的艺术,正如考了驾照却不上路毫无意义一样,摄影者最终的归宿在路上。
  
   (作者单位:内蒙古电力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