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以其全球性、个人化、互动性等特性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网络时代的传播理念向“把关人”理论发起了严峻的挑战,“把关人”何去何从。本文从“把关人”角色的内涵出发,考察了在网络时代“把关人”向四种角色的嬗变。
【关键词】网络时代 把关人 嬗变
网络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人们在充分享受言论自由的时代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这充分自由所带来的各种困惑和烦恼:海量信息、恶意诽谤、无中生有的“新闻”、个人情绪的随意宣泄……以前这些都是偷偷摸摸的,现在却堂而皇之地发布,这究竟是怎么了?略一思考就不难发现,这是因为网络时代“把关人”角色发生了嬗变。
一、“把关人”角色的内涵
“把关人”理论是由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在1947年《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gatekeeping)一词。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作出决定。”他认为:“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这一观点一经提出就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后经怀特、麦克内利等众多学者的深入挖掘研究,最终成为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之一。
卢因所说的“守门人”也即是“把关人”,他们决定着信息是否最终流向读者,这在以线型传播模式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媒体清晰可见。在传统媒体中的传播流程是:
信息→职业传播者(把关人)→大众传媒→受众
从以上的传播模式中,可看出“把关人”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具体来说,在传统媒体里,“把关人”是指编辑和记者两大类。记者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判断,决定哪些社会信息有机会被作为素材采集回来,交给编辑梳理、加工和最后发布;然后进入第二道程序,即编辑们直接面对林林总总的新闻素材,从中选择、过滤出符合新闻价值、宣传价值的信息对外发布,使之与受众见面,完成整个传播过程。在这里,“把关人”理论得到了充分体现,作为新闻从业人员的编辑记者均受到过教育或培训因而谙熟国家的宣传纪律和政策,对新闻信息把关较好。美国学者布里德的力作《编辑部的社会控制》所述,整个编辑部是一张巨大的网,部里的每个人只是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其实,与整个政治经济权力相比,编辑部也只是政治经济这张大网上的一个小结点而已。
现在问题变得更清楚了,所谓“把关人”,不是个体概念,而是一个集体,把关只是媒介体制授权于它的一种权力。但现在,网络媒体行驶在一条信息高速公路上,与传统媒体运行相比,这是一条缺乏交通规则,缺少管理人员的信息快车道。“把关人”角色扑朔迷离起来。
二、网络时代,“把关人”下岗了?
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这是因为网络传播从本质上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交互式的传播方式。在网上,受众不再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端,而是可以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信息内容并且能够同时进行信息发布,扮演传播者的角色。我们首先来看一下网络的传播流程:
网络受众(传播者)←→网络←→受众(网络受众)
从中可以看出,在网络时代,传播再也不是线性,而是首尾相衔接的一个圆圈。“把关人”到哪里去了呢?传统媒体时代传播者就是“把关人”,在网络中传播者同时也是受众,也即受众成了“把关人”(为便于与传统媒体里的“把关人”相区别,我们把这类网络上的信息传播者叫“网络把关人”)。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网络成了一个“无红灯”、“无警察”、“无路障”的超级信息高迅公路,任何网民,只要他高兴,就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
据中国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0年中国网络最新调查报告表明,截止2010年7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手机网民达到2.77亿。这就是说,从理论上讲,至少有4亿多人可以在网上自由发布信息,他们都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话语权,多多少少地行使着“把关人”的权力。而且这一数字还在飚升。到目前为止,我国新闻从业人员大约为50万。4亿比50万,人数的增多使以前处于垄断地位的“把关人”地位边缘化,而以前的边缘人成了新闻信息的“把关人”了。面对这种现实,难怪有学者惊呼:“把关人”要下岗了!
