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副刊“情感讲述”专栏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楚天都市报新闻热线

  【摘要】情感类栏目一直是都市报纸副刊强力打造的重点,一般以普通百姓口述自己生活中的情感遭遇,由记者聆听记录的方式刊登。本文采集了《楚天都市报》2009年9月1日至25日共25个样本着重分析“情感讲述”中的女性形象,并依据女性主义的观点和文化角度做出理论分析。
  【关键词】《楚天都市报》 情感讲述 女性形象
  
  近年来,女性主义一直是后现代主义学者关注的焦点。几百年来女性主义批判学者为了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权力不懈地努力斗争,但在现实生活中女性仍然没有摆脱弱势地位。因此对大众媒介报道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有重要的意义。
  情感类专栏一直是报纸副刊的“宠儿”,一般以普通百姓口述生活中的情感遭遇,由记者聆听记录的方式刊登。《楚天都市报》的“情感讲述”专栏就属此类,里面多涉及女性角色。本文选取2009年9月1日至25日共25个样
  本,分析女性担任的角色以及产生原因。
  
  一、“情感讲述”中的女性角色
  
  “情感讲述”中涉及的女性角色分为四种:女性讲述者本身,女性被讲述者,男性讲述者口中的女性,评论员笔下的女性。
  1、女性讲述者本身
  此类女性在样本中占多数,一般是女性作为受害者对记者讲述自己的情感挫折或者失败经历。虽然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但都以分手或离婚告终。样本中只有两个是美满结局,这种比例说明了报纸的倾向。而故事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第三者插足造成恋情或婚姻的失败;另一类是两人因为现实原因,出现矛盾冲突导致分手的。讲述者一般都是被玩弄情感或者境遇悲惨,带着无奈、悲愤的情绪将自己的伤痛暴光于所有人的视线之下,以控诉者的身份对男人寻求外遇的行为或大加痛斥,或自行疗伤,较易获得大众同情。
  2、女性被讲述者
  该类女性一般以“小三”形象出现,年轻貌美,是造成别人家庭破裂的导火索,或加速别人恋情终结的催化剂。总之,这类女性形象以负面为主,作为社会谴责的对象介入到讲述者的生活当中,“情妇”、“二奶”是她们的代名词。虽然她们不乏善良的一面,但人们始终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情感讲述”中的女性被讲述者一般是从中作梗、破坏别人生活的“坏女人”,是道德失范、违反社会伦常的一类人,正是女性在情感生活中丧失理性,背叛家庭背叛伴侣的典型代表。
  3、男性讲述者口中的女性
  此类女性一般是男性讲述者口中的女主角,这类故事是男性受到女性的打击或伤害,最终情感走向终结。样本中男性讲述者口中的女性分为两类:一类是感情出轨,叛变情侣或婚姻;另一类是性格有缺陷,让男主角苦不堪言。只有一篇是男女恩爱,修成正果的美好故事。
  总之,此类男性口中的女性一般是家庭的“定时炸弹”,对家庭和睦构成威胁,多为负面形象,做出负面行为。
  4、评论员笔下的女性
  《楚天都市报》“情感讲述”在故事结束后设有“记者手记”和“讲述BBS”,由记者和一般大众对故事中的行为做出评价或者讲述自己的体会。这里分为两部分:记者笔下的女性形象和普通大众看待的女性形象。记者一般是在听完男(女)主人公讲述完以后,在报纸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一般会客观分析女性为什么出轨,为什么感情逐渐淡漠,然后提出情感受伤害的女性或男性应该怎么做。他们一般站在女性角度思考问题,所以分析更加合理,并且提出对女性的新期盼。
  而普通大众在“讲述BBS”中对女性形象的描述多持同情态度,他们一般就事论事,同情怜悯在情感中受伤害的女性,并且以鼓励性的话语赋予对女性的新期待。
  
