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曝光”的阴影] 被骗了5万怎么走出阴影

  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诞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众多地方电视台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焦点访谈”。一时间,“曝光”成为“评论”的同义语。新闻评论也借着“曝光”,从过去生硬、刻板的模式中挣脱出来,成了电视节目中最热的“时尚”。然而今天,我们忽然发现观众开始远离曝光节目,观众的遥控器越来越多地转向了谈话节目、娱乐节目。对此,我们能做的不是抱怨观众,而是反思。
  
  “曝光”对电视新闻评论的影响
  
  “曝光”,充分显示了电视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大众传媒干预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得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职能得到鲜明的张扬。“曝光”不仅使“评论”在电视新闻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认可,也使人们重新审视电视新闻的价值,使新闻观念发生了重大突破和飞跃。
  首先,在中国目前现实环境下,“曝光”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限制和干扰,于是许多时候说话并不能痛快淋漓。当最初的新鲜、刺激,变成“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的“针砭时弊”,当民众的呼声变成某种官方、半官方的意志特殊表达,人们识破了“曝光”的局限,也就对“评论”逐渐失去了兴趣。
  其二,“曝光”使“评论”流于表面和简单,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节目缺乏思想的深度,缺乏与时代同呼吸的力度。
  其三,10年前,中国观众透过“曝光”找到了一种宣泄的渠道。但10年后的今天,时代有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内容也与10年前有了极大的不同,而“曝光”的内容似乎没有什么更新鲜的变化,“曝光”也就成了一道冷菜。
  “曝光”让我们体味到了新闻评论的魅力,但“曝光”也让“评论”陷入“流行”的误区。在经济转型、社会转型、观念转型、观众欣赏趣味转型的时代,新闻评论必须寻找多层次的沟通可能。新闻评论,必须走出“流行”与“时尚”的虚假繁荣,重建“新闻――评论”的现实理性。
  
  新闻评论的转型
  
  我们应该思考,除了“曝光”, 新闻评论还有什么?我们的社会对于“新闻―评论”还需要什么,期待什么。
  1.寻求理解和沟通
  中国的改革措施是由政府部门制定后向下推行。因此,改革需要宣传,需要理解,需要沟通。也就是说,政府部门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渠道与民众面对面的交流。
  2.以更适合的理念阐释现实矛盾
  变革的时代,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观念的变革。作为记者不仅要紧盯风声之先,捕捉新闻,更需要以更适合适宜的理念,阐释现实的矛盾,引导人们更新理念,适应潮流。
  3.紧扣时代脉搏
  当我们已经在用“新新人类”描述新一代年轻人的时候,新闻评论所关注的话题内容不只局限于农民的土地纠纷、假冒伪劣商品等我们习惯关注的“热点”领域。网络经济的阵痛与希望、股市的黑幕与整治,这些都应该适时纳入我们的视野。
  
  新型“评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题。要突破新闻评论以“曝光”为中心的单一模式,确立因“材”立题,回题定“调”的“新闻――评论”基本格局。在强调时效性、重要性的前提下,注意强调素材的广泛性、时代感、新颖性,要特别注意捕捉细节。
  2.重视正面宣传的有效性。强调正面宣传的有效性,在技术处理上,必须重视反面案例的作用。通常的做法是,从反面案例切入,然后层层展开,推进到我们宣传的理念上。
  反面案例的运用,还能够成为“叙事”的重要线索,使观众比较清晰地掌握事态发展的全过程。反面案例往往展示的是变革的因,而我们最想要说的是变革的果。只有原因剖析得透彻,过程展示得有说服力,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获得传播有效性的结果。
  3.高水平的点评。不能否认的是,经过多年的探索,新闻评论节目的确是在走向成熟。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在操作这类节目时,许多编导已经意识到应该寻找个性、可感、曲折、有吸引力的故事来架构成片,即用事实说话已渐渐成为一种模式,被广泛运用。但是电视新闻评论在注重用事实说话、注重视觉冲击力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评。这里讲的评论并不是在片中机械地加入评论性因素,而是指点评。
  电视评论不仅要给人以新知,还应给人以新悟。而目前我们节目中的点评给观众“悟”的东西太少,重复的东西太多。正面报道更应该注重“评”的新意,“评”的技巧。
  
  (作者单位:乌海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