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言人如何应对记者 [试论网络传播环境下新闻发言人与记者的关系]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公民媒介素养的提高,使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发生变化,并催生了网络新闻发言人这一特殊形态。本文试分析网络传播环境下,新闻发言人与媒体记者博弈机制的变化,揭示这种沟通机制网络化背后信息传播环境的日益开放。
  【关键词】网络新闻发言人 记者 博弈
  
  新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网络社情民意的涌动使得公众直接接触新闻源获取第一手信息的欲望更为强烈,在此之下网络新闻发言人这一新形式应运而生。“所谓网络新闻发言人,指同级党委、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利用网络平台公开党务、政务信息,也包括各类社会组织在互联网上对相关信息的发布。”①“2009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政协委员施杰首次向政府提议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7月初云南省委宣传部明确提出将在各级政府部门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9月1日,贵阳市政府宣布正式启动网络新闻发言人工作。”②]新闻发言人与记者各自代表着不同机构的利益,两者的博弈不可避免。但在网络这个虚拟平台,双方博弈呈现出新媒体的时代特点,较之于传统的博弈关系发生了诸多改变。
  
  一、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创新
  
  传统新闻发言人通过新闻发布会这个实体平台,在政府、组织和媒体之间架起一座信息沟通的桥梁,媒体记者作为公众知情权的代表,通过现场提问的形式从政府部门处获取信息,而后将信息转化为文字、音频或者视频的形式,发出相关报道。而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因其信息载体的特殊性,体现了诸多新的特点:
  1、新闻发言人与记者的交流形式不断丰富
  传统的新闻发布会是在某个事先安排的地点,邀请媒体记者前来,就某个议题向全社会发布相关信息。通常在发言人发言之后,设置一个回答记者提问环节,旨在更进一步的沟通,增强记者对于整个新闻事件的理解以及对背景资料的掌握。网络新闻发言人作为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上各类社会组织相关信息的发布者与回应者,其与记者的交流形式突破了以往面对面式的你问我答,而是采用多媒体手段,文字、图片或者音视频等各种形式均成为双方沟通信息的工具。
  2、新闻发言人与记者间“信息不对称”现象得到改善
  我国的新闻发布会历来采取政府发布、媒体报道的单向传播形式, 逐渐陷入了政府给什么,媒体报什么的“尴尬境地”。而官方信息披露的范围有限, 内容较单一。这种单纯由政府发出“声音”的发布形式, 使得媒体沦为官方的“传声筒”,从而造成信息输出终端的公众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而互联网时代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被完全打破,各个网络论坛、贴吧等成为海量信息的来源,舆论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对于政府发布的信息,记者可以进行多方佐证,而不是盲目地跟进报道。去年2月国家统计局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一组数据,其中称2009年 “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5%”,数字一公布便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诸多媒体记者对官方提出“问询”,试想若没有网络媒体的支持,记者将再一次扮演“传声筒”的角色。
  3、新闻发言人与记者之间信息共享领域拓宽
  从新闻发布的形式来看, 我国传统的新闻发布, 主要包括政府机构主动的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吹风会等,其中又以政府举办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为主。新闻发布会的内容多为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新闻,或者是某个突发性事件发生时政府的危机公关,体现着一贯的“宏大叙事”特点。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新闻发言人与记者之间的信息传播领域拓展到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甚至使一些原本无法进入大众传播渠道的非新闻信息,得以通过网络这一足以承载海量信息的平台适度传播。网络时代,只要是关乎于公众利益,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信息均应成为记者的报道对象。
  