  二、原因分析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情感讲述”中的女性形象多为负面,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诚然与消费文化盛行,人们喜欢情感类的谈资有关,但更多的应该考虑女性主义本身的问题。
  1、女性一直作为男性的“他者”
  文化领域的“他者”、“他性”概念是指人们将一个人、一个群体或一种制度定义为他者,是将他们置于人们所认定的自己所属的常态或惯例的体系之外。有“他者”的地方,必然存在二元对立,而“他者”则是二元对立中处于弱势的一方,作出所谓的“他者”划分的都是处于强势的一方。从性别上来说,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是“他者”。①女性主义中的“他者”是为了描述女性的真实地位和现实状况,即现代生活中的女性并不是实实在在的女性,而是父权制社会下的附属品,女性始终是“被看者”,女性自我表演往往依据男性的眼光。法国著名学者波伏娃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女人不是天生的,她是被男性塑造的”,意思是说当女人作为一个人而言时,她被置于一种客体的位置,是男性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塑造出来的。
  基于女性主义理论观点,学者曾提出“象征性歼灭”的观点,即大众传媒在生产文化产品时,出现了忽略、忽视、排除、排斥和鄙视女性利益的现象。著名学者塔什曼提出:“如果事物不以确定的方式呈现出来,那么就意味着它被象征性歼灭或谴责、侵蚀或缺席”。在“情感讲述”中,女性要么作为情感的受害者,即以被同情的对象出现,要么作为破坏别人的“小三”形象出现。而这明显偏离社会现实,社会中的和谐家庭占大多数,女性作为男性的另一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始终以“受伤”的姿态出现,“情感讲述”以夸大的形式再现女性的感情经历,严重偏离了社会真实。
  大多数媒介报道存在“性别固定角色定型”,即女性一般以三种类型出现:一是男人的妻子,二是孩子的母亲,三是家庭的主妇,把女性当成向男性推销商品的性对象,没有独立性,由媒介告之如何做一个完美的女人,等于告诉女人如何做一个附属品。在“情感讲述”中,女性一般是男性的妻子或者家庭的主妇,完全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真实情况,现代女性有独立的观念,可以自主的安排生活、驾驭生活,并不是男性的客体,这样选择感情故事有失偏颇。
  2、快餐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影响
  在当今媒介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众文化日益中心化,为了满足大众的各方面需求,媒体利用各种策略迎合受众。由于人是感性动物,易形成共鸣,所以情感类栏目一直备受青睐。现代人生活节奏快,读报也喜读低级粗俗缺乏深度的内容,所以为了盈利,报纸不断开辟这些迎合趣味的专栏。但是现在报纸在推销这种快餐文化时,“一直采用的是西方媒介文化市场中的私营俗报屡试不爽的经典消费策略,即所谓的“夸张的寻常化”,也就是在文化传播中对一些人或事进行非理性化的大肆炒作。”②“情感讲述”专栏中多选择女性作为情感主角,这符合人们认为女性在情感中易受伤害的观念。编辑在赋予女性弱势地位的同时也为激起读者的共鸣,吸引他们读下去。
  “情感讲述”选择的女性多为武汉本地或在此居住的女性,形象如此也与武汉的“市井文化”有关。“几百年码头历史的浸润使武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江湖气息浓厚,流动性强,既包含有热心快肠、粗直憨朴的朴素人生哲学,又简单、粗暴、蛮横、粗鄙低俗的码头文化。也许是受武汉总体文化格局的影响,许多武汉作家即使进入都市也总是喜好对都市生活作细密的铺陈和平面的描绘,少有对都市中人性的深层审视和对城市文化的深层表现,有形而上的理性深度不够的陈弊。”③当然对于媒体报道的记者而言亦是如此,“情感讲述”记者受到本地市井文化的影响,选择的情感故事多是茶足饭后的谈资而非整个社会的典型形象,他们注重百姓日常生活的情感细节描绘,却没站在统筹的高度观察世间百态,所以选择的故事、描绘的女性较狭隘,不具有普遍意义。
  
  结语
  针对《楚天都市报》“情感讲述”中女性形象分析出现的问题,我认为可以将报道的视野再放大一点,不能只聚焦于一点,应该有整体的观念,各个阶层的妇女形象都应该表现出来。另外,不能将视点局限于女性的私人感情,应逐渐将女性拉入公共领域当中,使其作为社会的主体人员,进一步介入到公共话题当中。
  虽然在现实中实施还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例如读者的需求,改变社会性别歧视等等。但是我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分析,使媒体意识到报道中不应出现过多的偏移,通过改进使报纸既有可读性又有能读性,使女性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并在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①王晓路 等:《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24-325
  ②刘九洲,《快餐文化的消费策略:“夸张的寻常化”――对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批判性研究》,《汉江论坛》,2004(4)
  ③卢轶婷,《乡村情感与市井故事――从文化背景反思武汉都市文学的缺失》,《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8)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新闻学09级硕士研究生)
  实习编辑:王雨燕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