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纸评论兴盛的时代背景及现状分析_柬埔寨历史上比较兴盛的两个时代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中国报纸评论兴盛的时代背景。本文从《新京报》的名家评论入手,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框架分析法,对2005年到2007年的名家评论做一个量化分析。
  【关键词】评论 国家政策 社会运动性
  
  1998年《中国青年报》推出的“冰点时评”开启了报纸评论的先河,2004年,《人民日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报纷纷开设“评论”专版。时至今日,评论版已经成为各大报纸的重头戏。很多专家学者在追述中国近代报纸历史的时候,都会提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报刊评论的辉煌历史。从王韬、康有为、梁启超历数到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等,不难看出在中国近代最动荡的时代,也是思想火花碰撞最激烈的时候,报纸评论成为知识分子最好的话语表达方式。时至今日,评论勃兴,也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一、报纸评论兴盛的时代背景
  (一)“与时俱进”的国家政策为评论的兴盛提供了保障
  改革开放之前,社会政治环境和人民精神状态都处于严格限制状态,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一书中提出当代思想的困境中说道,“在社会的稳定性支撑和保证一种世界观内在统一性时,思维方式的多样性不可能成为问题。”①“文化大革命”曲解国家法律法规,限制不同思想在公开场合的传播,表达权的缺失使报纸编辑只能谨言慎行,所以即便在报纸上出现的“社论”也只是站在部分利益群体的立场上,真正代表人民大众发挥批判作用的评论是少之又少。改革开放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同时还规定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针对中国的具体情况,宪法特别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中国虽然未出台相关的《新闻法》,但是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相关规范散落于各级法律、法规、规章与命令中。在改革开放中,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等一些“精英集团”开始思考改革的方向和归纳改革中的缺陷与不足,成为改革的倡导和推动力。②在国家法律法规提供的言论自由的保障下,“精英集团”用报纸评论的方式来表达思想的火花。《中国青年报》于1998年11月在“冰点新闻”版上推出一个全新的评论专栏――“冰点时评”,对新闻事件作出理性的判断并且融入民主和法治的精神,每周见报3次。又在1999年11月推出“青年话题”专版,刊发不同观点的时事评论,发扬光大了“冰点时评”的理念。
  (二)社会运动性为评论的兴盛提供了思想基础
  曼海姆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中提到了知识社会学这一概念,并且指出,“知识社会学的基本认识之一,即集体无意识动机变成有意识的过程,并不是在一切时代都可能发生,而是只有在十分特殊的环境中才成为可能。”③除了上文提及的保证政治环境的宽松外,“社会运动性的加强摧毁了早先的错觉,这种错觉盛行于静态的社会,它认为一切都可以变,然而思想却永世不变。此外,两种社会运动形式,横向的和纵向的,以不同的方法揭示了多重的思想风格”④。在横向运动(西方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和纵向运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分层的变化)下,都为“精英集团”的思想文化提供了一片沃土。
  1、横向――西方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从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与中国进行经济贸易的同时也顺带向中国输入了本民族的思想文化,一部分中国人也积极的走向了国外,敲开西方思想的大门,想借鉴国外的思想解决国内现存的问题。一时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各样思想见诸报端。
  2、纵向――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分层的变化。纵向运动中,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阶层较之前有了一个位移,知识分子上升为中间阶层,逐渐成为比较突出的普通获益群体,成为中国改革思想的发展中的作用最大的群体。⑤中间阶层在政治上是维系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在思想上维护占统治力量的意识形态,在经济上是最主要的消费者。
  知识分子作为“政治分层社会”中的底层走向“经济分层社会”中的中间阶层,从利益受损群体变成普通获益群体,就是在这一阶段完成。曼海姆认为,“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当历史的发展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先前孤立的社会阶层开始互相交流并且开始形成一定的社会循环时,决定性的变化就会发生了”。⑥知识分子在获得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的同时,逐渐凝结成一股改革的力量。近十年来,知识分子在各大刊物及互联网上对于中国社会改革问题的探讨,尤为突出的显示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知识分子形象。
