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财经报道的创新问题,分析了调查性财经报道兴起的原因及其意义,并提出了一些创新调查性报道的方法与技巧。 【关键词】财经报道 调查性报道 创新
近两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以追踪上市公司事件、调查资本市场内幕的调查性新闻报道逐渐兴起,这其中不仅包括正面宣传,更多的是对内幕事件的揭露。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新兴加转轨”的时期,调查性财经新闻报道的涌现对拓展财经新闻报道范围,发挥舆论监督有着重要作用,得到了众多专业人士的认可。
调查性新闻报道,首先我们耳熟能详的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节目,作为国内调查性报道的典范,这两档节目在国内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然而,《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的题材多选择国内外重大事件或者受百姓关注的社会新闻事件,针对资本市场的选题是少之又少,因此,如何创新思路,增加财经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调查性财经新闻报道兴起的原因
1、调查性报道是保障投资者知情权的重要途径
证券市场对媒体的信息披露一直以来有着严格的要求,因为每一条信息都可能造成市场的波动,从而牵涉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同时,在实际生活中,由于资本市场各参与方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信息不对称”现象时有发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造成了股市虚假信息、小道消息满天飞,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而代表着主流媒体的省级电视台加大调查性新闻报道的力度,一方面可以正视听,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为人们投资提供重要的依据,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2、开展调查性报道符合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我国证券市场脱胎于计划经济,国有股、法人股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随着大小非的陆续解禁,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国有股、法人股的动向往往直接影响到了股价,这其中,由于大股东直接参与到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体现“三公”原则的信息披露往往不及时,或者提前泄漏。2010年7月,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提出,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资本市场的舆论监督,与此同时,今年是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二十周年,围绕监管决策、信息公开、舆论监督等出台了160余个文件,可见在资本市场,引导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非常重要。
在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证券市场,调查性报道是主要是“揭丑式”为主,尤其是在西方股市出现内部交易时,媒体往往会不惜投入人力物力,全程参与事件的调查报道,连片累牍地发掘鲜为人知的内幕,而在我国,近期国美电器控制权之争,“陈黄”两人的决裂而引发的一系列矛盾,众多媒体介入,体现了媒体参与的重要性和调查性报道的影响力。
3、财经类新闻的比重日益提高
调查性报道由于突破表面事实,重在对事实真相的发掘,是堪称“有责任感的记者们最为喜爱的工具”。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经济相关的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多,央视开通了财经频道,湖南卫视、宁厦卫视等投入了大量的时段,打造专业的财经频道,而在此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财经记者、编辑,他们具有金融、证券领域的专业知识,在报道中体现了客观、深入的精神和极强的社会责任感,采写出来的作品屡屡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当然,调查性报道的特点决定着采访、调查工作的艰辛,绝非一般的报道可比,如2009年中国证券市场十大典型案例中:“五粮液之虚假陈述案”,“董正青之内幕交易案”,“九发股份:破产案之民事赔偿案”等都是财经记者最先介入,并及时在媒体上刊登出重要的调查性报道,引起了监管层的高度重视。金融学家吴晓求去年曾对此作过这样的评价,“现在我们的金融证券专业媒体,记者队伍越来越成熟,出现了一批专家型的记者,遇到了重大问题,有着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观点,不迷信专家,不屈从于利益。”
二、财经调查性报道兴起的意义
1、促进了证券财经领域的健康发展
对于调查性报道的作用和意义,欧美新闻界有一种认识,就是在现代庞大的社会机构中,以揭露、报道重大问题著称的调查性报道,会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促成问题的解决,保持整个社会各机构的高效运转。如《华尔街日报》揭露的美国证券界的问题甚至比美国证监会揭露出的问题还多。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处在尚待规范的发展阶段,调查性报道对多种问题的揭露,无疑将会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一些建设性的,探究性的调查报道也必将引起监管层的关注,推进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成熟。
