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七月初,科普作家方舟子质疑“打工皇帝”唐骏的留学创业等经历多处造假,其自称的“西太平洋大学博士”是假的,因为查不到有他的博士论文。 面对“学历作假”的质疑,“打工皇帝”唐骏在沉默一周后接受《名汇》的记者采访时说道:“你可以蒙一个人,那如果把全世界都蒙了,就是你的真诚蒙到了别人。你欺骗一个人没问题,如果所有人都被你欺骗到了,就是一种能力,就是成功的标志。”
唐氏此言一出,骂其无耻者有之,而拥护者众多。
近日的一个在线调查表明,4760名网友中约76%都认为个人能力远比学历重要,只有不到1%的人持相反意见。除学历比能力重要论之外,尚有作假之人太多,没必要单挑唐骏论、成功更重要论等等,综合而论,不妨名之曰:只要成功,一切皆OK。
现在看来,他的这种成功似乎快走到了尽头。但正如癌细胞扩散般,它还会以不同的版本在我们的社会里上演,唐骏的逻辑只不过是我们社会的一个注脚。
成功不是道德遮羞布
“能骗到所有人就是成功”,是典型的骗子理论。也可能是唐骏说这话时有他说话的语境,也可能我们将唐骏的本意误解得很深,但从社会学角度而言,骗子理论能根植于一个人的心底,并且能屡屡应验,却也像一句朴实的经验之谈,谁能否认,这不是一句大实话?
学历造假是丑闻,令人吃惊的是,声称支持唐骏的人却有很多,其逻辑是:唐骏获得了巨大成功,这说明他很有能力,说明学历并不重要,因而其学历是否造假也不重要。谁也没有否认唐骏的成功,但是,成功是一回事,学历造假是另一回事,一个事关能力,一个事关道德,两者不能混为一谈。道德瑕疵不能掩盖一个人的成功,同样,一个人的成功和能力也无法掩盖道德瑕疵,莫非成功人士就可以说假话、歪曲事实?难道成功可以成为道德的遮羞布?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在这个商业时代,将成功作为道德的遮羞布,似乎正在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比如前几年郭敬明爆出抄袭事件,最后不了了之,还加入了中国作协,无非是因为他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如果成功可以成为道德的遮羞布,人们就会为成功而不择手段,整个社会的道德必然步步沦陷。
还有人说,那么多教授论文造假,那么多科技工作者专利造假,何必揪着唐骏不放?造假者被当成“倒霉蛋”,这是一种悲凉的社会现实。但是,如果每一个造假者都因“造假无处不在”而获得同情,造假之风如何遏制?
“唐骏事件”折射出时代“成功”病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对于“海龟”,这是一个唐骏、吴征辈出的时代。对于“土鳖”,这是一个牟其中、张悟本、周正龙前仆后继的时代。这些成功者的“精彩”,有以下共性:
1)个人在社会上晋身都要借助疯狂炒作。所谓成就、学历或者工作经历,都要造假,甚至离不开造假;
2)强调单纯的和不择手段的个人物质财富聚敛。根本不关心,甚至公然嘲讽,他们的成功对于中国的前进和整个社会意味着什么代价;
3)对自己的所谓成功,大肆宣扬,不仅要迫使社会作为一种模式来认可,并且广泛复制。美国公民唐骏不是一再叫嚣,他最迫切的任务是在中国复制十万个唐骏?