  二、网络生态下双方博弈的新景观
  
  对于新闻发言人与媒体记者的关系,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曾经有一个经典的表述:“记者既不是你的学生,也不是你的下属,不是你的敌人,也不是你的朋友,他是你的挑战者”。既然是“挑战者”,意味着两者之间必定存在冲突之处。“而博弈产生的前提就是冲突,它是一个出招和拆招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进行是在信息不明朗,存在隐含信息的时候才会发生。”③一方是新闻发言人站在政府、组织立场极力规避有损自身利益的信息,另一方则是新闻记者秉持着“人咬狗才是新闻”的新闻价值标准,以自身的专业智慧向发言人“频频发难”。博弈双方角色划分十分清晰。但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赋予发言人和记者一个全新的角色―网民。在角色的转变上,无论是发言人亦或是记者在双方博弈中都呈现了新的面貌。
  1、从“网民记者”到“公民记者”
  网络发言人的职责在于以互联网为平台,对外发布部门的网络新闻和其他相关信息,采用发帖及跟帖等多种形式,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解答或回复。“传统新闻发布会上‘新闻源’面对一批记者发布新闻,又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发布新闻,记者面临着一个竞争的问题,要有很强的竞争意识,把握提问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④网络时代的记者面对网络新闻发言人发布的相关信息,一方面延续传统做法,以职业记者的身份前往信息发布机构进行跟进采访,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普通的匿名网民身份借助网络平台与新闻发言人在线沟通,通过发帖、回复进行互动交流,从而进一步挖掘到有价值的信息。这种新闻发言人与记者的潜在博弈是互联网时代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特殊产物。
  网络新闻发言制度促进了一个特殊群体的诞生――“公民记者”。公民记者掌握着互联网传播技术,作为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他们以网络发帖等形式与政府网络发言人进行交流,获取相关信息,站在维护公众利益的立场,以普通网民的身份从事着专业记者的采访、编辑工作。尽管公民记者不能被称作为严格意义上“记者”,但这个群体与传统记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甚至可以为传统媒体设置某些议程。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扩大了“记者”的概念,增强了记者这一方的博弈力量。
   2、从实体空间到虚拟平台
  新闻发言人由传统新闻发布会这个实体平台走向网络虚拟世界,扮演了发言人与网民的双重角色。一方面褪去了以往的官样色彩,网络新闻发言人既是政府的代言人,也是民众心声的传达者,它面对的不再是少数新闻媒体,而是广大社会公众,因此工作具有空前的开放性。与此同时,失去举办传统新闻发布会的“仪式”,没有发布场地、没有纸质的新闻通稿、没有在聚光灯下媒体记者与信息发布者面对面的交流,网络发言人的权威性较之传统新闻发言人明显弱化。此外,虚拟社区中匿名的发言人还面临着身份被冒用的危险,因此公信力受到挑战。
  传统新闻发言人,虽然已经实现了从完全不定期的信息发布到定期与非定期相结合的信息发布,甚至做到了突发事件信息的迅速跟进,但毕竟很难实现相关信息的随时发布与实时反馈,而网络发言人在线工作的特点可以说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状况,信息的传播时效明显提高甚至做到与事件实时同步,这对于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网络在线发帖、回复的形式,使得发言人者、网民交流的界限被打破,特别是网民群体鱼龙混杂,新闻发言人可能遭遇尖锐的批评和质疑,甚至是人身攻击,因此这对于网络发言人的个人素质提出了很大挑战。复杂的网络环境下,网络新闻发言人切忌凭借政府代言人的身份发表个人观点,坚决杜绝情绪性发言,面对质疑之声,不能简单地以删帖、审查来应对,更不能与网民打“口水战”。
  
  三、由“合作中博弈”走向“博弈中合作”
  
  新闻发言人制度为媒体提供了与政府对话的机制,发言人和媒体记者之间的博弈关系不言而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建明教授称“在这种博弈中,信息透明和信息控制和谐地统一,最终达到的是双赢。”⑤因此,新闻发言人与新闻记者存在着博弈与合作的双重关系。如果说以往双方是基于合作的目标下展开博弈的话,网络媒体时代这种博弈则被无限夸大,并在激烈的对峙中实现合作。
  新闻发言人与记者各自代表着不同机构的利益,新闻发言人站在政府、组织的立场,对信息发布的时机、发布的范围进行有效控制,试图传播对己有利的信息,规避有损自身形象的信息。作为媒体代表的新闻记者则放眼于整个社会,具有质疑政府发言的意识和监督政府行为的社会功能,而发言人则解释和维护政府利益。两者的“对峙”可见一斑。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布,并于2008年5月1日正式实施,政府各部委新闻发言人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这完全可以看做是媒体多年来与政府博弈的结果。但要知道,新闻发言人与记者的博弈并不意味着两者是完全是敌我关系,博弈的结果并不是一方的完全胜利或者另一方的彻底失败。网络媒体新兴之前,记者完全沦为新闻发言人“御用工具”的现象屡见不鲜。此外,发言人与记者的博弈总是建立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双方共存于新闻传播的实践中,均以传播新的信息为目的。只是在传播过程中,发言人和记者处于不同的环节,一个提供新闻的来源,一个负责将新闻以大众传播的方式传递给受众,相互配合、互相依赖才能完成政府信息的大众传播过程。因此,以往新闻发言人与记者是在合作中博弈,博弈的态势也并不是那么明朗和激烈。
  
  参考文献
  ①李文明、吕福玉,《网络发言人初探》,《现代视听》,2010(7)
  ②彭广林,《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优越性与隐忧―基于与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比较》,《学术论坛》,2010(2)
  ③陈力丹,《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15
  ④蓝鸿文,《新闻采访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325
  ⑤刘建明,《新闻发言人与记者的博弈难以避免》,《新闻与写作》,2005(12)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