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杭州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一侧是烟雨迷蒙中的西湖,另一侧是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氛围的民国时期建筑,拐一个弯,走一段小坡,便是街区僻静一角的连横纪念馆。 连横,字武公,号雅堂,又号剑花,台湾省台南人,祖籍福建漳州龙溪县,著名的台湾历史学家。1908年。连横耗时10年,搜集有关台湾的中外文献、档案、传闻,经过反复鉴别、筛选,仿照司马迁《史记》的体例,撰写成我国第一部台湾史籍《台湾通史》,全书上、中、下三册于1919年在台湾出版。连横在《台湾通史》自序中写道:“古人有言,国可灭,而史不可灭”,激励台湾同胞抗日热情。《台湾通史》出版后,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称赞其“民族精神之附,为必传之作”。
1926年春,连横夫妇来到杭州,寓居于葛岭山脚下的玛瑙寺内。据连横的儿子连震东回忆,父亲连横对杭州的人文古迹相当了解。父母曾带他游览于六桥三竺之间,每到一处,连横总要为他讲解其中的历史文化。居住在玛瑙寺内,连横还利用闲暇编辑完成了他的一部诗集《宁南诗草》。1926年秋天,时值北伐军在广州举行北伐誓师。当时已经投靠军阀孙传芳的浙江省长夏超,又决定脱离孙传芳响应北伐。1927年初。连横带着家眷匆匆离开杭州,返回台湾。近10年后,连横随独子连震东定居大陆。1936年春天,连横罹患肝癌,病逝于上海、享年59岁。连横生前虽然明确表达了“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的愿望,但遗憾的是他的这一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
2006年4月,连战初访杭州,随团采访的记者将其祖父连横曾寓居杭州玛瑙寺这段往事讲给他听。连战说,隐约知道这段往事,但并不知道玛瑙寺在何处。当连战得知玛瑙寺就在其下榻的酒店附近时,当即改变行程前往探访,并提出与杭州合作将已有千年历史的玛瑙寺改建成两岸文化交流场所的设想。经过两年多的筹备规划,2008年12月18日,纪念馆举行揭牌仪式,命名为“连横纪念馆?台湾文化展”。展馆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与台湾财团法人“国政研究基金会”共同策划、布置,在玛瑙寺原有房屋中设立展厅。这也成为祖国大陆首个长期以展出台湾历史、文化史料为主体的纪念馆。
连横纪念馆占地面积9139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目前共设有7个展厅及一个特展厅、包括台湾自然环境厅、台湾历史文化厅、台湾现代工艺厅、台湾传统工艺厅、台湾人物志厅、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厅及连横先生事迹厅。全馆展品528件,几乎全部来自宝岛台湾。
纪念馆所在的玛瑙寺兴建于五代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曾于2004年参照《清代园林图录》中的玛瑙寺图,修复一亭、一阁、廊宇和后山门,千余年积淀下来的书卷气息和传统馨香、也让如今的连横纪念馆更具韵味。连横先生事迹厅就坐落在玛瑙寺大殿遗址后面,这里是连横纪念馆的精华所在,也是两岸游客慕名而来必细细参观的展厅之一。1926年至1927年间,连横夫妇在玛瑙寺寓居,其间留下不少赞美杭州、西湖、孤山(玛瑙寺所在地)的诗作游记,诗集《宁南诗草》就是在寓居玛瑙寺时所作。展厅介绍了连横生平事迹、文学与史学造诣及连氏后人连震东和连战的事迹,并收集展示了大量连横的亲笔手稿、文学作品,及各种版本的《台湾通史》全册。如今连氏后人几乎每年都会到此参访,并为纪念馆下一步规划提供建议与帮助。
原汁原味的台湾展品、系统翔实的台湾历史文化介绍以及以连横为代表的台籍先贤。在日据时代下的台湾弘扬中华文化的史迹展示,无疑让人感受着一股浓烈的“台湾味”。在连横纪念馆中的台湾现代工艺厅,展示了台湾当代工艺名家之作。包括陶器、瓷器、木雕、皮雕、纸塑、玻璃、竹艺。件件设计独具匠心、技艺精湛。与之对应的台湾传统工艺厅,上下两层,展示台湾独特的竹编、草编、木雕,以及台湾著名的鹿港纸灯笼和美浓油纸伞等独具台湾乡土色彩的工艺作品。馆中还有台湾自然环境厅、台湾历史文化厅,丰富全面的展示,也让不少到访杭州的台湾游客,惊讶大陆竟然有如此丰富的台湾文化展览。