考察这样具有普遍特征的所谓成功模式,就不能不考察其产生的环境,和前因后果。
和唐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有各种各样让他沾沾自喜,喋喋不休的排行榜,炫耀他所谓的成功。成功这个概念在当代中国已经被空前简化庸俗化。谈论成功,我们已经不屑于联系科学报国的英才,献身民族独立的英雄。因为给这样的人树立排行榜,缺乏立竿见影的商业价值,不能立刻转化成外国奢侈品的下季度销售额,为西方企业在中国开疆拓土,榨取利润发挥作用。因此,一种代表新商业模式的排行榜推出了。自落魄洋夷胡润在中国炮制出所谓的财富排行榜,一时间,现代升级版的崇恺斗富甚嚣尘上。
根据这个新模式的定义,成功就是个人身家,净资产额,以及随之而来的物质享受,和超越一切道德约束的自由。为了登榜,一切都可以让位。
“成功焦虑症”的实质是,人们怀着功利的心态,希望能迅速达到社会认可的成功标准。从小被这样教育长大的小孩,真正面临就业时,症状愈发严重。学的东西都是速成的,经不起考验;眼光却是很高的,工资要高,地位也要高。南京某大学的赵明同学说,看到一些高考不如自己的人都找到了好工作,心里感到强烈的不平衡,发誓一定要找一份对得起自己的工作,否则以后都不想参加同学聚会了。不久前,北京某名牌大学研究生小刘离家出走,原因在于小刘认为:一个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不能拥有好工作、大房子、漂亮女朋友等硬件,实在“混”得太惨,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当前社会风尚,大家都在往“成功”的独木桥上涌,社会评价标准是单一的,就是人人都做CEO,人人都大富大贵、出人头地。成功学的泛滥,带来的后果是,为了所谓的成功人们可以不择手段,甚至于牺牲人伦、正义。在这样急功近利的文化潮流中,很多人失去了平常心,失去了平平淡淡的人生境界,追求一夜暴富、一夜成名,有的不惜践踏尊严、破坏法纪。商人不踏踏实实做生意,树品牌,而是整天盘算着如何巧取豪夺,日进斗金;学者不是想着板凳一坐10年冷,而是梦想着一夜之间盛名天下,不惜趋附弄巧,剽窃抄袭。在追逐成功的道路上,人们失去了平和、中正之心,穿上那双据说能带来奇迹的“红舞鞋”,不停地跳,但一旦奇迹没有出现,心理便开始严重失衡。
我们为什么会患“成功病”?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推崇成功”
早有论者指出,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文化更推崇现世的价值,经典中随处可见此类论述,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外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无一不指向于短暂一生中的成就和作为,将之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
从文化传统来说,“成王败寇”、“建功立业”等文化观念长期占据人们意识形态的顶峰。一个孩子刚生下来,就被灌输了这样的观念,而且在每一个细节中进行强化,从此,一个人的人生观便被彻底地绑上了追逐“成功”的战车。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很多人都患上“完美主义”病症,用一切完美的标准要求自己,容不得半点瑕疵和失败,除了成功,个人的喜怒哀乐已不足与外人道也。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或许并无此等抱负,但人生价值的寄托也与之有所同构,即都将此生或现世的成就和作为置于优先位置,消极者如“人死如灯灭”、“好死不如赖活着”,积极者则追求“吃香喝辣,大秤分金、大块吃肉”,希望轰轰烈烈地牛一把。因此,推崇成功,不及其余,实为中国人价值观内的“深层结构”,鲜有人能出其外。
第二,教育让我们急功近利,唯“成功”至上
判断是不是强国和判断民族的强盛时一个道理,并不仅仅看他的“鸡的屁”到底有多少,更主要的是应该看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是什么样的,国民的素质又与国民教育分不开。
强大的国家是需要人才的,人才是培养出来的,没有一个好的教育观是不可能培养出好的人才的。在中国的求职机构,随便找一份工作,面试的时候,第一个问题就是方舟子式的问题,“你是什么学历?”第二个问题就是“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大学成绩表带来了吗?”如果学历上达不到要求,只有一个结果,对不起,我们的工作不适合你。
这本身就是错误的教育观,很幽默的是大家都默认了这样的教育观,家长要求孩子上学就是为了那张毕业证,企业和政府要求招聘的员工一定要高学历的毕业生,越高越好,哪怕弄过来一点用也没有,至少是个炫耀的资本。不比谁的能力更大,只比谁的学历更高。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的话,比尔?盖茨在中国绝对不可能就业,说不定他这会儿正在某处工地上推沙子扛砖头。在这样的教育观下,我们是不可能出现微软的,出来的却是很软的,民主意识很软,平等、法制观念很软,这些都是教育观的产品。不要拿什么我们高速发展的三十年说事,那是靠血汗和消耗资源堆积来的,这与中国的教育观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在科技、人文领域等出现过令世界瞩目的人才。
第三,资源分配不公,逼我们不得不“成功”
当代青年多有“成功焦虑症”,是社会巨变在他们身上的折射。进入互联网时代,技术、观念、信息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因此比尔?盖茨要说:正是这种“时不我待”的环境,给了现在的年轻人“饥渴成功”的主观体验,让他们产生生存、发展、成功的压力。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社会出现了一批年轻的富人年轻的行业领航人、新的高知群,让其他那些更多的普通年轻人,看到了年轻人可以成功的实例,燃起强烈的成功欲望,一旦受阻,焦虑感便愈来愈强烈。
基于狭隘的成功标准,普通人实现自己的理想就显得困难重重,民众心理上存在着“被社会边缘化”的危机感。
同时,在一个社会当中,如果社会资源配置多向强者积聚,普通人就会有一种危机感和不安全感,这就迫使他们更急切地去追求所谓的成功。法国的朱力安说:“相比来说,中国人更渴望成功,因为美国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人对成功的渴望不大,对好的生活品质的渴望更大。中国人总觉得,我的钱多,我就能让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人生舞台上做好自己就是成功
在人生的舞台上,有大大小小各种角色,无论是主角、配角还是跑龙套的,他们对于整部戏都是不可或缺的。无需羡慕主角的风光,因为在这个舞台上,每个人最适合的角色就是自己,每个人最大的成功就是把自己的人生演好。成功的标准不只有一种,这不是奥林匹克竞技场,一定要分出金牌、银牌、铜牌,而更多的运动员似乎成了失败者。
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一个生活拮据的贫困者,有可能在某种人生意义上获得同样的价值感;一个身居高位的官员,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为什么就不能有一种标准,让后者赢得更多的尊严?