2、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方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转变过去粗放的经营方式,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节能环保产业已迫在眉捷,这给调查性报道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空间。2009年,有关多晶硅的生产见诸各大财经媒体,太阳能是新兴产业,原材料多晶硅的生产却高耗能高污染,通过媒体的报道,在国内引起了一场广泛的讨论,从而推动了这一产业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类似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如中国平安、各家上市银行在资本市场上屡屡融资的报道推进了融资制度的建设走向规范,对上市公司种种内幕的揭示加快了信息披露的完整等等,调查性报道的兴起已经成为舆论监督的有力工具,其意义也将在进一步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充分的显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造出健康并富有活力的氛围。
三、创新调查性报道的方法与技巧
1、拓宽报道的范围
近些年,我国财经新闻的报道在摸索中不断发展,以前人们对财经的认识比较狭隘,提到财经,认为它就是财政和金融两个方面的东西,是理论+数字+政策。而现在,人们对财经的认识越来越广,它不仅仅包涵财政、金融方面,还包括证券、投资理财、贸易等多个方面。拓宽报道的范围,首先要摒弃过去财经报道的理论化、数据化、专业化,把握观众的收视心理,报道出“适销对路”的财经新闻。事实证明,成功的调查性报道对媒体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产生的轰动效应可以让报道记者或所在的媒体声名鹊起,目前,在纸质媒体中,以调查性报道为主打的《财经》杂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从以往名不见经传到现在拥有举足轻重的市场份额,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2、突出指导性、追求深度
选题对财经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调查性财经新闻报道对选题的把握更要追求其深度,好的调查性报道必须是记者深入实际调查的结果,这就要求财经记者首先要统观全局,把报道的事件放到整个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引导受众了解全局,审时度势,站在更高层次上看问题。其次,要抓住那些在经济大潮中最鲜明、尖锐而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对最具代表性、最具指导意义的典型事物进行报道,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一定经济现象的本质,使观众能够对整个形势“窥一斑而知全豹”。
3、注重事件的故事性和服务性
事件报道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选择,每天发生的事件成千上万,只有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才有报道价值。调查性报道的深度是通过事例反映出来的本质来实现的,这就要求记者在调查中挖掘深度,要善于越过描述的层面,恰当运用分析方法,赋予财经报道以理性和思辩的特色,另外,还需要记者在采访中加强对事件的故事性描述,生动而富有情节,增强观众的收看心理。具体地说,调查性报道应该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新”,对经济领域的新动向、新成就、新现象、新时尚及时的深度挖掘。二是“精”,对层出不穷的各种经济现象,以调查和评论的双重优势,对经济活动中的具体题材深层次的挖掘。三是“灵”,发他人所未发,言他人所未言,并注重立论严谨,通俗畅达,四是“博”,调查性报道要更加注重观念的表达,能传递多种声音,广泛吸引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参与讨论。
4、财经新闻社会化和社会新闻经济化
为了解决电视类调查性报道中声画两张皮的现象,我们提出了“财经新闻社会化,社会新闻经济化”的原则。所谓“财经新闻社会化”,是指在采访财经新闻的过程中,更多地从百姓的视角看问题,发掘财经新闻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以通俗化的表现方式展现给观众;而所谓“社会新闻经济化”,主要是指注意在社会新闻中发掘其内在的经济因素,通过社会新闻事件体现其背后的经济现象。这种社会经济新闻既使新闻更具有可视性,也解决了社会新闻易流于肤浅,深度不够的问题。
四、调查性新闻报道避免“过犹不及”
提倡调查性新闻报道,我们绝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把一些社会新闻的手法照搬照用到财经新闻中,尤其不能向娱乐界一样补捉花边新闻。财经新闻,应该有一定的权威性,将国家政策以官方渠道通过新闻告诉给公众,避免为创新而“创新”。
首先是避免过度“炒作”。“炒新闻”现象近些年在一些电视台中盛行,这是一种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对热点的调查追踪,无疑需要触及一些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但对当今五花八门的热点,新闻采编人员一定要去伪存真地加以分析与甄别。
其次是避免超越现阶段的实际解决能力。毫无疑问,热点经济新闻往往正是需要我们及时解决的各类实际问题,但是在选择热点经济新闻题材时,还必须掂量它的现实可行性,否则对于一些虽属合理必要,但暂时不宜公开报道的热点问题进行超前调查报道,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容易促使矛盾激化,引来不安定的社会负面效应,因此,调查财经热点,“心要热、头要冷”。
第三是避免肤浅地追逐所谓的“热点”。现在许多财经记者在搞经济新闻热点时,单单是为了一些所谓的“社会轰动效应”,其实,真正上乘的热点经济新闻不仅能及时有效地吸引受众的目光,还可以对政策起到积极的重大的影响。
(作者单位:安徽电视台经济中心)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