三、网络中形形色色的“把关人”
如果由于网络的来临,就认为“把关人”这一角色会趋于消失,这多少有点武断。实际是在网络时代下,“把关人”正在向四种角色的嬗变
1、职业“把关人”。专业新闻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千龙新闻网、四川在线等,这些网站的一个共同点是几乎都以传统媒体作背景。它们都具有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拥有丰富的新闻资源――人才、经验、设施等硬件和软件。最初传统媒体纷纷上网之时,这些新闻网站上的内容差不多都有是原来媒体的翻版,没有多少创新。随着专业新闻网站的逐步成熟,现在这些网站都大为改观,只需打开上述网站与它们依赖的传统媒介比较一下,就会发现,网上的内容丰富,时效性强。这类网站实际上是传统媒体在网络上的延伸,因此同它的母媒体一样,它们天然就具有新闻与信息和采访和发布权。它们是网络中严格意义上的“正统把关人”。
2、二级“把关人”。现在有许多网民想了解新闻时事就上几大商业网站上去浏览,并且已养习惯,这足见商业网站的巨大吸引力。在我国,商业网站大规模提供新闻类信息服务始于1998年“网络门户”概念的提出,众多商业网站在激烈竞争中为问鼎门户,纷纷增大新闻类信息的提供,开设新闻频道,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但直到现在,我国的商业网站也仅仅获得了发布新闻的权力,这一点只需看看商业网站的新闻,几乎大多来自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传统媒体网站,特别对于政治时事等硬性新闻莫不如此。有研究者指出,这会使商业网站难免陷入两难境地,既不能怠慢网民,也不能违被相关政策法规,因此几乎所有商业网站都采取了“强化编辑力量,弱化记者队伍”的政策,这一方面是接受规定动作无奈,一方面是借鸡下蛋、借船出海的策略。同时应看到,面对日益凸现的网络霸权,国家将会在政策上给商业网站以一定的倾斜;加之商业网站自身技术和资金的优势,商业网站必定不愿意久居他人篱下,做个二道贩子。当然,在商业网站里,也有网站管理人员,包括网站上层的CEO、主编、策划总监、具体执行人层如网络管理员、BBS管理员、交互平台管理员、版主等。但就目前来说,商业网站只是新闻信息的“二级把关人”。
3、影子“把关人”。网民上网发布信息是网络给“把关人”理论带来的最主要的挑战。网络技术的个人化、交互性使得个人第一次有了在大众媒体上自由发布新闻信息的权力。但尽管网民人数众多,而且还在飞速攀升,他们在网络上的声音还是很弱小。根据CNNIC2010年的最新报告,中国目前4.2亿网民上网主要为获取信息的占78.5%,居上网目的的第2位,仅次于网络娱乐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有约八成的网民还是以受众的身份上网的。CNNIC没有统计4.2亿网民中有多少人上网主要是为发布新闻和信息,但可以预计的是,人一旦获得话语权,岂有不用之理,于是CNNIC的报告中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是:即时通信72.4%、电子邮件56.5%、博客55.1%、网络社交50.1%、论坛/BBS30.5%。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所谓网络时代网民们享有完全的自由,也只不过是在BBS、聊天室、博客、电子邮箱等网络提供的服务上可以发布自己的言论想法罢了,从未见过有网民个人把自己的观点发布到新华网、新浪网的新闻上去过。因此,他们只是网络上部分信息的“影子把关人”。
4、最终“把关人”。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预言的“地球村”随着网络的出现而到来了,但他不是政治家,没有指明谁是这个“村子”的管理者。网络的全球性让各个国家的行政“把关”变得无能为力,对于自己国内的网站可以通过立法来控制,但对国外的就只有望洋兴叹了。就是针对国内,人数众多,流动匿名的网民也叫人防不胜防。对此,我国学者建议:“技术上产生的漏洞,最终也只有从技术上来控制,”就目前来看,一方面,政府为互联网络的运行和发展制定了法规、开辟了空间;另一方面,政府针对网络中传播的信息也做出了限制,并且通过相关部门对于网络进行或强制进行监督和管理。由此看来,政府是网络时代的“最终把关人”。
在网络时代,“把关人”并没有消失,虽然在一定情况下“把关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其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但他们仍然是我们获得权威信息,真实新闻的重要来源。■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 著:《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②张国良 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③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EB].2010
④[美]尼葛洛庞帝 著,胡泳 等译:《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7
(作者:杨晓强,成都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廖俊清,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