  二、以《新京报》名家评论精选为例,探讨中国报纸评论现状
  (一)《新京报》简介及名家评论概况
  《新京报》是《光明日报》主管、《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两大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综合类大型城市日报,于2003年11月11日正式创刊,是中国首家获正式批准的跨地区联合办报试点,也是中国首家股份制结构的时政类报纸。《新京报》日均出版88版,周五112版,是目前北京地区版数最多、信息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新京报》自办发行,以征订和零售为主要发行渠道。成立至今,发行量持续增长,目前日均发行54.3万份,是一份密集覆盖北京市场,并得到主流人群喜爱的新型时政类日报。⑦
  《新京报》在创刊初始就确定了评论版,报纸编辑对“评论版”的定义概括为四个字“观点新闻”。⑧《新京报》在创刊伊始就开设了整整两版的社论、来信、时评和专栏,后来又增设了经济和娱乐评论,全新的评论风格引领了报纸评论的新格局。
  (二)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框架分析法做一分析,了解以《新京报》为代表的国内报纸评论,如何透过框架,并由突出哪些框架来建构整个评论。本研究所提问题如下:
  问题一:分析2005-2007年《新京报》名家评论数量及类型,了解其所呈现的议题框架有何变化?
  问题二:比较《新京报》名家评论所呈现的评论议题框架,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改革问题是否有异同?与百姓关注的议题是否有异同?及其偏重面向有何差异?
  1、研究样本选取
  虽然《新京报》成立时间较短,但是影响比较大,所刊登的名家评论员身份特殊,基本上可以涵盖中国知识分子精英阶层的学者专家。所以样本选取以2005年至2007年,在这三年中只选取收录在《新评论――新京报名家评论精选》中的文本进行分析,共计44位评论员,231则样本数。
  2、资料分析
  (1)中国社会转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一直是新闻关注的焦点。
  1986-1996是中国商品市场改革急剧发展的十年。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有关迅猛的市场化和资本主义化的进程却很少提及。中共中央组织部于2001年发布的一个调查报告披露了改革时代的主要冲突来源(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部课题组,2001)。⑨报告中列举了中国改革突出的几大问题:贫富差距及其带来的冲突、效率及就业间的矛盾、政府官员与公众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挑战等方面。
  (2)社会中,中间阶层和贫困阶层对于关注的社会议题
  在2007年两会前后,百姓关注的十大议题则为农村金融;民生四大难点问题: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反腐;公共财政;社会保障;资本市场;外汇储备体制改革;环保、减排、节能。⑩
  3、样本分析
  根据社会转型中突出的问题和百姓关注的议题,本文将评论的类型分为以下十项,贫富差距、效率与就业、政府与公众的矛盾、国家意识形态的挑战、环境问题、教育、法律公平与正义、医疗卫生、文化及其他。
  不难看出,报纸评论对于百姓关注的议题关注度较高,特别是文化方面的评论比较多。其中,关于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评论达到文化类评论总数的四分之一,2005年5篇,2006年17篇,2007年8篇。这与知识分子在积极引进西方思想上所做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
  而对于社会转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报纸评论涉及的不多。这也是知识分子自身的身份定位决定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文在叙述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就指出,只有当一个社会接近灭亡的时候,社会意识形态才能被生存在其中的人所真正的理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是符合社会发展历史的,所以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意识形态中存在的问题所涉及的还不是很多,更多的是从自身阶层的角度出发,将着眼点放在中间阶层和底层人的需求上。
  
  参考文献
  ①③④⑥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商务印书馆
  ②⑤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155-178、312
  ⑦《新京报简介》,http://news.省略/c/2007-08-27/09571375189
  3.shtml
  ⑧新京报编著:《新评论――新京报名家评论精选第四辑》[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 序
  ⑨唐文芳:《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45
  ⑩《2007两会前瞻:百姓关心的十大热点问题解读》,http://www.省略
  /3/2007-16/16420045585.html
   (作者: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