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剧“进化”,回归人性】 人性的进化是很慢的

  固执己见、视战争如生命的石光荣,不按常规出牌、一意孤行的李云龙,老谋深算、心狠手辣的余则成,粗枝大叶、意气用事的翠平,连老婆孩子都养不起的熊阔海,土得掉渣、在女人眼里一无是处的李大本事……这些人,是一群小人物,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走在街上,很快就会被淹没在人群中。
  正因为有着太多的共性,这些存在于红剧中的小人物,受到亿万中国观众的喜爱和追捧。与过往影视剧里塑造的“高大全”英雄完全不同,这些小人物式的英雄有自私、有怯懦、有犹豫,常人有的感情他们都有。小人物的形象,可以更加接近观众,让他们产生共鸣,也更能让当下的“80后”、“90后”的年轻观众动情,并乐于在影视剧的牵引下学习革命历史、感受革命者的情怀。而红剧也借助这些小人物的“回归”,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魅力与市场。
  
  红剧变得越来越好看
  
  一方面,即使是在硝烟弥漫的年代,吃喝拉撒、爱恨情仇还是要照常进行,忽视或者遮蔽不代表它不存在;另一方面,既然革命故事要从年轻人、从平凡生活开始写,那就不能绷着脸,必须要有年轻人的特征:激情,冲劲,打打闹闹,率性而为,有爱情纠葛,免不了会头脑发热,甚至犯错误……这些,给了红剧无限空间去想象和发挥,题材也更加多元化。
  2002年,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在中央八台首播,此剧一经播出即在国内引起收视狂潮,随后各省市,不论大小电视台轮播重播。中国观众第一次见到了一个与往不同的英雄――石光荣。他的大男子主义、迂腐、不通人情、对儿子的严厉、对妻子的苛刻……这些特征是那个时代许多男人的共性,人们第一次见到一位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熟人”站在屏幕里,他在战场上的勇猛、他对家乡人的盲目感恩、在家庭中的独断专行……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都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亲切。
  此后,《亮剑》、《士兵突击》、《潜伏》等红剧的主人公都开始延袭“石光荣”规律,主人公无一例外从“全优生”演化为普通人。而近一两年内推出的红剧中,从《开天辟地》、《中国1921》、《永不磨灭的番号》到《红色娘子军》……这些红剧基本上摆脱了脸谱化、概念化的惯有套路,人物不再是绷着脸说教,而是感情丰富、真正活生生的人。而且这些红剧还大胆尝试启用明星、探索伟人感情世界,揉进了时尚剧元素,使红剧变得越来越好看了。
  
  凸显真实的人性
  
  革命题材电视剧唤起的不仅仅是曾经的深刻记忆,更是对历史深深的缅怀。还原真实的历史,必须还原真实的人性。
  《潜伏》导演姜伟在执导《借枪》时,这样解释主人公熊阔海:他是小人物,胆小,没啥大志向,穷得连老婆孩子都养不起。可是为了完成刺杀任务,不仅自己义无反顾地舍生取义,而且豁出了家庭。如此大的反差,更加凸显共产党人在民族大义、理想信念面前,敢于担当、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2011夏天,《永不磨灭的番号》在北京卫视、安徽卫视接连创下收视率第一的佳绩,该剧导演、第一编剧徐纪周说,他是把人当人而不是政治符号来拍,他希望“拍出每个人的喜怒哀乐,性格中的优点和缺点,无限放大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他相信观众会由此在剧中找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拉近跟剧作之间的距离,产生情感共鸣。
  市场不是红剧质量的惟一标准,但是毫无疑问,它是一个重要标准,近年来,红剧的高收视率和高票房说明了一个问题:红剧不能只为政治和权威服务,它必须回归真实、回归人性,艺术的感染力不在于生硬的说教,而恰似春雨般润物于无声。