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读懂《南方周末》】在这里,每天60秒读懂世界

  【摘要】2009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各大媒体纷纷组建国庆报道队伍,推出国庆特刊。相比于其他媒体大多专注于威武雄壮的阅兵式和盛大辉煌的国庆联欢的报道,《南方周末》的国庆报道可谓推陈出新,既有文学色彩浓厚的史实呈现,又有理性严谨的历史反思,内容丰富全面,且细致深刻。本文以《南方周末》国庆系列报道为样本,以专题设置、话语表达和办报理念等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分析《南方周末》国庆系列报道的内容、特点以及报道所体现的“理性、良知、冷静”的办报理念与方针。
  【关键词】《南方周末》 国庆报道 专题设置 话语表达 办报理念
  
  2009年最大的新闻事件莫过于10月1日的60年国庆,《南方周末》(以下简称《南周》)这份我国重量级的周报自然不会错过这个事件,从7月30日起《南周》拉开了国庆60周年系列报道的帷幕。《南周》对国庆的系列报道一共用了9期报纸,包括1个国庆当天的特刊和8个系列报道。我们将这9期看作一个整体的策划,共有60个版面,60万字的内容,前后历时两个月。
  
  整个系列报道《南周》围绕着回顾和展望展开,从专题一到特刊的“60年?60人?60问”,就经济、政治、外交、法治、党建、社会、艺术、文学等问题,每期邀请几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来谈中国今后在各个方面的发展走向(共41位专家学者)。因此这个版块主要突出的是“展望”。从第三个系列开始,分别增设了“资本复兴”、“国民福利账本”、“中国的朋友”、“消逝词典”、“中国输出”、“大国心灵”几个话题,突出的是“回顾”。
  下面我们从三个角度来切入,分析探讨《南方周末》国庆报道的内容以及其所体现出来的特点。
  
  一、专题设置上:丰富全面且纵深交错
  
  
  《南方周末》一向以深度报道见长。对于深度报道而言,选题的成败至关重要。此次国庆报道,《南方周末》在专题设置、内容选取上尽显其新闻深度解读之功底。我们设置了广度、深度两个坐标来研究其专题设置上的特点。
  时间跨度上:报纸从7月30日到10月1日,时间跨度2个月,这对于一份周刊来说,份量之重可见一斑;
  话题深度上:以“60年?60人?60问”专题为例,涉及国家经济、政治、外交、展望、法治、党建、社会、艺术、文学等话题,从横向上深刻剖析了我们国家的各个领域;从时间上看,“60年?60人?60问”既有向前看,展望未来,又从专题三开始每期设置的一个话题体现向后看:回顾历史,从纵向角度回顾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历程。《南方周末》在专题设置上,内容丰富且纵深交错。
  