为什么要用别人的所谓“成功”来挤压自己?原来的自己知足常乐,平淡质朴,而经过一些不适当的攀比之后,心理失衡了,原本健康的心态被破坏殆尽,人生轨迹也变得扭曲了。从“成功焦虑症”中走出来吧,打开那一扇小小的窗户,你会发现,外面的世界中,有参天大树,也有萧萧衰草,有春的温暖,也有冬的严寒,从审美意义上来说,这些都有它们的价值,都是自然时空中富有意义的细节。
其实,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谈起“平平淡淡才是真”,然而,有多少人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对大多数人来说,平平淡淡不但是一种理想的生存方式,还应该是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所谓平淡,是指心境从容,不急不躁,引申开来,就是看得淡,看得透,能够入乎其中,出乎其外,不痴迷,不偏执。“平平淡淡才是真”是主张一种超拔的人生态度,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
成功虽然有外在的评价指标,但更多地取决于当事者的内在感受;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功认可度,与其所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寡并无必然联系。世界上既有少年得志者,也有大器晚成者,既有万众瞩目的荣耀,也有清虚自守的安宁。在各自的领域和地域,建立起了不同层次和程度的功业的公民,都应有自己的尊严和成就感。由于禀赋、性格、成长环境、发展机遇的差异,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不可能成为比尔?盖茨,但只要踏踏实实走好生活的每一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无悔的成功者。
【链接】在西方,名人说谎很致命
在政界,说谎会导致政治生命结束。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他的任期内,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且逐渐结束越南战争。“水门事件”爆发前,尼克松的声望达到顶峰,但是由于他在此后的调查中被认为说谎,大失人心,不得不辞去总统职位,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辞职的总统。
此外,芬兰首位女总理耶滕迈基,因在竞选时用谎言击败对手,上台仅63天就被迫辞职。
在商界。因为对法庭说谎,英国石油公司(BP)总裁洛德?布朗被迫宣布辞职。
两年前,康宝莱总裁兼首席营运官彭阁瑞由于学历造假,不得不宣布辞职。彭阁瑞在他的简历中称他是工商管理硕士(MBA),但他后来承认,他从来没有完成他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MBA课程。该公司表示,“鉴于该公司以最高标准在商业道德的坚定承诺”,除了接受彭阁瑞的辞职公司别无选择。
文体名星说谎损失巨大。“老虎”伍兹将为他的“欺世盗名”付出巨大代价。以前,他一直竭力经营着正直、忠诚的形象,可是忽然冒出那么多的“虎女郎”,令他的家庭和收入遭受沉重打击。据分析,如果他停赛一年,他个人将损失1.8亿美元,而整个高尔夫行业将损失5.91亿美元。
通常来说,这种“错误”本身不值一提,但是如果说谎,问题就严重了,有两件事可以拿来比较。一是“科比强奸案”,事后科比承认有性行为但否认强奸,此案对他的事业和生活没有发生实质性影响。另一件事是“魔术师”约翰逊得知自己感染艾滋病后,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反而赢得了广泛的尊敬。
(材料据自《新京报》《 广州日报》《新闻晚报》《东方早报》《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