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传播平台【汶川地震中的流言传播及管理】

   【摘要】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这次特大灾难发生以后,相关的流言也迅速产生并且大规模蔓延。此次灾难中的流言传播具有其他公共危机事件中流言传播的共性,但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本文回过头来分析此次地震中流言的产生及传播特点,并试图提出在灾难事件中有效控制流言产生及蔓延的措施。
  【关键词】汶川地震 流言 传播 管理
  
  流言和谣言在词语本源上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但是现代传播学将其作了比较明确的划分:“‘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但大多与一定的事实背景相联系。”1而“‘谣言’则是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2在现实生活中,流言的传播往往不是孤立的,它和大量的新闻信息或谣言一起传播,人们在大多数时候并不能确切地找到信源,处于恐慌状态下又难以分辨其是否有事实依据,所以“流言”、“谣言”与“新闻”之间也未必有清晰的界限,这也给流言传播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一、汶川地震中流言的种类
  
  (1)地震前的流言
  2008年5月初,绵竹市西南镇檀木村出现了大规模的蟾蜍迁徙,人们将此次蟾蜍的集体迁移推测为地震前被忽略的警示信号并迅速传播出来。
  还有人说在山东临沂看到地震云,该信息也被作为地震征兆广泛传播。
  此外,有消息称国内天文学专家认为6月初会相继出现两个强天文潮汐,可能会触发地震,该信息引发了人们的担忧……
  动物反常、天文现象有时吻合地震预测经验,并且“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人们在心理产生了对地震灾难性破坏过于恐惧的涟漪反应,以致对关于‘地震’的一切信息都显得神经过敏,也因此放大了自然界被我们很多人忽略的现象,并将这些现象下意识与地震进行联想”3,这种信息虽多是缺乏科学推理的经验性判断,但在传播的过程中经常会被附上传播者的经验故事,所以在接受者看来可信度较高。然而对这类流言的过分依赖不仅使人们自身的敏感度增加,也增加了他们对政府和专门机构地震预测的不信任感。
  (2)大震后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流言
  大震后关于余震的各种消息都是人们关注的对象。在诸多余震消息中,有蓄意制造的,有由正规渠道发布但在传播过程中走样的,还有一些是由传播者捕风捉影或不科学推断而来的。这些流言,有些是人们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如云南保山地区5月19日下午6时多发生过一次较强余震,不知是何原因,竟突然在很多市民中产生了“今晚还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流言。4
  其次是关于震中转移及震后水和食物的供应等的流言,由于人们主观放大了局部水污染或临时供物不足的现象,导致了情绪恐慌、盲目抢购、甚至哄抬物价等问题的产生。
  (3)其它性质的流言
  震后灾区情况复杂,所滋生的流言的形式和种类也比较复杂。如对地震破坏力的认识不足,出现了夸大地震破坏的流言;对救援工作的难度过低估计,出现了斥责救援不力的流言……这实际上是人们对周围情况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例如,在唐家山堰塞湖大坝的危险性无法被正确认识时,于泄洪日的几天前传出了“正在泄洪”和“轰炸
  机炸坝”的流言,引起了绵阳市民的高度紧张。
  
  二、汶川地震中流言传播的特点
  
  (1)灾后公众生活及心理状态致使流言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集合状态下,流言的散布大多以 ‘演讲’的形式进行,即一个人面对几个人、数十人乃至数百人进行传播,这使得流言信息连同它携带的情绪以异常速度弥漫到人群当中”。5
  大震之后,灾民被统一安置到空旷地带,人们多集中在小区空地、广场、公园、体育馆、学校操场、医院空地等场所。人们走入了暂时的“群居生活”状态,人群的过度集中与非正常的生活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流言快速且集中传播的“温床”。
  (2)流言在公众心里信度高,难以辨清其真实性
  由于流言与新闻同时传播,所以人们很多时候都无法对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作出鉴别。“灾后混乱的状态中,流言在灾民心目中也有相对较高的信度,由于是涉及自身安全的紧急情况,即使是理性的判断也会出现偏差”6,并且在震后大面积停电、断网和交通阻断的情况下,信息并不是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刻都畅通。政府和专家机构都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普通民众在信息的获取上就更加困难。况且灾民普遍拥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进一步加深了“草木皆兵”的情绪。
  (3)伴随地震流言滋生了大量谣言、闲话、传闻
  任何消息(在不受控的情况下)都具有流动性和开放性,当异样和不真实发展到比较极端的状况便滋生了谣言。例如,有报道称“俄罗斯专家已经设计出利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具体实施方法……但实际操作难度却较大,如果计算失误很可能弄巧成拙,引起地震的发生”,可是在百度贴吧的“地震吧”里出现了“地震是俄罗斯试验新型核武器所致”的无根据臆断。
  同时,大震让许多人感到命运的瞬息万变,造成了难以接受的心理创伤。当人们难以接受和解释生活的突变时,便容易引发许多毫无依据的迷信及荒诞信息。“与流言一样,这些异常信息在借助特定传播渠道扩散并形成一定意见环境后,都可能演绎成为舆论传播的特殊形态”7,甚至比流言还容易蛊惑人心,扰乱人的理性判断。
  (4)大地震后的流言因时日推移会逐渐沉寂,但难以消失
  地震的特殊性在于主震之后余震的持续时间长,震后恢复也耗时。漫长的过程中潜伏着流言的产生和传播,因此流言会逐渐沉寂于人们的记忆中,但很难消失。随着余震频率的减小和时日的推移,生活走上正轨,人们对地震的关注度也开始减小,各种异常传播也回复平静。但地震预警的逐渐削弱使地震预警信息也相应减少,客观上也给流言的滋长创造了环境。
  北京时间2008年8月30日16时30分,四川攀枝花地区的一场6.1级地震引发了新一轮的流言。甚至在地震过去的7个月后,青川地区仍爆发了5级余震,余震的数量和强度较大,大震后的各种危险依然没有消除。在余震时有发生且毫无规律可言的情况下,流言爆发的可能性增加。
  