  二、话语表达上:关注民生且彰显个性
  
  话语表达的方式与风格,表明了一份报纸的价值诉求与报纸定位。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南方周末》话语表达方式的特点。
  1、叙事风格:微观切入 平实之中见深刻
  同党报的宏大历史叙事风格相比,《南方周末》在话语表达上更倾向于从微观视角切入,在向读者展现宏观成就的同时,也致力于呈现社会个体成员的种种现实诉求。
  例如,《南方周末》10月1日特刊中特别设置了《人的崛起》这个版块,并给出了这样的编者按:“60年是大国崛起的历史,也是人的崛起的历史。我们在此梳理有关个人权利的恢复与提升的标志性的人和事,这同样是我们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不可磨灭的脚印。”关注民生的本色,充分显现出来。在下面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顾准文集》原本应该更厚一些。1970年代的某个夜晚,顾准和妻子汪璧把自己的一些思考放在水里浸泡、揉烂,然后放进抽水马桶抽掉。把思想放在抽水马桶里排掉,是那个时代的隐喻。……30年前,思想流向马桶;30年后,思想结集出版。这是人民崛起的另一证据。”这段描写中没有任何的华丽词藻和高亢赞歌,笔者只借了一个“马桶”,就把知识分子在30年前与30年后的差别形象生动地展现给读者,其平实之中见深刻的文字功底语言风格也可见一斑。
  2、编者按:画龙点睛 发人深省
  《南方周末》此次国庆报道的每个专题的每个版块都配上了编者按,数量很大,从中可看出编辑对于编者按的重视程度。欣慰的是,这样的重视,收获了效果。
  画龙点睛。9月13日专题六《消逝词典》版块的编者按是这样展开的:“社会本身就是历史学家,语言的演进就是社会记录自身演进的历史书。我们在此收集已经消逝的词语,来为这本大书添加注脚。”随后在文章中列举了粮票、人民公社、美帝苏修、的确良等已经消逝的词汇。单单列出词汇可能大家觉得很有意思,一笑了之。但是前面的编者按中“注脚”一词的运用非常形象,貌似神来之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发人深省。9月24日专题八《大国心灵》版块的编者按用拟人化的语言发问,形象生动。“国民心灵,具体而言,就是‘中国’的自我定位。回顾60年,中国人在走过从‘站起来’到‘中国崛起’的心灵阶段之后,将进入怎样一个新阶段?尤其是当国际格局已然将中国推上最前台时,当中国容纳了川震大悲奥运大喜时,我们应当秉持怎样的国民心态,看待世界中的我们自己?”而9月10日专题六《党史和党内民主》的编者按连续发问,带领读者一起思考,发人深省。“建国60周年,我们该如何梳理中国共产党党史和民主原则在党内的应用,怎样看待6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而宗教在社会转型时期能发挥什么作用,‘左’‘右’之争又有着怎样的演进过程?”。
  3、标题与图片:熟用修辞 留足空间
  下面我们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标题作分析:
  9月17日专题七《中国输出》版块的一个标题是:孔子在异邦,运用拟人化的修辞,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近年来我们国家孔子学院在外国相继开办并快速发展的现状;10月1日国庆特刊封面的一个标题:让每一个中国人也站起来!一个“也”字的运用精彩绝伦。这一个字,把整篇文章的主旨跃然纸上。
  图片运用上,10月1日国庆特刊封面的图片,令人印象深刻。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中间,金黄色的岩浆烧出了一个中国地图的形状,而岩浆最中心处,也即最明亮处呈现的是“60”两个巨大的数字。在中国地图内侧,一个人正在攀岩,他的绳索挂在了渤海伸进内陆的部分,这个位置是攀岩的最艰难部分。这张图片充分运用了隐喻的方式,委婉、形象地向读者传达其主题,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人过目难忘。
  
  三、办报理念上:坚持理性且忧国忧民
  
  作为具有公信力和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南周》自创办之初,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办报宗旨,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基本理念。我们在阅读《南方周末》的时候,充分感受到了其坚持理性、忧国忧民的办报理念。尤其是其10月1日的特刊,更是把其办报理念淋漓尽致地展现。
  10月1日,在其他媒体大多专注于威武雄壮的阅兵式和盛大辉煌的国庆联欢的报道的时候,《南方周末》“出其不意”,背转过身来,把自己的视角转向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追溯了统治时间较长的五个王朝,以史论结合的方式,梳理了各王朝建立前60年的得失,既有文学色彩浓厚的史实呈现,又有理性严谨的历史反思。《南周》将这个专题命名为:资治通鉴。并在编者按中写道:“希望如古人所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现实的阳光照进历史的尘埃,一切历史也就成了当代史。”这样的内容与考量,理性且深刻,以忧国忧民的情怀,给热衷于“热闹”国庆报道的媒体和读者,以不一样的国庆报道和冷思考,发人深省。这些充分显示出了《南周》在深度报道上独辟蹊径的风格和“理性、良知、冷静”的办报理念。
  《南周》国庆系列报道,其独特的内容选取、叙述主体和叙事风格,彰显了其卓越的新闻策划与深度报道的能力。■
  
  (作者:均为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传播学硕士)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