连横纪念馆开馆至今,一年多的时间,已接待中外游客10万余人。如今连横纪念馆已是两岸游客到访西湖必游的景点之一,更是两岸人民共同“阅览”台湾的窗口。经过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与台湾财团法人“国政研究基金会”的商讨纪念馆将增设第二期展览,二期规划拟定分为两大功能:图书、雕塑和台湾美食、工艺品销售。目前,二期陈设装修工程施工已展开,由台湾运过来的600多册图书也已存放于纪念馆内,这些图书包括台湾人文风情、历史文献等珍贵资料。未来将规划为学者研究和民众借阅两大功能。
章太炎与连横的海峡之缘
章太炎,名炳麟,浙江余杭人,著名国学大师,培养了鲁迅、吴承仕、钱玄同、朱希祖等一大批著名学者,鲁迅评价其为“有学问的革命家”。连横是台湾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是与郑成功、刘铭传、丘逢甲齐名的台湾四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祖父。章太炎、连横在儒学、历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古籍整理、新闻编辑等领域都有精深造诣,都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章太炎故居中的正厅名为“扶雅堂”。也许与连横(号雅堂)之名只是一种巧合,不过也很有几分耐人寻味的意味:暗合两人之间彼此扶助之意。章太炎曾经是“台湾旅客”,在台湾停留了半年:连横曾经在厦门办报,并用两年多的时间游历祖国大陆,终老于上海,与章太炎同年同月(1936年6月)去世。他们一生情谊深厚,也结下了跨越海峡的不解之缘。
台湾天下远见出版社出版的《遇见百分百的连战》第一章即开门见山写道:“一踏入连战家的大门,向前直视,有两幅字映入眼帘”,“一幅写着‘蓑墙葺屋小于巢,胡地平居渐二毛,松柏岂容生部娄,年年重九不登高’,题字是‘书赠雅堂先生’,署名则是章炳麟。”还有一幅是国民党元老张继赠给连横之子连震东的题诗。“这两幅字都是连战与父亲连震东历经上海、西安、重庆再带回台湾,今日挂在连战家客厅的重要位置。”说起章太炎的这幅题字,就不能不提到章太炎与连横之间跨越海峡的情谊了。
那是1913年至1916年,章太炎被袁世凯软禁于北京的龙泉寺和钱粮胡同。正在祖国大陆游历的连横,不惧株连之祸。多次前往章太炎软禁的住所拜会。诚心向他求教。在章太炎危难之际,连横不顾个人安危前来拜访,无疑给孤寂、苦闷、悲愤中的章太炎莫大的安慰和激励。章太炎对连横的品德、才华也十分赏识,惊喜于结识人生知己,备感振奋,恢复了往日的神采。当连横即将离京向章太炎辞别时,取出空白的条幅请他题字。章太炎欣然应允,在条幅上挥笔题诗一首,这就是前文所说的那幅题字。连横十分看重章太炎的这首赠诗,他在《大陆游记》中曾经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探析中国衰弱的根源。以小小土丘(即章太炎题诗中的“部娄”)不能生长良木为例比喻人们的道德修养和政府建设的问题,想必是受到了章太炎这首题诗的影响。事隔多年以后,连横对这次危难中的相聚依然念念不忘,他在自己主编的《台湾诗荟》第13号上辑录《太炎诗录》,并亲自撰写跋语,在深情地回忆了那次北京聚会以后写道:“中原?扰,大道晦冥,愿先生善保玉体。俾寿而康,以发扬文运,此则不含?之所祷也。海云千里,无任依依。”跋语中表达了连横对章太炎深沉的祝福和无尽思念。
从海峡两岸到西湖两岸
章太炎与连横原本在海峡两岸隔海相望,可是他们身后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在西湖两岸隔湖相临:章太炎纪念馆和连横纪念馆分别坐落于西湖的南岸和北岸。这也许是冥冥之中天意的安排,也许是章太炎与连横这对挚友期待已久的最终聚首。
章太炎曾说道:“生不同辰。死当邻穴。”他希望死后埋葬在西湖边,与民族英雄张煌言为临。1914年连横在游览杭州西湖时,曾在信中给远在台湾的妻子畅谈游湖之乐:“谓他日苟偕隐于是,悠然物外,共乐天机,当以乐天为酒友,东坡为诗友,和靖为逸友,会稽镜湖为侠友,苏小小为腻友”。他还寄诗给妻子:“一春旧梦散如烟,三月桃花扑酒船。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这首诗流露出连横希望安家于西湖、与西湖相伴终生的强烈愿望。章太炎最终实现了他的遗愿。而连横却终未实现“他日移家湖上住”的一大夙愿。虽然一者为身后事,另一者为生前事。一者如愿以偿,而一者未偿夙愿,但是他们俩人都是那样地醉心杭州西湖,最终都以西子湖畔作为自己人生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