  三、汶川地震中流言传播方式及主要渠道
  
  对地震中流言传播的途径的探讨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流言的传播不是某一种传播途径单独起作用,而且流言不属于正规途径传播的信息,对于其传播渠道也比较难考证,本文只能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首先,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高度发达的今天,汶川地震中流言的口耳传播形式不但没有被摒弃,反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避难的灾民以聚居的形式过着“群居生活”,这种初级传播方式在震后特殊的生活形态中地位突出。
  同时,由于如今信息技术发达,手机、网络等手段又促使流言的传播一发而不可收拾。5月12日14时46分,新华网发布了“5?12”地震第一条公开的消息,此时距离地震发生刚刚18分钟。但在此之前,百度贴吧的“地震吧”里就已经充斥了各种各样的讨论。由于通讯的中断,人们无法与灾区取得联系,媒体也难以迅速获得消息,所以上网寻求信息成了当时唯一的途径。人们凭借网上的只言片语进行猜测并再次传播,同时借助聊天工具互相寻求及确认信息也加快了流言传播的速度。
  手机短信的力量也不容忽视。“5?12”地震发生后,手机短信成为官方传达信息的一个有力工具,也为流言及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5月27日与28日,甘肃省陇南市很多市民都收到了关于未来几天会有7―8级大余震的短信,从陇南到天水再到兰州满天飞,整个甘肃处于恐慌气氛笼罩中”8,而实际上该信息误把地震烈度7―8级当成了震级。 “短信的传播途径沿着扩展了的人际传播网络进行,具有较强的说服性”9,因而它的感染程度比网络更高。
  四、流言的控制与管理
  (1)在信息及时公开的基础上更应确保信息畅达
  汶川地震后信息的公开程度和速度都是有目共睹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的畅达程度。震后部分灾区经受了停电、断网和交通阻断多重困扰,使信息的顺畅传达受到了阻碍。民众在信息获取上的困难与被动使其只能听信小道消息,加重因信息缺乏而生的恐惧感。
  (2)加强知识普及,消除无知
  地震属于地质灾害,它的产生具有一般人难以理解的复杂性,这加深了人们对地震及防震认识的难度。“人们对地震的无知表现在:一是不了解地震信息发布的制度,即只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才有权向社会公开发布地震的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其次是对地震的发生的基本预测知识和防御、自我保护措施懂之甚少。”10当人们对地震信息发布者是否具有合法性浑然不知,又不知如何判断地震发生的前兆信息时,就容易加入到流言的传播中。所以,让人们充分掌握地震预测的相关知识和避震技能,可在一定程度上扼杀流言于萌芽状态。
  (3)建立信息核实通道与信息沟通机制
  除通过派专人讲解、印发宣传手册等途径普及地震知识外,相关部门还应在灾后及时开通科普热线,让人们在第一时间通过热线求证信息是否真实,或者当人们对某些现象及变动产生心理紧张时,可通过热线寻求科学解释。
  通过热线反馈,一些问题能及时得到回答,以免不确定信息的不断扩散和走样。相关专家也可在最快时间内了解民间地震信息的传播情况,对流言进行监测。
  (4)采用适当和适度的方式辟谣
  中国有古话,“流言止于智者”,但以今天的传播工具及其效率来看,如果仅采取不理不睬的消极态度肯定无法遏制流言。同时“所有的辟谣运动其实都有两种传播:一是使那些未听说过流言的人知道了流言,二是试图影响那些已经知道流言的人。”11也就是说,过于激进的辟谣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加深流言印象。所以,公开辟谣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一定采取得当的方式,避免再生事端。■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98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99
  3.《面对谣言,急需一次全民心理干预》http://www.省略
  4.《云南保山地震追踪:大震流言让万人露宿街头》(春城晚报)http://news.省略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98
  6.刘海龙:《从广州肺炎事件看流言的传播与控制》.国际新闻界,2003(2).44
  7.刘芳 张志林:《流言的传播与有效控制》.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4(3).30
  8.《短信谣传八级余震》http://www.省略
  9.刘海龙:《从广州肺炎事件看流言的传播与控制》.国际新闻界,2003(2).43
  10.《澄清地震谣言不如消除“地震无知”》http://www.省略
  11.刘芳 张志林:《流言的传播与有效控制》.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4(3).32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8级新闻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