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识”是一个存在两岸间的重要政治术语。它概括了两岸对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在讨论后所形成的见解。它是两岸经由口头协商而逐渐形成的不成文默契,对于两岸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九二共识”之所以重要,因为这是两岸复谈的基础。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两岸两会能立即进行谈判,肇因于此。而且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之下,台湾人民保有尊严且与大陆签订ECFA,让两岸经贸更上一层楼。
前段时间民进党大选候选人蔡英文抛出“台湾共识”,试图与“九二共识”相抗衡,此后更在东京表示反对“九二共识”,完全不顾两岸辛苦建立的共识,实是不智之举。否定“九二共识”也间接否定了目前两岸谈判的前提,可能造成两岸交流的破裂。
在我看来,“九二共识”是过去、现在与未来台湾人民的最大共识。以时间轴而言,台湾民众的祖先大都是来自大陆,对过去的一个中国较无意见。对于未来一个中国,我想大部分的台湾人也不愿意见到中国人的分崩离析,而是希望团结一致,争取中国人在世界上有更好的地位,因此对未来的一个中国也会有所期待。
如今在台湾30岁以上的人,普遍可接受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可是20年来李登辉与陈水扁的“台独”教育,把台湾的年轻人教育成我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这种想法需要时间来解决。
众所皆知,台湾的经济是倚赖外贸,而大陆是全球最大出口地区、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工厂与世界市场。因此,两岸经济交流大门必须永远敞开。台湾的有志之士应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谋取人民的最大利益,而不是制造不切实际的论调来迷惑善良的老百姓。
终结两岸对立 抚平历史创伤
许文彬
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45周年纪念日,今年也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缅怀这位革命先行者,回顾两岸的历史沧桑,令人不禁有诗圣杜甫的“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无限感触。放眼海峡风云际会,和平繁荣前景可期。
在海峡此岸,台湾目前的有关法律,其前言依然白纸黑字记载着:它是依据“孙中山先生创立中华民国之遗教”而制定的。孙中山先生于1911年创立民国时,台湾尚在日本殖民统治中。后有关法律则于1947年开始施行,并明确指出,台湾为中华民国领土的一部分,与大陆各省同为“固有之疆域”。
在海峡彼岸,由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领导的武装革命,于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那部依据孙中山先生遗教所制定的中华民国时期的“法律”,迄今犹在台湾有效施行。不过,今天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依旧镌刻着“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颂辞。
2005年3月,胡锦涛于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讲话时指出:“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这不仅是我们的立场,也见之于台湾现有的规定和文件。既然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就不存在所谓大陆和台湾谁吞并谁的问题。”今年10月9日,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作重要讲话时强调,要“终结两岸对立,抚平历史创伤”,并表示: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振兴中华的宏愿,应该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大陆和台湾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
综上以观,孙中山先生既为海峡两岸共同尊崇的民主革命伟大先驱,孙中山振兴中华的理想不正是两岸双方可以和平发展的基础和象征吗?
195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毛泽东撰写了一篇题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文章,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事物总是发展的。1911年,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45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45年,就是2001年,也就是进到21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但是要谦虚,不但现在应当这样,45年之后也应当这样,永远应当这样。”这段话,在今日读来,不正是给中华儿女们的宝贵诤言吗?如今,大陆真的已经变得十分强大了,因而在处理两岸关系方面,可以展露孟子所说“大事小以仁”的襟怀,对两岸和平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诚如毛泽东当年所说:“事物总是发展的。”在两岸互动的发展历程中,诚挚盼望彼此展现新思维,谦虚地面对事实,求同存异,互利双赢,以谋求两岸百姓的福祉,一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相惜相携。
这正是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积极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